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6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正>"我们山西,发展因煤而兴,问题也因煤而生。"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李建功对记者开门见山。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省累计生产煤炭110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4;净调出量高达80亿吨,占全国省际调出量的70%。但正是这样一个矿产资源富省和能源大省,却因为过度的能源依赖而陷入  相似文献   
92.
高精度磁测在山西省繁峙吐楼铁矿区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高精度磁测工作在山西省繁峙吐楼铁矿区的应用,其高精度磁测目的是查清异常分布,查找隐伏铁矿体,圈定铁矿体分布范围、矿体位置、形态、大小、产状、边界等几何特征及查明矿区地质特征,根据现有探采工程揭露控制,初步估算了铁矿石资源量。  相似文献   
93.
近40 年山西省初终霜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山西省境内分布较为均匀的52 个地面气象站1970-2009 年的霜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滤波器法结合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初终霜日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利用M-K法分析了霜日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初霜日、终霜日的出现以及无霜期的长短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随着纬度逐渐偏北、海拔逐渐升高,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从全省平均情况看,初霜日呈现显著的推后趋势,无霜期呈现显著的延长趋势,而终霜日的变化则以波动为主,线性变化趋势不显著。从突变检测情况看,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在40 年间均存在一次明显突变,初霜日的突变点出现在2000 年,终霜日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出现在1997 年。从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看,初霜日显著推后的区域大片集中在晋中东部、吕梁北部和忻州西部,以及分散在运城南部、临汾西北部和大同南部。终霜日显著提前的区域位于晋中东部山区、吕梁山东部和忻州西部。无霜期显著延长的区域位于西北部黄河沿岸、省境中东部和运城南段。变化趋势为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和无霜期缩短的区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4.
夏县中心地震台属国家基本台,隶属山西省地震局。 夏县中心地震台始建于1969年,由夏县台站中心、东郭流体台组成。夏县台站中心位于夏县瑶峰镇,属夏县著名的温泉疗养区,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占地3000m2,2009年5月完成了台站环境优化改造,二层综合监测办公楼是台站办公和全台数据监控、汇集、处理中心;  相似文献   
95.
96.
山西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到2005年的土地覆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分析了土地覆盖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监测表明,山西省土地覆盖时空变化特征:(1)变化数量: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聚落面积增加显著,草地有所增加;旱地和水浇地减少明显,森林和河湖滩地略有减少。(2)变化速度:城镇建设用地增速迅猛,沼泽和农村聚落面积增速较快;河湖滩地减少速度最快,其次,是旱地和水浇地减少速度较快。(3)空间转换:以农田和聚落之间的转换为主,另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包括其扩展融入的农村聚落等;典型草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旱地;灌丛减少主要是转变成典型草地,其次是转变成灌丛草地;河湖滩地减少主要是变为内陆水体,再是转变成水浇地。驱动力分析表明,区域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对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较小,人口、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交通等是山西省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山西省土地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其工业化、城市化演变的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7.
王涛  段鹏 《地质与资源》2016,25(5):487-493
山西中阳县境内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潜在崩塌、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其中崩塌、潜在崩塌灾害占中阳全部地质灾害总数的64.14%,县境内地质危害的特点是规模小,危害大.本文主要针对中阳县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发生的分布情况、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根据中阳区域客观情况,采用袭扰系数(R)法定量评价原则,利用野外调查所得的各评价单元地质灾害现状与发育程度(数量、规模)等求取R值,进行定量综合评定中阳地质灾害易发分区与亚区空间分布,研究建立适应中阳地质灾害防灾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98.
基于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全国2000、2005、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和山西省行政区边界数据,采用土地覆被动态度、转移概率矩阵和地貌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山西省基本地貌形态类型下的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总和占省域面积的95%以上。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和草地缩减,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通过分析转移概率矩阵,表明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2个时段内,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趋势相似,即林地与草地之间大面积的相互转化,耕地、草地分别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地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从面积变化来看,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主要位于中起伏山地;水域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起伏山地;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分布于平原和台地;未利用地变化主要在小起伏山地。从动态度来看,耕地、草地和水域动态度,在大起伏山地地区最大;林地动态度在平原区最大;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位于丘陵;未利用地在小起伏山地地区最大。(3)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主要转化在地貌上也存着差异。平原地区林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草地转化。台地和丘陵地区3个主要转化类型相似,2000-2005年主要是林地向草地退化,2005-2010年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的相互转化。在小起伏山地地区,主要是草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但草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较林地向草地的转化多。中起伏和大起伏山地地区主要以草地和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为主,也有较高比例的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主要是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毁林主要发生在地形平缓地区。  相似文献   
99.
《探矿工程》2009,(1):51-51
太原日报消息 2009年1月8日上午,山西省政府举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新闻发布会,通报山西省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副省长牛仁亮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00.
山西省煤炭资源形势分析及保障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和资源保障程度,对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006年末煤炭资源现状和赋存情况的研究,对全省煤炭资源形势及其保障程度得出如下结论:①全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在全国煤炭开发布局中优势明显;②煤炭资源地质条件中等偏简单,资源丰度中等,煤类分布特征突出;③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储量的占用比重大,但开发利用集约化及产业集中程度低,优质资源损耗浪费严重;④可供开采利用及需进一步勘查确认的可利用资源的规模与空间较大;⑤预测资源潜力较大,找矿(煤)勘查难度增加。并根据煤炭资源开发现状及当前地质勘查程度.就如何提高煤炭资源保障程度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