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小口径钻进液循环的流态一直是钻探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作者利用武汉地质学院创建的泥浆循环模拟试验台对小口径循环液流态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观察,提出小口径钻进循环属于非稳定流系统,并认为小口径钻进循环液流基本上不存在层流层流范围很小。这个新的观点涉及到泥浆水力损失计算、流变学和岩粉携带等一系列理论的磋商问题。  相似文献   
92.
<正>1 NOAA为海员提供观测海表面和潮流的新方法——利用海岸高频雷达实现安全导航NOAA的国家海洋服务网站将利用高频(HF)雷达,为海员提供近实时沿海表层流观测和潮流预测的服务,这能够提高海员和商业船队的航行安全。这项网络观测目前可以在切萨皮克和旧金山重要的海湾地区开展导航,其余地区的应用将跟进。这个  相似文献   
93.
缓坡地形上内孤立波的破碎及能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型重力式分层流水槽中对内孤立波沿缓坡地形的演化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分层染色标识方法和多点组合探头阵列技术对其传播特性做了定性分析和定量测量。实验表明:下凹型内孤立波沿缓坡地形传播过程中的破碎先从波背部发生,继而演化出上凸型内孤立波;内孤立波破碎不仅与入射波波幅相关,而且受到地形坡度的强烈影响;入射波幅参数??0.4是内孤立波不稳定及破碎的实验判据,内孤立波能量损失出现跃升是其发生破碎的重要特征。研究进一步获得了内孤立波沿缓坡地形的三维演化结构、破碎发生条件和能量变化特性,对于复杂海洋环境中非线性内波传播特性认识及其动力学建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4.
邹童  徐勤博  周春  张冬青 《海洋与湖沼》2022,53(6):1299-1310
南海深层环流作为印太海域热盐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时间变异特征对于深入认识印太海域大洋环流具有重要意义。中尺度涡作为南海极为活跃的动力过程,有观测显示其影响深度可超过2000m。结合海表面高度计资料与潜标观测资料,识别南海区域中尺度涡,并分析了中尺度涡对深层流场以及温度场的影响。针对三个中尺度涡的潜标实测结果表明:在涡旋经过时,海洋深层流动有明显的变异,表现在速度、温度方面,速度增加量能达到5.5cm/s,温度变异可达到0.02℃。涡旋经过时,海洋上层、深层流向呈相反态势,第一斜压模动能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95.
冀北银多金属矿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冀北银多金属矿典型矿床的硫、铅、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其成矿物质具有深源性,根据矿床的控矿规律及成矿液体体系的活动规律,建立了隆陷层流热液的综合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6.
肖文申  王汝建  叶瑛 《地球科学》2006,31(2):143-150
热带东太平洋8001柱状样晚第四纪以来放射虫标志种Buccinospharea invaginata和Collosphaera tuberosa的研究发现, 它们的初现面(FAD) 出现于柱深22cm和45cm处, 年龄分别为0.21Ma和0.42Ma.它们的初现面年龄与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结合为该柱建立了地层框架.该柱放射虫丰度、生源蛋白石和有机碳含量、粒度的分析显示, 大约在氧同位素11、9~8.4、5~3和1期, 高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高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 以及大约氧同位素5期以来增加的有机碳含量, 表明此期间贸易风增强, 搬运的陆源颗粒增大, 北赤道洋流加强, 导致上升流增强, 表层水生产力提高, 同时, 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加强.大约在氧同位素10、8.3~6和2期, 低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减小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 反映此期间贸易风减弱, 搬运的陆源颗粒减小, 北赤道洋流减弱, 导致上升流消失, 表层水生产力降低, 同时, 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减弱.   相似文献   
97.
使用ROMS(regional oceanic modeling system)模式模拟了40年的渤黄东海温盐流,数据包括三维的温度、盐度、流速、流向和海表高度,同时包含了逐小时的潮汐信息。将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和卫星反演数据进行对比,检验了模式准确性。整体上,模式模拟的水位与近岸观测值基本一致,能够准确再现风产生的增水;模式较为准确的再现了渤黄东海的温度分布,在深水区模拟的温盐剖面与观测值基本一致;模式模拟渤黄东海区域的海表高度和海表流与卫星反演结果相比偏小,但分布趋势相近。模式结果可以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水位的影响和黄海暖舌的扩散过程等现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8.
2015年4月7-30日,在浙江省舟山近海海域开展了“嵊山-朱家尖”小型阵列变频高频地波雷达系统的海上比测试验,通过雷达观测数据与定点ADCP海流资料的比对检验了地波雷达表层流探测性能。径向流比对结果显示,测点与雷达法向夹角越小,距离雷达距离越近,径向流比测结果越好,雷达探测的结果越可靠。嵊山站径向流与ADCP观测结果的各站总体平均误差为7.98 cm/s,平均均方根误差为15.34 cm/s,平均相关系数为0.89,朱家尖站径向流与ADCP观测结果的各站总体平均误差为6.24 cm/s,平均均方根误差为12.36 cm/s,平均相关系数为0.81。根据矢量流比对结果显示,矢量流速与ADCP观测结果的各站总体平均误差为4.82 cm/s,平均均方根误差为15.03 cm/s,平均相关系数为0.44。设置在嵊山、朱家尖两个雷达站双站探测的核心区域(两个雷达站连线的中垂线上,并且与两个雷达站构成一个近似直角三角形)的站点比测结果更加理想,当流速大于0.25 m/s时,对于核心区域平均后的流向均方根误差为2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