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1篇
  免费   890篇
  国内免费   1513篇
测绘学   485篇
大气科学   1823篇
地球物理   510篇
地质学   1174篇
海洋学   1138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232篇
自然地理   335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230篇
  2005年   193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2年   3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如何更精确高效地模拟大型、复杂系统内域的波动是发展和完善近场波动数值模拟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内域波动的数值模拟通常采用计算量较小的显式方法,但现有的时空解耦显式有限元方法的精度只有二阶;低精度不仅影响数值模拟的精度,而且制约着计算效率的提高。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索内域波动数值模拟具有更高精度且稳定的显式方法。作者发展了内域波动数值模拟的现有显式有限元解耦技术,提出了一种高精度且稳定的显式数值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992.
考虑水文变异的黄河干流河道内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剑锋  张强  陈晓宏  江涛 《地理学报》2011,66(1):99-110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水文变异,变异前后样本总体分布显著不同,即改变了当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状况,打破生态平衡。本文使用滑动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分析水文变异,并对水文变异成因做了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变异前各月平均流量序列用线性矩法推求GEV分布参数,求出概率密度最大流量,并将其视为相应月河道内生态流量。本文用该法计算黄河干流7 站各月河道内生态流量,即得河道内生态需水情况。分析表明,考虑水文变异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方法是可行的;水文变异后,黄河流域干流各水文站满足生态需水的频率大大降低,汛期降低幅度比非汛期大;黄河生态系统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993.
张永强 《河南国土资源》2010,(3):I0002-I0003
踏过冬日的萧瑟,万着轻盈的步履,撩开季节的帷幕,簇拥着桃红柳绿、梨白秧青——不经意的瞬间,春天,满怀着欣喜,飘然而至。  相似文献   
994.
向海沼泽湿地芦苇中氮含量动态变化和循环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向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二百方子湿地和付老文泡湿地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a)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开放型和封闭型湿地芦苇不同器官中氮含量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二百方子湿地和付老文泡湿地芦苇不同器官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叶和茎的含氮量随季节变化均呈指数下降的变化趋势;穗氮含量呈线性下降变化趋势;而根和根状茎氮含量则呈先急剧增加后急剧减少再缓慢增长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两种类型湿地芦苇的地上器官平均氮含量高于地下器官;各月芦苇叶氮含量高于茎杆氮含量,而根的氮含量则高于根状茎.除茎和穗外,付老文泡湿地芦苇叶、根和根状茎的平均氮含量均低于二百方子湿地芦苇.二百方子湿地芦苇对氮的吸收系数和利用系数均高于付老文泡湿地芦苇,但循环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995.
在分析内撑式排桩支护结构受力特性和设计优化空间的基础上,基于满应力设计基本思想,建立了支护桩-内支撑(节点)部位的设计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了用于求解该(节点)部位局部优化解的新的目标函数 和相应的设计优化判据,推导并比较了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等效轴向抗压容许应力 和支护桩等效抗弯容许应力 的3种取值方法,并以杭州某基坑支护应用为例作了介绍。可供同类基坑支护设计优化时借鉴。  相似文献   
996.
用本溪自流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采用直接计算功率谱密度的方式对印尼苏门答腊9.0级大地震激发的球型自由振荡进行了提取,准确检测到了0S2~0S9低频基型球型振荡,并且还检测到了2个谐频球型振荡:1S2、1S3。用该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提取了0S2、0S3、0S4共3个振型的分裂,虽然3个振型均只得到2个单峰,但地球自由振荡谱线分裂现象的检测为研究地球的深内部结构提供了新的、不同类型的观测资料。研究表明,用本溪自流井数字化水温观测资料可以提取到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这就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997.
利用云南水管仪观测资料检测地球自由振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云南省数字化水管仪的观测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在没有对资料进行去固体潮处理的情况下,准确获得了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0S4~0S30基频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前人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照了PREM模型的理论计算周期,发现水管仪观测与这三者符合得非常好,除0S4振型的观测周期和周期1、周期2、周期3的相对误差均大于0.3%外,其余的差别在3‰以下。研究表明,利用数字化水管仪观测资料的确可以提取到苏门答腊大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振荡,这就为地球自由振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998.
Based on the observed and NCEP reanalysis data from 1985 to 2006,the climate background and synoptic situation of fog at Great Wall Station were analyzed. It is shown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fog is controlled by the change of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local pressure field. Three favorable typical synoptic situations for fog development are found, the Front-of-A-Depression type, the Saddle-Shaped-Field type and the Passing-Weak-Cyclone type. The first o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tuation. Advection cooling fog is dominant at Great Wall Station, but there are other kinds of fog as well. As a result, some helpful principles for local fog forecasting are given.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剖面浮标的温盐观测资料和上层温度观测资料以及ECCO风应力数据研究了东南印度洋各主要海洋锋的位置、走向和风场的季节变化,并初步分析了亚热带锋(STF)和亚南极锋(SAF)的成锋机制.季节平均的夏季和冬季厄加勒斯锋(AF)分别可以延伸到80°E和82°E,AF在多数情况下可能与SAF和南亚热带锋(SSTF)汇合共同通过Kerguelen-Amsterdam Passage.在克尔盖伦海台以东海盆区,冬季SAF和PF的路径均比夏季偏南,在其他海域二者路径的季节差别不大.克尔盖伦海台以东的深海盆由北向南正负风应力旋度高值中心交替出现,且位置季节变化很小.85°~105°E之间零风应力旋度线位置冬季比夏季偏北.STF位于辐聚区,埃克曼抽吸导致的表层水辐聚可能是STF产生和维持的原因.SAF位置的季节南北摆动幅度小于风应力零旋度线的季节摆动幅度,夏季SAF位置略偏于风应力正旋度区,而冬季大多位于负旋度区,因此风应力旋度不是SAF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对于地质灾害依易发性区划,笔者从系统的视角出发,拟构建一个易于理解、易于操作、量化相对较好的地质灾害概念模型。模型的综合分值选用了突出极值的内梅罗指数计算,最终用地质灾害发育面积密度进行区划效果评价。本篇文章以福建省霞浦县的工作为例对该模型进行应用,通过对模型各因素评价打分,划分出地质灾害的4级分区,为霞浦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模型应用过程直观地展示了模型的评价效果受因素选用、因素权重影响较大,模型本身的结构使其更适合于评价灾害点密度大,规模小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