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1篇
  免费   732篇
  国内免费   1501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67篇
地质学   3747篇
海洋学   159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83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韩宗珠 《山东地质》2000,16(4):5-10
鲁苏碱性岩套是指分布于胶莱盆地内的富钾火山岩系和鲁苏混杂岩带中的富钠侵入岩系,它们形成于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大陆碰撞造山作用之后的伸展构造背景,是拉张作用下上地幔部分熔融与陆壳隆升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12.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勇  孙爱珍 《地层学杂志》2000,24(3):201-206
龙门山造山带属青藏高原东缘的陆内造山带 ,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复合体 ,地层记录具有复杂性、混杂性、不连续性、不完整性和分带性等特征 ;根据龙门山造山带地层的构造变形、变位和变质特征以及边界断裂特征 ,可将龙门山造山带划分为 A、B、C三个构造地层带 ,其中 A带位于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 ,属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浅变质岩和前寒武系杂岩构成 ;B带位于北川—映秀断裂与彭灌断裂之间 ,属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上古生界—三叠系沉积岩构成 ;C带位于彭灌断裂与广元—大邑断裂之间 ,属变形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红层构成。对不同类型构造地层带采用了不同的地层学研究方法 ,并建立了各个构造地层带的独立的地层系统 ,其中 A带采用构造—地 (岩 )层分析方法 ,B带采用构造片—地层分析方法 ,C带采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13.
从亚洲大陆块体拼贴过程看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肖文交  杨振宇 《地质论评》2000,46(3):270-275
本文就亚洲大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进行详细评述,并据大地构造学和古地磁学最新研究成果讨论并总结大陆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模式,即大陆碰撞造山带的演化可能涉及以下5个连续的过程: 碰撞旋转拼合陆内挤压反弹.  相似文献   
814.
桐柏山北部的黑硬绿泥石变质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桐柏北部的黑硬绿泥石变质带位于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北部,紧邻桐商断裂带的构造混杂岩带中。含黑硬绿泥石变质岩的矿物组合由黑硬绿泥石+阳起石+绿帘石+白云母+钠长石土黑云母±绿泥石±石英组成。其变质原岩为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类。变质温压条件约为1±0.3GPa,703.15±323.15K,是印支期(230Ma)区域构造糜棱岩化过程中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块应变退化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15.
秋中地区中生代火成岩构造组合为类安第斯型,具时间分段性。按岩浆-构造事件序列,早侏罗世至晚侏罗世呈顺时针的pTt轨迹,而从晚侏罗世源于软流圈的岩浆底侵陆壳底部并对陆壳底部并对陆壳加热开始至早第三纪期间呈逆时针的pTt轨迹。说明粤中地区在中生代时期极可能是一大陆碰撞造山与大陆边缘造山复合的造山带。  相似文献   
816.
对胶南造山带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胶南造山带主体是由晚元古代同造山双花岗岩组成的造山带,有少量造山前幔源深成岩及造山后碱性花岗岩类。零星分布的地层残片可分为晚太古代胶东岩群,早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及震旦纪朋河石岩组。造山带经历了高压相系—中低压相系多期、多相变质作用,主要构造形迹为韧性剪切带,其次为穹隆构造、弧形构造。胶南造山带可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3部分,北段、中段属于华北板块南部边缘带,南段属扬子板块北部边缘带。  相似文献   
817.
笔者首次将海拔高度的概念及现代冰川理论 ,并结合古地磁资料 ,提出罗圈冰期时古天山 -秦岭山脉是一条大约位于赤道 -北回归线之间、由众多高山组成的 ,且许多山峰至少在 4 0 0 0m以上 ,已形成冰川、或许局部地区存在冰原的山脉 ,总的地理特征类似于今天的喜马拉雅山脉。而华北地块和库鲁克塔格地块是高原或平原 ,此二地块的南边是海域。古秦岭的南坡是现代秦岭的北坡。冰川融化时冰水携带的冰碛物向南流入海 ,所以华北地块上无冰碛物存在大地构造上 ,晋宁期以前 ,上述各地块相互独立。震旦纪时它们开始发生作用 ,秦岭地块和阿克苏—乌什地块分别向华北地块与库鲁克塔格地块汇聚 ,引起后者上升 ,逐渐发展成为山脉。至震旦纪末期 ,山脉上升到 4 0 0 0m以上 ,形成冰川。此后 ,山脉被剥蚀夷平 ,至寒武纪初 ,华北、库鲁克塔格两地块又降到海平面之下接受沉积 ,该山脉消亡。由此我们恢复了新元古代超大陆一条造山带 ,并推测新元古宙末期华北、华南、塔里木三大地块曾经汇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818.
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逆冲滑脱构造,发育在造山带苦海--赛什塘构造混杂带南侧,由一系列断面南东倾,规模大小不一的韧性逆冲断层、韧脆性叠瓦状逆冲断层及同斜紧闭褶皱、平卧褶皱、逆掩断层构成多层次逆冲滑脱构造带。它的形成及演化奠定了昆秦接合部造山带复杂的构造结局,标志着昆秦接合部造山带印支期大规模陆内造山活动的结束。  相似文献   
819.
系统论述了昆秦接合部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的特征,应用非史密斯地(岩)层体构造岩片(块)四维裂拼复原原理解剖了羊曲-赛什塘-苦海构造混杂带,提出该构造带为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扬子陆块与柴达木陆块近东西向江聚过程中形成的陆缘俯冲增生杂岩楔,并对其组成、结构、演化过程等做了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820.
中俄朝毗邻地区古吉黑造山带岩石及年代记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新近查明的岩石及年代记录揭示,中俄朝邻域古吉黑造山带的基底是由约1000Ma的构造、岩浆、变质、成矿等耦合事件拼接的Rodinia超大陆的部分所组成.阿森特-兴凯期造山作用代表了本区对Rodinia的裂解(约始于900Ma)至冈瓦纳-劳伦超大陆拼合(545~525Ma)的积极响应,并属古亚洲洋的重要发展阶段.加里东构造旋回(440~425Ma),早华力西构造旋回(350Ma),晚华力西-早印支构造旋回(250~230Ma),完成了古亚洲洋向古特提斯洋(海)的转换,实现了古欧亚大陆的形成,是对Pangea古陆聚合的积极响应.特别是早印支旋回,形成了"陆陆拼贴-陆内俯冲-造山带崩塌"连续过程的完整的岩石及年代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