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1篇
  免费   836篇
  国内免费   1585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415篇
地质学   4484篇
海洋学   8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81篇
自然地理   290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229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6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7篇
  1937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Base on the groundwater yield, water temperature and hydrochemistry change of the groundwater, we can analyze that the summer water content i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winter water content where the in and-out wall rock of the Daban Mountain tunnel. The groundwater supply has the extensity and the seasonality. The groundwater content of the middle tunnel wall rock changes relatively steady, mainly supply through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the total groundwater content is relatively little and steady in winter. The water pressure of the wall rock cranny is little. It has the fluent drainage system to dredge groundwater, which cannot constitute a threat to the tunnel lining. And the cold-proof sluice hole can normally work to drain water.  相似文献   
112.
蕲春花岗质杂岩体包括斑状二长花岗岩和花岗岩两部分,它们之间在化学性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者表现为高Al 2O3(15.73%)、相对高CaO(2.46%)、Na2O含量明显高于K2O(Na2O/K2O=1.27),尤以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和极强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La/Yb)N=46.8]为特征而类似于太古宙高Al2O3的TTG岩石.而后者则以较低的Al2O3含量(14.05%)、贫CaO(0.82%)、K2O含量明显高于Na2O(Na2O/K2O=0.81)为特征,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La/Yb)N=10.89]也较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中弱得多.两类岩石中锆石的U-PbSHRIMP年龄分别为824.6±17.6 Ma和784±20 Ma,该时代与大别山造山带内花岗片麻岩的原岩形成年龄类似.大别山造山带内弱变质-未变质晋宁期花岗岩的出现表明扬子板块印支期向北俯冲时,该花岗质杂岩处于俯冲板片的后缘,可代表造山带内扬子基底的原地露头.而岩体周围的高压变质杂岩应是折返上来的无根构造岩片,大别山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的出露不是整体性抬升剥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3.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中央造山带内至少发育两个超高压变质带,一个是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早古生代(500~400 Ma),代表扬子与中朝克拉通间的深俯冲和碰撞带;另一个是研究程度较高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峰期变质年龄主体是三叠纪(250~220 Ma),代表扬子克拉通内部的陆内大陆深俯冲和碰撞带。对东秦岭看丰沟及香坊沟的变质岩片详细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以及先期造山带尺度的构造、岩石和年代学研究资料分析证明,南阿尔金-柴北缘-北秦岭超高压变质带,向东不能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的任一部分相连,包括南大别和西北大别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岩石。相反,大别-苏鲁超高压及高压变质带,向西经桐柏山,横过南襄盆地延伸到南秦岭的西峡及商南一带。仅在东秦岭-大别山范围内,两个超高压变质带分别位于南丹断裂系南北两侧,沿造山带近平行延展,之间被一系列以断裂或剪切带为边界的岩石构造岩片相隔,不能构成横贯中国中部统一的巨型超高压变质带。任何有关中国中央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均应考虑其内部发育两个时代和功能不同的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114.
江西大吉山五里亭花岗岩一直被认为是与大吉山钨矿有关的早阶段花岗岩体 ,时代为燕山早期。但实际上大吉山地区各阶段花岗岩体之间的时空关系并不清楚 ,前人的某些年龄数据也存在相互矛盾之处。本文利用单颗粒锆石 U - Pb化学法 ,对五里亭花岗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 ,获得 2 38.4± 1Ma的岩体侵位年龄 ,这个年龄属印支期。本文还结合某些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与相邻岩体的对比 ,认为五里亭花岗岩确应归属于印支期 ,因此 ,五里亭岩体与大吉山钨矿没有成因上的直接联系。五里亭花岗岩侵位年龄的厘定和该地区更多印支期花岗岩的不断发现 ,表明印支运动在华南的影响超出了人们以往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对华南印支运动和印支期花岗岩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5.
涿鹿探祖,进矾山古城,觅见那五千年流淌不息、福荫着后人却十分静默的黄帝泉,天下着若有若无的雨,说不清是雨水还是泉水把脚下铺满的野草和朽叶濡的松软。望着那在泉中色如沉墨而流出却晶莹清澈的泉水,我以朝圣的心情沿着黄帝泉水的流淌方向走去,映入眼界的是湖光水色、青草葱茏的轩辕湖,站久了,满目都是湖色了。  相似文献   
116.
辽宁红透山铜-锌块状硫化物产在太古宙绿岩带中,矿床形成后经历了强烈的变形和变质,变质程度达高级角闪岩相。野外和显微镜研究表明,矿石在进变质过程中发生过强烈的机械再活化和重结晶,但各种进变质结构大部分已被变质峰期的全面重结晶所清除,目前保存着的结构主要是变质峰期和退变质过程的产物。退变质过程以黄铁矿变斑晶生长、矿石糜棱岩的形成、二次退火和化学再活化为特征。矿床中高度富集铜和金的矿石是韧性剪切形成的矿石糜棱岩受退变质流体叠加而成。磁黄铁矿主要是同生沉积后重结晶的产物,另有一部分由退变质热液形成,而黄铁矿变斑晶则有沉积一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热液叠加多种成因。世界各地块状硫化物矿床中的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各有三种成因类型。磁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同生沉积黄铁矿变质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黄铁矿的类型有:同生沉积-变质重结晶、磁黄铁矿退变质脱硫和退变质热液充填或交代。红透山矿区的退变质流体具有从早到晚氧逸度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7.
新疆博格达山分段及深浅构造转换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表明 ,天山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热衰减状态 ,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具有“冷隆升”性 ,盆山边界断裂多限于上地壳内 ,而非直通中地壳低速体甚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造山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是在古生代形成的 ,而不是再造山期的断裂 ,它对造山带隆升及盆山耦合无贡献 ,博格达山的隆升为复式背斜构造所支持。博格达山与准东的关系为背斜北翼与盆地平缓基底构成的挠曲构造 ,而不是被深大断裂分隔的断块。博格达山具有独特鲜明的分段性 ,造山带的两个弧形构造与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构成独特的“斜方对称”分布样式。以板条观点为指导 ,从盆山单元的平面配置关系和深浅构造转换关系入手 ,探讨了博格达山板内造山阶段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段性的成因 ,构建了盆山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8.
山西五台地区系舟山逆冲推覆构造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舟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中生代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分布于系舟山掀斜向斜的北西翼,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空间上由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逆冲断裂组成,剖面上表现为侧幕展布的犁式逆冲断裂所构成的前陡、后缓的单冲式叠瓦状构造。主体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逆冲.逆冲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运移距离大于5.8km。推覆构造中应力状态在横、纵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根带以挤压为主的高角度逆冲断裂及复杂多级褶皱为主;中带以单剪为主,形成叠瓦状构造;锋带挤压作用增强,发育反冲断层和不对称褶皱。随着挤压应力的松弛减弱,山前形成规模较大的正断层。  相似文献   
119.
西天山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系同位素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西天山艾肯达坂地区较好发育了艾肯达坂纽红色陆相火山岩建造.它不整合在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之上,未经变形和变质,属于陆陆碰撞晚期的橄榄安粗岩系,其年龄确定是厘定从碰撞造山向陆内构造演化的关键。因此,通过16件新获得的钾氩年龄测值,确定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系形成在260Ma~270Ma之间,属早二叠世,而不是过去认为的石炭纪;西天山的陆陆碰撞应在二叠纪末结束,此后进入陆内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120.
两极分布的凉水型分子是古地理一级区划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兴蒙造山带中二叠世哲斯期的10个腕足动物属(族)的地理分布的特征分析,Yakovle via等腕足动物的地理分布具有两极分布的特点,是典型的凉水型的腕足动物,并具有亲北极生物的特征,其古生物地理区划应该属于北方大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