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5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通过对菲律宾南部MD06-3075和婆罗洲东北部MD98-2178两个深海钻孔的孢粉分析,结合氧同位素记录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已有的孢粉记录,得到末次冰期研究区域海洋孢粉中的红树林花粉和蕨类孢子含量比间冰期时要低,特别是在末次冰盛期.这可能体现了冰期时海平面较低,湿度较低等环境和气候条件.同时,西太平洋一系列海洋孢粉记录的对比发现,南海南部陆坡地区冰期时的红树林含量仍然较高,巽他陆架等地区冰期时的蕨类孢子含量则表现为明显高值.这些记录的差异可能说明了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分布特征不同,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时,导致陆架出露的幅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陆架较宽,则海平面波动会显著改变植被分布范围和孢粉传播距离等,从而对孢粉数据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产生影响.因此,海洋孢粉数据解释时需要结合多种沉积记录指标以及地球物理调查等,提高海平面变化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演化对孢粉搬运沉积的了解程度,增强海洋孢粉中古气候、古环境信息的有效提取.  相似文献   
132.
基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30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分析,运用R值计算方法和ERV模型估算了我国北方常见的几种乔木和草本植物花粉的代表性和相对花粉产量.R值显示蒿属花粉为超代表性,云杉属和沙棘属代表性略高,栎属和桦属代表性适中,禾本科和莎草科为低代表性.ERV模型估算结果显示云杉属、沙棘属和栎属的花粉产量较高,桦木属的花粉产量较低,而禾本科和莎草科的花粉产量很低.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表明:云杉属、沙棘属、栎属、莎草科和禾本科根据R值计算得到的代表性结果和ERV模型估算得到的花粉产量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有很高背景花粉成分的桦属和蒿属的花粉产量较低,主要是由于R值没有考虑背景花粉成分对花粉百分比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尺度的植被重建时一定要考虑背景花粉成分的影响,以确定当地是否有对应的母体植物大量分布.  相似文献   
133.
天山南坡小尤尔都斯盆地表土孢粉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天山中部小尤尔都斯盆地南北方向采集的27个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 探讨了孢粉和植被带的关系及盆地中美天鹅湖的孢粉来源问题. 结果表明: 孢粉组合主要成分是云杉属、 菊科、 禾本科、 蒿属、 藜科、 唐松草属、 莎草科、 水龙骨和其他蕨类孢子, 表土孢粉组合与各植被带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 研究区植被分布主要受温度因素控制. 上升气流和水流是影响针叶林带云杉属花粉传播的主要因素, 由山谷风从巩乃斯云杉林带来的云杉花粉受到美天鹅湖北侧小山阻挡, 沉降在湖泊以南的山坡上, 之后随降雨和雪山融水进入美天鹅湖. 大部分表土孢粉属种的空间分布与相应的植物分布一致, 而蒿属和藜科花粉百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区域花粉雨的信号, 利用A/C比值重建古环境时须要谨慎.蒿、 藜花粉计数较少时, A/C比值波动较大, 计数值大于约280粒时, A/C比值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4.
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孢子放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研究了温度(7—27℃),光照强度[18—126μmol/(m2.s)]和丝状体生物量(0.1—1.6mg/ml)对萱藻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为12℃最适宜萱藻孢子的放散,在此温度下,孢子放散量大,放散速度快;(2)光照强度对孢子的放散具有重要影响,72μmol/(m2.s)为刺激萱藻孢子放散的最佳光照条件;(3)萱藻丝状体生物量过低,则孢子放散量较小无法达到采苗要求,而过高亦会抑制孢子的放散,生物量为0.8mg/ml时最适宜孢子的放散。  相似文献   
135.
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经济红藻。本文比较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光照强度(0,20,60,120,200μmol.m-2.s-1)及盐度(8,16,24,32,40)条件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的放散及附着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舌状蜈蚣藻果孢子放散的最适宜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120μmol.m-2.s-1,适宜盐度24~40;果孢子附着的最适宜温度为20℃,光照强度为60μmol.m-2.s-1,适宜盐度为24~40。温度及光照条件对果孢子的放散具有显著影响,在20℃、120μmol.m-2.s-1条件下放散量最大,低温(10℃)以及黑暗条件下可以显著抑制果孢子的放散;中、高盐度(24,32,40)条件下,果孢子放散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低盐度(8,16)条件下,果孢子的放散量显著减少。温度和光照对舌状蜈蚣藻果孢子的附着均存在显著影响,在20℃和60μmol.m-2.s-1下果孢子附着数量最多,在10℃,30℃和黑暗条件下附着数量最少;在低盐度(8,16)海水中果孢子的附着受到抑制,在中、高盐度(24,32,40)海水中果孢子的附着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6.
35 surface soil samples and 28 profile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Longitudinal Range-Gorge Region, Southwest China. The distribution of pollen and spo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llen and spores taxa, amounts, dominant taxa and flora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flanks of the Ailao Mountain. There are more pollen and spores taxa, a greater amount and complexity on the western flank of the mountain than those on the eastern flank, while the dominant taxa are more centralized and prominent on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Ailao Mountain. As for the plant florae distribu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taxa and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flanks. The analysis of profile pollen and spores assemblage shows that its trends of variation are basic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urface pollen and spores, which are also indica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lanks of the mountain. Thes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of pollen and spores are very close to the regional topography and climate difference. The mountain runn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moisture-laden air flow serves as a barrier and the monsoon circulations the east and the west of the mountain result in different energy-moisture characteristics. We conclude that the main patterns of the pollen and spor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37.
西北干旱区人工扰动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对现代植被的影响已经成为解释过去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的关键问题。对西北干旱区40个农田和荒地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的研究表明:农田花粉平均浓度(7227粒/g)明显低于荒地(32704粒/g);农田中农作物花粉含量高于荒地,但并不占绝对优势,农田花粉组合不仅反映农田本身的植被组成,而且还反映地方或区域植被组成状况;农田中灌木花粉含量低于荒地,杂草花粉类型比荒地丰富;藜科、蒿属、麻黄花粉都占有较高比例,普遍呈超代表性;不同的农作物花粉百分比指示该样品所在地或周围不同的农作物类型。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了农田/荒地花粉组合特征的一致性:葡萄花粉在葡萄地的含量均相当高,而在其他植被类型中很少出现,花粉组合特征一致性较好;棉田棉花花粉含量低,其他植物花粉含量高,花粉组合特征与荒地相似,很难与荒地区分开来;如果农田和荒地比较接近,农田农作物花粉含量又比较低,则两种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就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38.
李政  徐思琦  谢周清 《极地研究》2009,21(2):151-159
在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过程中,采用大容量悬浮颗粒采样器收集了雪龙船航线海洋边界层气溶胶样品。对采自热带、温带和南极的典型样品进行了花粉种类鉴定,并讨论了花粉的组成及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HYSPLIT大气输送和扩散模型,探讨了花粉的来源及其传输路径。  相似文献   
139.
人体对未破壁花粉消化过程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粉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天然保健食品。人体食用花粉是否需要破壁,历来有争议。选用玉米、油菜、荷花、荞麦、芝麻、茶花花粉进行人体直接食用与模拟人体不同消化酶消化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花粉不需破壁即可被人体消化,消化率在90%以上,人体保健花粉的最佳用量为5g/d。  相似文献   
140.
白洋淀湖面捕捉器样品、湖底捕捉器样品和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花粉组合及花粉通量均能较好地反映地方和区域植被特征。湖面捕捉器花粉通量明显低于湖底捕捉器,通过对比湖面、湖底捕捉器花粉通量,发现白洋淀湖泊有91%以上的花粉由地表径流携带而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湖水和空气在花粉传播和沉积过程中均存在对花粉的搅匀和混合作用,样品类型间花粉组合差异大于样点间差异,花粉来源途径的不同对湖泊花粉组合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