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9篇
  免费   392篇
  国内免费   492篇
测绘学   263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311篇
地质学   1305篇
海洋学   492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39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史冀忠  陈高潮  姜亭  牛亚卓  韩伟 《地质通报》2013,32(11):1777-1789
应用重矿物资料、砂岩组分分析、沉积法、古水流测量等方法对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小独山期—二叠纪紫松期进行物源分析,重矿物组合和砂岩组分分析认为,研究区至少有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和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2个物源;沉积法和古水流测量结果显示,研究区北部(蒙古国境内)还存在一个物源,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纪小独山期—二叠纪紫松期存在3个物源,分别为敦煌-阿拉善-狼山古陆、马鬃山-拐子湖中间隆起带和研究区北部物源(蒙古国境内)。  相似文献   
992.
建设工程中小煤窑采空区勘察的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高平 《安徽地质》2016,26(2):138-142
小煤窑采空区是在建设场地工程地质勘察中常遇到的问题,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在小煤窑采空区勘察中采用的方法、勘察成果,以及稳定性验算方法;对小煤窑采空区勘查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3.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热压力增大是南海诸岛珊瑚礁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基于热压力对珊瑚礁白化的评估有利于对其保护和管理。周热度(Degree Heating Week , DHW)可以衡量热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代表过去连续12周珊瑚礁区海表温度(SST)正异常的累积。本文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珊瑚礁监测计划(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Coral Reef Watch, NOAA-CRW)海表温度数据集,逐像元对35个年最大周热度数值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南海诸岛珊瑚礁区分为6个区域:南沙–1、南沙–2、南沙–3、东沙、西沙和中沙珊瑚礁区。分析南海诸岛珊瑚礁区1985–2019年热压力时空变化及其与El Ni?o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最大DHW为0~12.9℃?周,纬度上由高到低呈现减小变化规律。(2)线性拟合法分析1985–2019年的年最大DHW,显示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为0.013~0.174℃?周/a,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最大DHW出现在1998年、2010年、2014年。(3)年最大DHW可能造成93.9%的珊瑚礁发生超过一次白化的风险,19.6%的珊瑚礁发生超过一次死亡的风险。(4)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的月均DHW和ONI交叉小波分析显示两者存在多时段8~32个月共振周期的时频特征和时滞相关性,证实南海诸岛珊瑚礁热压力随着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而显著增大;时滞相关分析表明,ONI与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后者滞后于前者7~9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994.
利用CMMB信号中存在的伪随机序列的相关性,对CMMB信号载波同步技术中的整数倍频偏和小数倍频偏估计算法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后续的导航测距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仿真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5.
借助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查明地层结构、地层埋深,对区域构造、沉积环境研究有重要意义,指导城市开发及工程建设.本文利用小吨位可控震源激发,对原始炮集记录与扫描信号互相关处理,得到高品质的地震采集数据,并对激发因素中震动次数、震动台数、扫频范围、驱动电平,采集因素中偏移距进行了详细的试验分析,获得一组适合研究区探测地层结构的组合参数.文章基于试验组合参数,采用小排列观测系统采集了5条测线地震数据,分析了下伏地层结构特征.总结有:(1)对研究区地层反射特征,采用15~150 Hz扫频范围、65%驱动电平、1~2次震动次数可满足勘探需求;(2)选择48道接收、3 m道间距、36 m偏移距的小排列观测系统,能较好的突出反射波波组形态;(3)实测数据识别出3套地层,分别为湛江组Qz、南康组Nn、邕宁组Ey,地层反射波组特征明显,连续性好;(4)邕宁组老地层等T0图显示顶界面埋深240~320 ms之间,呈现近海埋深深,近陆埋深浅的空间特征;(5)提取邕宁组均方根振幅属性,反应出该套地层的空间沉积特征.本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为城市地层结构探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一种结合RDBMS和Hadoop的海量小文件存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RDBMS和Hadoop云存储各自优势、同时避免各自缺陷的海量小文件存储方法.原型系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数字城市”应用中小文件的存储需求,同时,也可作为其他具备结构化特征的海量小文件数据存储系统.  相似文献   
997.
正目前,初中地理中有关气候的一些知识点理论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其社会生活经验及理性认识能力还都很有限,导致对这些气候的知识点理解困难。若活用地理小实验,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形象化,则有助于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第二轮1∶5万区调采用岩石─构造─地质事件法填图,重新研究了小秦岭地区结晶基底变质岩系的层序(时序)关系,指出该岩系应予解体,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该方案将这套岩系两分(上基底、下基底),其间为异岩不整合界面。下基底以变质侵入岩为主体,按时序从早到晚为基性喷发表壳岩、杨砦峪灰色片麻岩、四范沟片麻状花岗岩,时代属晚太古代;上基底为一套副变质岩,自下而上为:观音堂组、焕池峪组,时代属早元古代。  相似文献   
999.
冈底斯成矿带是在青藏高原上发育的巨型铜矿带,存在中侏罗世俯冲型、始新世同碰撞型和中新世后碰撞型三期斑岩成矿作用。其中,中新世出现了斑岩成矿大爆发,形成铜资源量超千万吨的中国第一大铜矿——驱龙铜矿在内的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通过大量详实的野外调查与综合研究,认为冈底斯含矿岩体并非传统的单一斑岩体,而是形成时间相近、多期次侵入的复式小斑(杂)岩体,其成矿及改造贯穿于复式小杂岩体的每次侵入过程。矿区大规模蚀变与矿化并非围绕某单一小斑岩体分布,而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也不是直接来源于浅侵位的小斑岩体,而是来源于地壳下部10km左右二次岩浆房的多次泵出,是深部同一岩浆房的岩浆不断演化的结果。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源源不断地供给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及成矿热动力,是形成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极重要找矿标志。笔者提出"在相同环境下小(斑)杂岩体侵入的期次越多、岩性及成矿元素越复杂越有利于成大矿"这一理论新模型,丰富与完善了经典的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对推动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进一步进行地质勘查评价工作部署及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为什么中酸性小岩体成大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衍景 《西北地质》2012,(4):128-133
"小岩体成大矿"是对岩浆-流体成矿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找矿勘查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中酸性小岩体成大矿的原因是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小岩体比大岩体更容易富集成矿元素,更有利于成矿流体和物质运移,是更有利的成矿物质沉淀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