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5篇
  免费   651篇
  国内免费   1485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4518篇
海洋学   21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37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6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18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12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4篇
  1946年   4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宁安市火山口森林-哈蟆塘火山群是我省东部著名的第四纪火山群,亦是敦-密火山活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东部滨太平洋新生代火山带的组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新生代火山岩区研究,前人多从岩石矿物学方面入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但对火岩相的研究,却涉猎者很少,本文拟从火山地层-火山岩相-火山构造一体化思路为主线,结合区内岩石矿物、火山喷发类型及韵律,搬运方式、积环境等综合特征,来系统研究新生代火山口森林-哈蟆塘火山群纵横火山岩相变化规律,为建立该区岩相组合和相模式类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2.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北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可划分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及以后两个大旋回,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晚期及以后三大期次.早期火山岩分布局限,主要分布于华北板块北缘(侧);中期火山活动强烈,并逐渐向北东方向迁移,是古亚洲洋构造域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叠加产物;晚期火山活动较弱,逐渐向东迁移,是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单一体制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大兴安岭呼中火山岩区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北段呼中火山岩区,在中-晚侏罗世时期,最大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266°~316°,早白垩世最大主压应力轴为NE12°~50°,显示侏罗纪与白垩纪应力场的应力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但都处于拉张环境下。中-晚侏罗世由于NNE-SSW向的拉伸应力场的作用,在本区北部发生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上黑龙江断陷盆地如NWW向展布的劲涛-蒙克山中基性火山喷发带,派生的NEE向张扭性应力使前中生代基底构造重新活动,形成大面积火山喷发。而早白垩世在NE-SW向拉伸应力场作用下,"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形成拗陷带,火山基底构造为NE-NNE向。   相似文献   
994.
沙纹弹道成因理论评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运用风沙地貌蚀积原理对长期风靡于风沙地貌学研究领域的R·A·拜格诺跃移质冲击起动学说进行了评析,在肯定该学说正确方面和历史贡献的同时,对其中的沙纹弹道成因理论提出了异议。在分析弹道理论特点后认为,跃移质等量、等高、等距的三等特性是拜氏冲击起动学说在沙纹成因上的具体运用和观点的集中体现。分析认为沙粒跃移特性轨迹只存在于少量的跃移质中,且很少具有连续性;它不能取代普遍存在于风沙移动之中沙粒的3种运动形式,也无法体现沙粒两种起动的相互关系和沙粒在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低不一,移距长短不同的差异性和分选性。评析强调沙粒起动和沙粒运移的多样性,在寻求它们的规律时,不应简化其多样性,或追求运动的单一性和特殊性。实验证明,沙纹无论在初始的形成阶段,还是在后续的演进阶段,均有风力起动和冲击起动的参与,而不是跃移质单一冲击的结果。沙纹有规则的排列主要是贴地夹沙气流周期性脉动的反映,而不是跃移质特性轨迹的重演。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晚侏罗世吉祥峰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中存在高Sr低Y型火山岩,即文献上所称的埃达克质岩,笔者认为中酸性火山岩的岩浆起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浆,为玄武质岩浆底辟上侵引起地热梯度增加、下地壳中-基性变质火成岩石部分熔融的之混合岩浆,是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伯利亚板块斜向俯冲过程中,蒙古-鄂霍次克海槽封闭,陆壳碰撞使地壳加厚,形成兴蒙造山带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其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应是在滨太平洋构造域背景下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和限制,并非是滨太平洋构造活动带的单一活动所致。早白垩世上库力组酸性火山岩属陆壳重熔型(S型)火山岩,其形成可能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偏东方向推挤运移、中国东部岩石圈拉张引起的下地壳拆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6.
河北平山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锆石SHRIMP年代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平山板桥沟地区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常量元素具有高硅、高铝、高钠和低钾的特点,稀土元素显示强烈分异,具有较高的(La/Yb)。值(34),同时具有明显的Nb,Ta,Ti和P负异常,与太古宙TTG的特征完全一致。阴极发光和背散射研究表明,英云闪长质片麻岩中锆石具有密集震荡环带和较高的Th/U值,表现典型岩浆锆石的特点,但其外侧都有一高亮度(CL)的狭窄变质增生边。SHRIMP测试结果表明TTG的形成年龄为2536.5±9.8Ma,变质年龄为1802±43Ma。推测2500Ga西部块体向东部陆块俯冲形成了TTG,并导致五台陆块与太行山陆块拼合,使华北克拉通化,1.8Ga则为陆内的另一次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997.
酒西盆地旱峡和红柳峡等地有基性火山岩产出,它们曾一度被认为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产物。旱峡火山岩作为夹层产于早白垩世新民堡群下沟组地层中,火山岩气孔、杏仁构造发育。局部发育枕状构造,具明显的水下喷发特征。旱峡火山岩SiO2相对较低,K2O+Na2O不高,但钾相对较高。稀土总量为(211.875~237.454)×10^-6,轻稀土富集,(La/Yb)N为12.47—13.79;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平滑,Ce为弱的负有异常,无Eu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各元素均表现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程度最高.有Nb,Ta槽,但相对于原始地幔不亏损;曲线表现为整体上隆的特征,表明其源区为富集地幔。旱峡火山岩与红柳峡粗玄质熔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的配分模式几乎完全相同,表明它们同源同期:运用多个玄武岩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最终确定洒西盆地早白垩世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拉张环境。这与酒西盆地及其周围地区(酒泉盆地群)下白垩统构造特征和盆地群热演化特征一致。对酒西盆地火山岩形成构造背景的研究,对于深化酒西盆地构造演化特征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和形成时的构造背景涉及南蒙古-兴蒙造山带的后期构造演化及区内众多的铜、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因而对其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工作基础上,对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的岩石类型为玄武粗安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及粗面岩,属钙碱性岩石系列;玄武粗安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及粗面岩的常量元素以富集SiO2,Na2O,K2O和亏损Fe2O3,FeO,MgO,CaO等为特征,微量元素以富集亲石元素和亏损铁族元素及Nb,Ta为特征;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87Sr/^86Sr).为0.7045~0.7077,且主要集中在0.7045~0.7055的区间内,εNd(t)多数为正值。火山岩是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它们是天山一兴安造山带后造山期软流圈或地幔柱上涌所引起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内蒙古-吉黑印支造山带造山期后的伸展作用和蒙古-鄂霍茨克残余洋“剪刀式”闭合所形成的拉张作用等综合效应的响应事件。  相似文献   
999.
崔新壮  丁桦 《岩土力学》2004,25(11):1744-1748
为解释横向载荷作用下刚性桩的失稳机理,针对桩头自由的刚性桩做了一系列横向加载试验。基础土为粉质粘土,含水量介于9.85 %~13.85 %之间。由载荷-位移全过程曲线发现,刚性桩在横向载荷达到一定值时会失稳;由试验录像及土体剖面发现,由于土体的软化破坏,在桩后土体内会出现贯穿的局部破坏并形成一楔体,同时在土面伴随一不完全的椭圆形鼓包及一条平行于加载方向的拉伸裂缝,而在桩前土中,由于桩的挤压会形成一条侵彻沟。分析认为,对大位移刚性桩桩后土体的破坏是桩失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00.
甘肃南祁连党河南山中奥陶世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赵虹  党犇  王崇礼 《现代地质》2004,18(1):64-69
甘肃南祁连褶皱带党河南山地区中奥陶世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等研究证明,本区火山岩由基性火山岩和中性火山岩组成。其中,基性火山岩分属碱性玄武岩系列和拉斑玄武岩系列;而中性火山岩为一套钙碱性安山岩,二者均具有低钾、高钠的特点。这些火山岩的稀上元素配分曲线均属于轻稀土富集型,(w(La)/W(Yb))N=2.73~7777,(w(La)/w(Sm))N=1.43~3.21,(w(Gd)/w(Yb))N=1.01~1.92.明显地表现为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陡倾,而重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对平坦的特征。微量元素配分曲线图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富集和Nb、Ta、Zr、Hf及Ti不同程度的亏损。这些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证明本区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