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6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726篇
海洋学   126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边缘地区的肇庆高要钻孔岩芯长610cm,其泥炭沉积物记录了全新世的沉积过程、植被演变和人类活动历史.根据木屑及泥炭沉积物的AMS-14C测年,钻孔底部年龄按沉积速率外推大约为6100cal.a B.P..在孔深536~ 175cm段发现以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为主的原位腐木根茎和泥炭沉积.孢粉研究表明近6000年来钻孔所在区域植被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经历了常绿阔叶林→水松森林沼泽→常绿阔叶林→草地沼泽→次生林及草地农田5个阶段.当地的水松沼泽群落在4900~ 2900cal.aB.P.期间十分繁盛,该阶段后期随着沼泽湿地面积的缩小呈现缓慢衰退的趋势;在2900cal.aB.P.左右水松林面积大幅缩小,水松森林沼泽快速转变成浅水及早地莎草科、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沼泽;约1700cal.aB.P.后研究区域残余的天然水松基本消失.炭屑分析表明,火灾事件始于距今3500cal.aB.P.,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相对应,揭示了该区域早期农业的初始时代.乔木植物的比例在2660cal.a B.P.骤减,禾本科、里白/芒箕、松属等先锋属种大量生长,这个过程伴随着炭屑浓度的大幅增加,指示人类刀耕火种活动逐渐增强.研究表明,晚全新世三角洲进积、海岸带推移、潜水位下降和人类活动等综合因素导致了研究区域水松林的消亡,近2600年三角洲早期农业的发展大大加剧了当地水松群落的衰退速度.  相似文献   
982.
分析了浙江天台-宁海地区嵊县组第3沉积层的孢粉样品11个,该层时代属晚中新世.其中,在宁海县黄泥塘村和大路下村各采集4个,天台县家湖村采集3个;样品岩性主要为浅灰色至灰褐色湖相沉积的泥岩至泥质粉砂岩,部分样品含较多硅藻土(采样地点分布范围29°8′~ 29°10′N,121°14′~121°16′E).经化学处理,除HNT-11,DLX-1和DLX-2以外,在其余8个样品中发现了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共鉴定39个类群,归属23科,建立了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禾本科(Poaceae)——菱属(Trapa)为主要特征的孢粉组合.结合同层位植物大化石记录,推论晚中新世天台-宁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丰富,以具有一定垂直地带性的森林植被为主:自山麓向上,随海拔升高,由常绿阔叶林逐渐向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落叶阔叶林过渡;研究区生长有松属(Pinus)及竹类植物,草本植物生长茂盛,并生长有一定量的蕨类植物;研究区内湖泊、池塘及沼泽等平静的淡水水体普遍存在,使得菱属等水生草本及盘星藻(Pediastrum)等淡水藻类广泛生长.该植被类型与现今浙江兼具一定垂直地带性的典型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较为相似.通过对当前孢粉组合应用共存分析法,定量重建了晚中新世研究区的8个古气候参数,即年平均气温(MAT) 17.0~ 18.5℃,年平均降水量(MAP) 979.0 ~1722.0mm,最热月平均气温(WMT) 26.5~28.4℃,最冷月平均气温(CMT) 3.3 ~ 7.7℃,平均最大月降水量(MMaP) 176.2~265.0mm,平均最小月降水量(MMiP)7.0~31.6mm,平均最热月降水量(MWP) 165.5~ 232.5mm以及气温年较差(DT) 18.2~ 21.5℃,表明晚中新世研究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同该区现代气候相近.  相似文献   
983.
The palynological assemblage from Wulaga dinosaur site in Jiayin from southeastern Zeya-Bureya Basin was studied. The high content of pteridophytes spores is characteristic for this assemblage. The further characters are in decrease of abundance-tricolpate pollen, Ginkgocycadophytus, pollen of Taxodiaceae, Cupressaceae and Taxaceae (TCT) , bisaccate pollen of Pinaceae, and triporate pollen. The bone-bearing burials of Wulaga dinosaur site formed under conditions of vast swampy river valley covered by ferns and taxodialeans. Tricolpate pollen, produced by plants, close to those of Platanaceae, Fagaceae, Betulaceae, and Juglandaceae, counts in favor of valley river open canopy forests.  相似文献   
984.
通过对南海69站深海柱状剖面的孢粉成分的变化将该孔沉积层从下至上划分为5个孢粉组合带,1带:Quercus(常绿)-Pinus-Cyathea-Artemisia孢粉带(552.5~470 cm);2带:Pinus-Podocarpus-Quercus-Polypodiaceae孢粉带(470~350 cm);3带:Quercus(常绿)-Castanopsis-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50~250 cm);4带:Pinus-Podocarpus-Artemisia-Polypodiaceae孢粉带(250~140 cm);5带:Podocarpus-Cyathea-Quercus(常绿)-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140~0 cm)。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64 ka以来3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热带季雨林、热带北缘半常绿季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对69站柱状地层时代作了划分,孢粉1带相当于氧同位素3期,时代为Q33-2;孢粉2~4带相当于氧同位素2期,时代为Q33-3;孢粉5带为氧同位素1期,时代为Q4。  相似文献   
985.
根据盆地孢粉组合、主要组分和盆地充填物质的颜色、性质、结构及原生沉积构造,对第三纪西宁—民和、贵德—化隆盆地进行沉积环境、植物群落分析,揭示出自古新世—上新世不同地质阶段植被面貌及其所代表的古气候特点,将盆地古植被、古气候演化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并初步探讨植被演化与高原隆升关系。  相似文献   
986.
对东海北部陆缘地区NH 0504孔和东海Dh1井全新世地层的孢粉进行了研究,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和2个亚带,恢复了该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和古环境演变的5个阶段,为该区的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了科学的证据,为全新世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孢粉学资料。划分的5个阶段为:第1阶段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地,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凉略湿为特征(前北方期);第2阶段为含常绿阔叶树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和略干为特征(北方期);第3阶段为以常绿栎类和栲属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出当时气候以热暖潮湿为特征(大西洋期);第4阶段是以栎、松和禾本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暖略干为特征(亚北方期);第5阶段是以落叶栎类、常绿栎类、松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草地,反映出当时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特征(亚大西洋期)。  相似文献   
987.
济阳坳陷古近纪孢粉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陆相盆地中,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控制着基准面变化和层序发育,而气候的变化造成植被的变化,即造成了植被所产生的孢粉组合的变化,层序地层与孢粉组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根据孢粉母体植物生长的环境来恢复古气候,然后与综合岩性、电性及地震等资料在济阳坳陷古近系划分出的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相对照。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组合特征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可行的;牛38井沙三段中连续取芯井段,根据孢粉可以划分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2个三级层序,依据主要孢粉属种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17个次级层序,与高精度层序地层对应。在资料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孢粉组合变化进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以提高区域地层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988.
通过对“中国大陆环境钻探计划”首钻——云南鹤庆深钻前155 m约800 ka以来的岩芯进行孢粉研究,探讨了云南鹤庆盆地中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与古气候变迁.研究表明鹤庆盆地周围山地的植被在约800 kaBP至6.98 kaBP之间经历了以松为主的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寒温性针叶林的多次相互演替;从6.98 kaBP开始,植被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森林植被迅速退化,以草本为主,此时开始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表现在砍伐森林和种植农作物等方面.与植被演替相应的古气候可划分为五个大的阶段,包含多次冷暖、干湿旋回.  相似文献   
989.
通过210Pb测年建立年代标尺,利用黑龙江省连环湖阿木塔泡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探讨了研究区约220年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研究表明,1790-1820 AD期间,植被类型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主的草甸草原植被,沙地类型以固定沙地为主,气候相对较凉湿或环境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破坏,湖泊营养较丰富.1820-1930 AD期间,草...  相似文献   
990.
自维持草本植物群落的构建方法对河道生态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群落自维持理念,采用自维持植物群落构建思路,以植物区系质量评价法(FQA)作为植物与生境匹配特征的评估方法,按照河道不同的生境类型,组织目标植物并构建植物群落,满足时间维度下城市发展对植物群落质量、效果的要求。以植物种植混合密度作为混合式配置方式的参考,探讨修复目标下草本群落的构建方案,并将其应用在滹沱河湿地植被修复工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