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805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皖北新元古代望山组震积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贾志海  洪天求  郑文武  李双应 《地层学杂志》2003,27(2):146-149,158,T003,T004
皖北望山组碳酸盐岩中含有大量液化碳酸盐脉、液化变形、角砾岩等震积岩特征 ,是皖北新元古代地层中含震积岩的重要层位。根据震积岩的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将望山组沉积期的地震活动分为三期 ;依据对该组碳酸盐岩的沉积特点的分析认为望山组沉积期的地震活动发生在浅海环境中。这些地震活动与新元古代华北板块内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2.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皖南地区晚二叠世早期沉积层发育特征,确定了龙潭期地层的顶、底界线。以单因素图件为基础,结合其它成因标志,编制了龙潭早期(三个亚期)和龙潭晚期岩相古地理图,由此可以看出龙潭期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3.
安徽省铜陵地区侵入岩成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37次地实验研究认为:(1)在地壳温度下,地壳物质的重熔不可能形成石英闪长质或更基性的碉浆;(2)碱性玄武岩浆同化花岗质地壳,可以生成石英闪长质和花岗闪长持岩浆,所产生的岩浆刘钾富碱,属高压系,与铜陵地区侵入岩相似;(3)高压下形成的岩浆比中压下形成的岩浆更高钾富硒;(4)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铜与钾似无成因联系,钾与铜的“相关性”与它们的趋同性有关,即两者均于岩浆晚期富集。  相似文献   
24.
安徽铜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铜山铜矿床不同矿石类型在硫、铅、氢、氧同位素,硫化物矿物中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矿物生成温度等地球化学方面明显地显示了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两种不同特征。结合成矿地质条件所进行的矿床成因分析表明,该矿床为一矿石矿质和含矿热液(介质水)分别来自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和地下热雨水的多来源矿床,并据此建立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5.
安徽沿长江地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发育良好.产大化石Calathium-Manchuroceras-Coreanoceras组合及牙形石Serratognathus带等。其时代相当皖南下奥陶世宁国阶早期N1至N2笔石带;其生物地层特征与扬子地层区基本一致。据此.本文揭示宁国阶早期扬子海与华北海可能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6.
通过37次成岩实验研究认为:(1)在地壳温度下,地壳物质的重熔不可能形成石英闪长质或更基性的岩浆;(2)碱性玄武岩浆同化花岗质地壳,可以生成石英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岩浆,所产生的岩浆高钾富碱,属高钾岩系,与铜陵地区侵入岩相似;(3)高压下形成的岩浆比中压下形成的岩浆更高钾富碱;(4)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铜与钾似无成因联系,钾与铜的“相关性”与它们的趋同性有关,即两者均于岩浆晚期富集。  相似文献   
27.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燕山期中酸性-酸性小侵入岩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区内的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密切相关。在这些小侵入岩体中,特别是在老庙基、小铜官山和金口岭岩体中,产有二长质到闪长质的同源包体、角闪石堆积岩包体和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对这三类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以及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同时收集了相关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为阐明矿区岩浆-热液过程提供了依据。分析结果表明,闪长岩和辉石岩包体的(^87r/^86Sr),为0.7070~0.7073,εM(t)为-9.7,而石英二长闪长岩主岩(^87r/^86Sr)。为0.7072~0.7077,εNd(t)为-10.6~-11.9。铜官山矿区堆积岩包体中的堆积晶、同源包体和寄主岩中的斑晶以及同源包体及寄主岩中的基质的矿物结晶温度分属890~970℃,730~755℃和675~730℃三个区间,对应的深度为24~29km,9~15km和4~6km。它们分别代表了深位岩浆房、浅位岩浆房和岩浆侵位处矿物结晶的温度和深度深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下地壳硅镁层的深度,而浅位岩浆房的深度对应于岩石圈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的深度从宕石包体及其寄主岩锶、钕同位素以及岩石学和矿物学资料来看,深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底侵的碱性玄武岩浆与下地壳硅镁层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而浅位岩浆房中的岩浆可能是由来自深位岩浆房的演化岩浆与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二长质同源包体与黑云母片岩残余包体过渡,有时闪长质同源包体与寄主岩过渡,相互之间的界线模糊不清。角闪石堆积岩包体中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共存表明,在堆积岩结晶时已有相当数量的铁、铜和硫溶解在演化的岩浆中。由此可以推断,已初步富集铁、铜和硫的演化岩浆与深度同浅位岩浆房相当且富合成矿元素的变质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可以富集足够的成矿物质以形成铜官山矿区的矽卡岩型铜铁硫化物矿床,矿区同源包体中斜长石的δ^18OSMOW‰值为9.0~9.2,寄主岩中斜长石和石英为9.4~9.9,矽卡岩中石榴石和石英为3.92~11.84,矿石中磁铁矿和石英为3.84~5.85,而相应的δ^18H2O‰值在寄主岩中为6.87,矽卡岩中为6.85~6.89,矿石中为8.18~12.64。此外,在寄主岩及其岩石包体中同时产有熔融包裹体、熔融-流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并能见到不混溶包裹体。这些事实结合矿物平衡地质温度计计算结果和收集的包裹体测温资料,表明矿区的岩浆-热液过程可以分为:1)岩浆结晶;2)岩浆流体出溶和出溶流体演化(大致对应于矽卡岩化);和3)成矿热液活动(对应于铜金矿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8.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张八岭地区西冷岩组早期构造变形复杂,主要表现为褶皱以及与褶皱变形密切相关的韧性剪切变形。野外调查表明,该地层中至少发育3期褶皱变形,其中F1为北西向韧性剪切褶皱;F2为向南南西倾伏的纵弯褶皱;F3为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F1与F:联合制约了西冷岩组岩层展布的总体格局。显微构造,特别是岩石的磁性组构特征证明了区内曾发生过多期构造变形,且有两期最为显著,即早期的水平剪切和随后发生的侧向挤压。本文重点阐述上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特征,并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29.
Some pyrrhotite-chalcopyrite-bearing amphibole megacrysts (including pyroxene megacrysts) were discovered in Mesozoic augite diorite-porphyrite at Caoshan in Tongling area, Anhui Province. The amphibole megacrysts, belonging mainly to pargasite and magnesiohastingsite,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mphibole composition derived from mantle and crystallized in lower crust. In general, the aggregates of pyrrhotite-chalcopyrite take the shapes of cylinder and sphere. Three occurrence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amphibole megacrysts: parallel linear, bunchy and scattered. The unique cylinder-like shape of the aggregates and remarkable Ni-poor sulfides in Caoshan are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from the spherical Ni-rich sulfides in pyroxene megacrysts and any other kinds of megacrysts.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the amphibole megacrysts and their sulfides in Caoshan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pyroxenite xenoliths in Qil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erms of origin, the pyrrhotite-chalcopyrites as exsolution products resulted from the subsolidus re-equilibration of sulfide solid solution within amphibole megacrysts.amphibole megacrysts were first discovered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This discovery is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regional magma evolution and its associated mineralizations and ore sources as well.  相似文献   
30.
陈潮 《中国方域》2004,(5):19-19
近日翻阅报纸,看到《人民日报》海外版“黄山在哪里”一文,读到安徽黄山市境内“黄山”地名之多,以致著名风景名胜地的黄山反而难以寻找,笔者深有同感。早在1991年笔者于《中国地名》杂志第六期上,也曾以“黄山在哪里”为题,撰文从行政区划角度指出黄山市定名之欠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