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36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三维裂隙网络的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玉华  王清 《岩土力学》2012,33(12):3775-3780
岩体表征单元体(REV)的研究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的重要问题。裂隙岩体REV是其内部复杂结构在尺寸效应上的体现,归因于岩体内裂隙系统的随机性。在三维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体积节理数建立了确定岩体REV的方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岩体内裂隙的三维空间密度的特征,采用体积节理数这一参数的收敛状况确定岩体REV的大小。建立了实际岩体的模拟裂隙系统,用一定大小的立方体来分割裂隙系统,统计不同立方体内的体积节理数,并将均值作为最终裂隙岩体的参数。将此参数作为裂隙岩体的属性,通过判别其收敛状况获得了岩体REV的尺寸。考虑了岩体不连续面的特征,建立了REV的分析模型,得出工程岩体的REV的尺寸是裂隙平均迹长的4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2.
致密砂岩油气是重要的非常规资源,裂缝作为主要渗流通道,其本身分布规律的复杂性以及多期发育和多期充填的特征,直接影响着裂缝预测的精度,目前尚缺乏一套全面解决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的系统方法。因此,需要深入探讨多期裂缝的识别、充填过程和形成—叠加演化机制,建立合理的裂缝表征模型,以定量预测裂缝参数分布范围。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致密储层裂缝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关键方向:通过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分析裂缝发育特征,结合构造演化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裂缝发育期次;通过热液充填模拟实验和岩石力学实验,揭示裂缝充填机制,及其在多期应力作用下裂缝的萌生、扩展和叠加过程;采用实验统计方法,基于能量守恒定理和最大应变能密度理论,建立考虑裂缝差异充填的各向异性强度破裂准则,建立裂缝参数的定量表征模型。最终,本文形成和完善了致密砂岩多期裂缝演化及量化表征的理论体系,为此类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3.
夏露  刘晓非  于青春 《岩土力学》2010,31(12):3991-3996
表征单元体(REV,或典型单元体)的存在是应用连续介质方法研究岩体问题的前提,因此,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是岩体力学及岩体水力学中的一个基础问题,表征单元体的存在与否可以从不同物理参数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岩体块体化程度的角度对其存在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把岩体中由裂隙圈闭形成的孤立块体的总体积在岩体中所占体积百分比定义为裂隙岩体的块体化程度。介绍了GeneralBlock软件的基本分析过程,利用软件建立了三维裂隙岩体模型。根据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的裂隙分级,针对5个延展性级别、7个间距级别建立了35种岩体结构模型。利用GeneralBlock对这35种岩体进行了块体识别,分别讨论了这35种岩体结构的块体化程度随着模型范围变化的波动情况。由于所建立的岩体结构模型是随机的,对每种结构的每个研究范围进行了5次随机实现。结果表明,对所有的35种岩体,表征单元体的尺寸在4~8倍间距之间,不超过8倍间距。  相似文献   
74.
IntroductionIn color re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amer exists inherently when the conventionalcondition matching used. Therefore , the colordifference introduced makes the accuracy of colorrepresentation be lowered.In order to eli minatemetamer CIE developed the scheme so-calledspectra matching in Publication 15 .2 and speci-fied that using band-pass filters with 5 nminter-val to sample and then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color signal ,thus the color difference will disap-pear[1].Spectra…  相似文献   
75.
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在水生生态环境中广泛存在,影响着水环境中多种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性质.分析其组成与含量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意义,是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溶解性有机质组成非常复杂,其分子组成的解析一直是难题.近年来,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通量、高扫描速率等特性...  相似文献   
76.
对煤和干酪根结构的认识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不断创新。基于各种方法,先后建立了多个煤和干酪根的结构模型,但至今没有得到普遍认可。原子力显微镜(AFM)可以实时、实空间、原位成像,可以观察单个原子层的局部表面结构,直接观察表面缺陷、表面重构、表面吸附体的形态和位置以及表面扩散等动态过程。在对图像的分析中,AFM超越了传统仪器单纯平面成像的功能,可提供样品表面动态三维图像和用于分析的定量化信息。通过纳米技术,实现了原子级的分辨率的观察,揭示了煤和干酪根聚集态分子和纳米级孔隙的形态、大小、结构及相互间的空间排列特征,显示出在煤和干酪根结构研究中的巨大潜力。纳米技术为煤和干酪根结构的基础研究工作拓展了新的途径,也为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煤炭的二次转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渤海油田古近系三角洲沉积发育巨厚(大于100 m)的砂岩和砾岩储层,储层横向变化快,内部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题大。文章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厚度解释量版的砂砾岩定量表征方法。根据已有钻井资料建立井点处地质模型,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分析储层可能的变化形式,形成地质模型库,对地质模型库进行正演获得相应的正演地震资料库,然后提取正演地震资料的反射振幅属性,建立不同砂砾岩变化形式下的厚度解释量版,最后提取实际地震资料的反射振幅属性,将其投射到厚度解释量版上,实现对巨厚砂砾岩储层的定量表征。该方法克服了常规地震反演、地震属性等方法难以有效刻画巨厚砂砾岩储层的难题,实现了对具有干涉效应的巨厚砂砾岩储层的厚度及其内部变化的精确定量表征。  相似文献   
78.
几种储层裂缝评价方法的 适用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裂缝是地壳上最小的构造,成因复杂,控制和影响因素多样,形成和发育具有随机性,分布具有高度非均质性,因此储层裂缝的精细描述和预测仍是目前石油地质界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还没有一套很好的技术方法来根本性地解决储层裂缝分布问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总结,简单介绍了当今裂缝识别、预测、参数定量表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着...  相似文献   
79.
不同坡度缓冲带滞缓径流及污染物去除定量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强 《水科学进展》2011,22(1):112-117
利用构建的东风港缓冲带现场试验基地和设计的径流流量测定装置,模拟上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浓度和典型单次降雨历时及降雨量,对不同坡度缓冲带滞缓径流和农田氮磷污染物去除能力开展定量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被缓冲带,坡度越小,其滞缓径流和土壤水力渗透的能力越强,19 m长的2%坡度缓冲带径流初始出水时间比5%坡度缓冲带延长了7.3 min,两者的渗流水量比值达到1.74;不同坡度缓冲带渗流氮磷污染物去除量显著高于径流,2%、3%、4%和5%坡度缓冲带对于氮磷污染物的渗流去除量与径流去除量的比值分别为2.32、2.15、1.82和1.64;坡度的变化对缓冲带净化面源氮磷污染物效果的影响显著,坡度越小,缓冲带渗流水量越大,其氮磷污染物的总去除率和单位面积去除负荷也越高,2%坡度缓冲带对氮磷污染的总去除率和单位面积污染去除负荷分别是5%坡度的1.56倍和1.66倍,2%坡度缓冲带对TN、NH3--N、TP的单位面积去除负荷均最高,分别达到0.661 g/m2、0.672 g/m2和0.044 g/m2。  相似文献   
80.
徽州菜肴的地理表征及感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国兴  金声琅  孙克奎 《地理研究》2011,30(12):2222-2228
菜肴是饮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自然地理条件为菜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并在一定的人文地理环境下改进与发扬,形成菜系的特色。起源宋代,清朝至民国达到鼎盛、诞生于安徽南部的徽菜地方特色显著,擅长烹制山珍野味,菜品咸鲜、突出本味,讲究食补与养生,烹制过程中讲究重油、重色、重火功,充分反映着徽州山区地理环境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