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55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01.
为了得到实时的大气挥发性有机物( VOCs)浓度组成和日变化特征,2013-2015年在新疆奎屯市区内高约25m的楼顶采用在线的气相色谱仪进行了为期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奎屯市TVOCs浓度年均值范围66.0-80.7ppbv,低碳烷烃、低碳稀烃、高碳烷烃、苯系物和高碳烯烃为主要的五类VOCs,其浓度之和占TVOCs浓度的84.1%。奎屯市冬季VOCS浓度值是年均值1.5倍、冬夏VOCS浓度相差3倍左右,与其他城市相比,大气挥发性污染物浓度水平整体是偏高。与前两年相比,2015年大气中卤代烃、苯系物、含氧(氮)VOCS的百分含量明显提升,分别上升15.6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大气VOCS有毒有害成分比例提升。由于在各类挥发性机物中,相同的条件下卤代烃与其它有机物相比,更容易发生光化学反应,因此,从卤代烃夏季含量很高的变化趋势看,奎屯市夏季发生光化学反应的能力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02.
中国东北地区植被生产力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玉科 《地理学报》2020,75(1):53-67
植被生长季长度和生长强度是形态上影响植被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子。全球变暖情景下,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植被生长季显著延长并对植被生产力产生正向反馈,而植被生长强度变化情形及对生产力的控制作用并不清晰。中国东北地区属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具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和丰富的植被类型,探索其植被生长季长度和强度的变化及对生产力的控制作用有利于理解和应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变化。以中国东北为研究区,基于1982—2015年长时序遥感植被指数数据(NDVI3g),利用曲率求导法确定植被生长季开始点(SOS)、结束点(EOS)、生长季长度(LOS)和夏季最大生长季强度(GM)等关键物候参数,然后利用相对重要性(RI)方法定量分析了生长季长度和强度对植被生产力长期变化趋势的相对贡献及时空格局。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整体的植被生产力和生长强度呈现增强趋势,而生长季长度呈现缩短趋势,导致生长强度成为控制生产力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RI = 70%);② 在不同植被覆盖区域,生长季长度和生长强度对生产力的影响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西部草原区植被生产力受生长强度控制最为显著(RI = 93%),其次为针叶林(RI = 66%)和阔叶林区(RI = 62%),农作物区生产力受生长强度影响最小(RI = 56%)。生长季长度对植被生产力的控制在农作物区最为显著(RI = 40%),在其他区域的影响约为27%~35%。各植被覆盖区生长强度与生产力均为正相关,生长季长度与生产力均为负相关;③ 气候因素(降水、温度)和物候变化均对主要贡献因子生长强度产生影响,其中SOS的变化对生长强度的影响程度和空间范围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SOS推迟促进生长强度增强。本研究基于遥感数据发现1982—2015年间中国东北地区植被生长更加旺盛,但是植被生长活动主要受生长强度的影响,该研究可以为植被生产力变化模拟的参数选择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03.
丁玲玲  郑景云 《地理研究》2020,39(3):721-734
基于汉江流域雨雪分寸等史料记录的特点,以发生地区、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为衡量标准,提出了利用史料重建汉江流域季节旱涝等级序列的方法,重建了1735—1911汉江流域7府(州)四季的旱涝等级序列,据此分析了各府(州)1735—1911年季节上的旱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汉中府、兴安府、商州和南阳府有更多的春季、夏季、冬季偏旱年,而郧阳府、襄阳府和安陆府有更多的春季、夏季偏涝年和秋季偏旱年;② 夏季和秋季旱涝等级的波动明显,而春季和冬季旱涝等级的波动较小;③ 年代际尺度上来看,汉江流域,1820s—1840s偏涝,1850s、1870s偏旱;④ 影响较大的季节连旱事件多发生在19世纪,而影响较大的季节连涝事件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这一研究,对汉江流域定量化气候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也为汉江流域未来的降水变化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04.
新型壳聚糖季铵盐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甲磺酸作为溶剂兼作氨基保护试剂,对壳聚糖上的羟基选择性酯化,再游离出氨基并对其氯乙酰化,最后进行吡啶成盐,得到新型水溶性的壳聚糖季铵盐衍生物,产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从而为壳聚糖季铵盐衍生物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305.
多年平均物候能够反映植被生长发育节律的均衡状态,是植被物候模拟与预测的关键参数之一。遥感已广泛用于地表物候监测,是空间多年平均物候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基于遥感的多年平均物候存在不同计算方法,如先确定每年时序曲线的物候点再求平均值(平均法),以及先求多年平均时序曲线再确定物候点(参考曲线法)。上述方法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一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认识。针对该问题,本研究利用2001年—2016年遥感植被指数数据,分别在平均法和参考曲线法下提取中国森林生长季起始时间的多年平均值(SOSˉ),比较SOSˉ的差异(SOSˉ)及其空间异质性;进一步选取物候研究中常用指标,即以SOSˉ为基础的温度“季前时长PD(Preseason Duration)”,分析SOSˉ不同计算方法对物候—气候关系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方法下的SOSˉ差异显著,总体上平均法小于参考曲线法(-2.6±2.2 d,占88%),其中存在8.0%和6.0%的有效像元其动态平均法和固定平均法小于参考曲线法超过7 d,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地区。(2)SOSˉ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随年均温的升高而减小(Slope=0.07 d/℃,P<0.01),随年均降水的增加而增大(Slope=-0.0005 d/mm,P<0.01)。(3)不同方法下的PD存在差异,约40%有效像元的差异(PD)超过5 d(其中近50%的像元PD超过15 d),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和西南山区。研究结果将为遥感地表物候的模型空间参数化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06.
改性粘土法絮凝消除浮游微藻是我国迄今唯一得到大规模应用的有害赤潮应急处置方法,研发安全高效的改性粘土材料是该方法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研究了双烷基聚氧乙烯基三季铵盐(DPQAC)与聚合氯化铝(PAC)复合改性粘土获得新材料DPQAC-PAC-MC在去离子水、海水及东海原甲藻藻液(Prorocentrum dongha...  相似文献   
307.
植被物候是指示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大气污染物变化对植被生长峰值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探究。论文利用卫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2001—2015年的时序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植被生长季峰值(peak of growing season,POS)、生长期最大值(maximum vegetation growth,NDVImax)的时间变化,探究大气污染物(PM2.5)对POS、NDVImax的影响,阐明PM2.5对POS、NDVImax与气象因子响应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燕山和太行山区POS较早且NDVImax较大,东南部平原POS较晚,张家口地区、燕山和太行山区NDVImax呈显著增加趋势。季前降水(季前指POS或NDVImax与影响因子偏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值对应的时间距多年平均POS的时间长度)对POS、NDVImax  相似文献   
308.
张宇昕  沈阳  马旭林 《气象科学》2021,41(4):463-470
西北太平洋地区晚季(10—12月)66%的热带气旋可以发展成为台风,其比率高于盛夏季节。基于贝叶斯突变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晚季台风频数在199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转折,即相对于1979—1997年,台风频数在1998—2016年显著减少。台风生成的空间分布情况表明,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总体呈减少状态,减少最多的区域出现在东南部(0°~17.5°N,135°~180°E)。相应的,台风生成潜在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 GPI)在该区域也明显减小。通过对比分析涡度、垂直切变、相对湿度和最大潜在强度四个主要因子对GPI变化的相对贡献大小,结果表明动力因子(垂直切变和涡度)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数的年代际变化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09.
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及其在月、季降水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炯光 《大气科学》1995,19(4):481-486
本文提出一种降水长期预测的新方案,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展开连续月组成的月(季)降水分布场,求取各月的特征向量场和对应的时间权重系数,分析各场的天气学意义及前后承替的相互关系,用前期出现的特征向量场的特征来预测后期的降水场分布趋势,同时利用特征向量场所对应的时间系数作二维点聚图,估算预报月(季)份的降水总趋势。  相似文献   
310.
探究夏玉米生长季热量资源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为夏玉米品种布局调整、保障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河北省夏玉米主产区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玉米及后茬轮作小麦的发育期观测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及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夏玉米生长季热量资源利用率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81—2019年河北省夏玉米潜在生长日数无显著变化、潜在积温显著增加(P<0.05);生长季热量资源利用率显著增加(P<0.05),生长日数利用率从1981年的80.4%提高到2019年的94.5%,积温利用率从1981年的84.5%提高至2019年的94.9%。河北地区夏玉米潜在生长季日数、潜在积温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生长日数利用率及积温利用率整体呈现南低北高的分布特征,其中廊坊地区生长日数利用率及积温利用率均较高(95%以上),邯郸生长日数利用率较低(85%以下)。1981—2019年夏玉米花前积温与花后积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9.6、58.7℃·d·(10 a)-1,花后积温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花前积温,积温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81年的1.6下降到2019年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