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7 毫秒
21.
天然放射性衰变通常被认为是自发性的行为,并且这种衰变有一个恒定的半衰期,尽管有一些实验和经验性的证据对上述基本理论曾提出质疑。许靖华(1994)提出过这方面的问题-衰变作用是否是自发性行为?以及衰变作用是否是粒子与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检验β衰变是由中微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论点,对C-14衰变进行实验监测。我们的研究假设,β衰变速率的变化与中微子流的数量之间呈相关关系。在一个短实验周期里,具有较长半衰期的C-14样品的衰变速率应该是一个近似常数。然而我们的实验发现,检测到的衰变速率偏离理论值达1%。这种变化的信号强度超过本底噪声1000倍以上。曾经有一种假说提到,β衰变是由于中子与太阳发出的中微子碰撞产生的,而上述变化与太阳活动无关。经过一年半的实验检测,发现该衰变速率与在北京测量到的宇宙射线强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作者提出的,β衰变是被宇宙射线的中微子激活的假说相符合。  相似文献   
22.
前寒武纪各种地质记录表明了太古代—元古代早期古全球环境具有显著的陆少洋多和大气富CO2、贫O2的特征。BIFs大气-海洋系统中Fe2+的氧化是导致铁质发生沉淀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的环境,生物-无氧氧化和日光-紫外线为主的宇宙射线光致氧化作用产生的直接非生物-无氧氧化过程,在前寒武纪早期缺O2环境对Fe2+的氧化可能起着重要的和主导的作用。BIFs条带状矿石的宏、微观SiO2或Fe2O3/Fe3O4单层厚度非等厚性表征了硅、铁供给非等量性与交替淀积非等时性的韵律堆积。文章提出了一种与地球自转速率有关的日长年际变化(古ELNino事件)-硅铁临界饱和浓度模式,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和不同类型BIFs的成因联系解析了这种韵律堆积的机制。元古代早—中期大气-海洋系统发生了O2增多和CO2减少的古全球变化,导致了2.2~1.8Ga之间大气圈平流层古臭氧层的形成。古臭氧层大幅度消减日光-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强烈辐射,不仅使全球性由日光-紫外线光致氧化作用直接产生的Fe2+非生物-缺氧氧化过程消失,而且也保证了生命演化的延续和生物进入多样性繁衍。与其伴随的全球性巨厚碳酸盐建造,导致了上壳岩下伏的地球早期富铁?  相似文献   
23.
本文讨论了三种测定γ辐射仪自然底数的方法:水面法、铅屏法和水中法。理论及实验指出,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水面法和铅屏法难于获得正确的自然底数,指出了其错误之处,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水中法是一种简单有效测定γ辐射仪自然底数的方法。只要水域直径在3 m以上,水深2 m,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微弱,用此法可得到相当近似的自然底数。  相似文献   
24.
宇宙射线μ子检测技术具有穿透力强、对高Z材料敏感等特点,特别适合检测特殊核材料,是监控核材料走私的有效方式.图像重建问题是实现该技术的一个关键难点,MLS-EM算法是目前成像质量较好的算法,但其过长的运算时间制约了该算法在实际μ子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根据μ子检测系统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加速方法,在使用POCA重建图像作为迭代初值基础上进一步采用OS方法进行EM加速.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MLS-EM重建算法进行加速,这对于宇宙射线μ子成像技术早日投入实际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吉林陨石的热释光剖面与母体宇宙暴露历史示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永亨  徐敏  黄荣才 《地球化学》2000,29(6):604-607
对3个已知取样浓度和3个未知取样部位的吉林陨石样品的热释光研究表明,其自然热释光值具有宇宙成因核素含量相似的性质即浓度分布效应,随着样品距离表面位置的增大而降低,这表征了母体暴露期间宇宙射线的分布状况。诱导热释光数据表明,母体表面部分的样品的峰温和峰宽高于较深部位样品,说明这些样品中发光体矿物由有序态向无序态转化趋势明显。表面位置样品明显高的热释光数据说明在母体暴露过程中,除了银河宇宙射线外,太阳  相似文献   
26.
The extragalactic diffuse emission at γ-ray energies has interesting cosmo-logical implications since these photons suffer little or no attenuation during their prop-agation from the site of origin. The emission could originate from either truly diffuse processes or from unresolved point sources such as AGNs, normal galaxies and starburst galaxies. Here, we examine the unresolved point source origin of the extragalactic γ-ray background emission from normal galaxies and starburst galaxies. γ-ray emission from normal galaxies is primarily coming from cosmic-ray interactions with interstellar mat-ter and radiation (~90%) along with a small contribution from discrete point sources (~10%). Starburst galaxies are expected to have enhanced supernovae activity which leads to higher cosmic-ray densities, making starburst galaxies sufficiently luminous at γ-ray energies to be detected by the current γ-ray mission (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  相似文献   
27.
高能宇宙线源头探明的确,2007年对于宇宙射线研究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宇宙射线指的是来自于宇宙中的一种具有相当大能量的带电粒子流,主要成分是质子。从1938年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沃格尔发现高能宇宙射线以来,它们的起源就一直是未解的谜团。而今年重大天文发现的压轴之作:沃格尔宇宙射线天文台确定了宇宙线的来源,为神秘射线正本清源,打开了宇宙线天文学的大门。2007年11月8日,尚在建造中的美国沃格尔宇宙射线天文台(Auger Cosmic Ray Observatory)宣布了它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沃格尔国际研究小组在邻近星系的核心捕捉到了高能量  相似文献   
28.
High energy protons produced by various sources of cosmic rays, e.g., supernova remnants, pulsar wind nebulae, active galactic nuclei and gamma-ray bursts, participate in Pγ and pp interactions. Although pp interactions may be the dominant mechanism in our Galaxy, it is unclear how important pγ process is. We show that the upper bound on the fraction of total number of protons participating in pγ interactions inside all Galactic astrophysical sources of cosmic rays is 10%.  相似文献   
29.
An analysis of prompt gamma-rays of X-ray flashes (XRFs) observed with the Swift/BAT has been presented. Our sample includes 235 bursts. It is found that the BAT detection ratio of XRFs to typical Gamma-ray bursts (GRBs) is 42:193, for division at Γ=2 (roughly corresponding Ep~50 keV), Γ being the power law index of the BAT spectrum and Ep, the peak energy (Ep) of the νfν spectrum.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ETE-2 observations. For both XRFS and GRBs Γ are almost normally distributed in the range of 1 to 2.8, similar that observed with HETE-2. The distribution of Γ for the entire set of GRBs/XRFs is not available due to poor statistics on the peak at Γ>2.3. This result probably indicates that the BAT spectrum of a typical XRF could have a Γ of roughly 2.3, if they indeed are a distinct soft component of the GRB population. By comparing the fluence and the peak flux in different energy bands, it is found that the XRFs are ordinarily softer than the GRBs, but during the peak time the spectra of both GRBs and XRF are similar, showing that the dominant radiation mechanisms of both GRBs and XRFs are similar.  相似文献   
30.
《浙江气象》2013,(2):48-48,F0003
通常情况下,人工降雨只有在雨云湿度高于95%的情况下才可以实施。但是,俄罗斯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宇宙射线实验室的主任帕夫柳琴科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使得在雨云湿度不大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降雨变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