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1篇
  免费   631篇
  国内免费   706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157篇
地球物理   712篇
地质学   2397篇
海洋学   100篇
综合类   238篇
自然地理   43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7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58年   2篇
  1948年   3篇
  1946年   2篇
  1936年   2篇
  1934年   2篇
  1927年   2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土资源》2004,(11):50-50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质公园——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10月23日正式开园。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刘东生为公园题词:“洛川黄土是认识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标准地点,对它进行保护对世界的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山西省境内多年来发现的全新世古地震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分为七大类和若干种。文章对每种古地震遗迹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4.
运用土层的随机场模型研究了绛帐、潼关和延安黄土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的统计规律,计算出黄土土性的自相关距离,探讨了黄土土性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认为: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沿深度均是统计非均匀的,在实际工程的设计中,如果把土层看成统计均匀,其土性参数的标准差会比实际情况大,从而会导致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黄土高边坡优化设计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黄土高边坡进行可靠性分析,应用数学原理和优化原理,建立了黄土高边坡的优化模型,对铜黄一级公路黄土高边坡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实际较接近.应用中易操作。  相似文献   
6.
素土桩挤密地基由桩间挤密土和回填素土夯实的桩体组成,它是一种人工“复合地基”。其作用是通过素土桩挤密法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从而对湿陷性黄土达到消除浅部或深部的部分或全部湿陷性的作用,并改善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地基变形。本文通过现场单桩、群桩单元体轻便触探、小环刀深层取样、开剖取样等方法对场地地基土挤密前、后干重度和压实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判定用素土桩挤密法处理陇东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黄土斜坡稳定性的实际资料,利用信息分配、模糊一二级近似推论及信息集中等原因建立了一套黄土斜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用这套方法对一些黄土斜坡(非母体)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本方法已应用于兰州市滑坡防灾规划和皋兰山三台阁北侧几个滑坡及斜坡稳定性的研究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9.
《山西地震综合数据处理系统》是遵循《国家地震局数据库技术规范》,以PDP-11/23~+小型机与IBM/PC联机为硬件支撑,以网状型数据库为核心,含前期处理、库管理、数据检索、科学计算、分析会商5个子系统的较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具有对数据进行收集、录入、预处理、存储、管理、加工及应用等功能。整个系统通过总控菜单程序实现了异种机间上百个模块的调度,使查询-处理一体化。该系统把地震数据库、日常监测数据处理、专家地震预报系统有机地衔接于一体,可直接服务于地震科研和震情会商。该系统的建设是山西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是国家地震局的合同制项目。  相似文献   
10.
TL ages of 56 loes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Xinjiang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fine-grained quartz and man-made light source bleaching techniqu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The well-preserved loess sections in Xinjiang began depositing 400000 a ago.The loess/paleosol series may be comparable with that observ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ut the depositing time was probably delayed by 30000-50000a.2.The bottom boundary age of the Malan loess varie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The TL dat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70000-130000 a and 30000-50000 a.The TL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wo warmer climate periods since the Pleistocene,indicating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of loess,i.e.,paleosol occurred in the warm climate period in the same location,but loess was deposited in other locations.The initial age of loess deposition tends to become older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south to north .In contrast ,the cold cli-matic belt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The TL ages of loes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throughout geological times and the shift tendency of climatic belt.3.The depositing rate of the Malan loess alo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varies from place to place but the TL age show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ositing thickness.The de-positing rate of loess in the north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suggesting that loess materials are derived from desert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