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2篇
  免费   511篇
  国内免费   709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95篇
地质学   1937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胶南地块的隆升—伸展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石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研究均表明,含榴辉岩的胶南地块在高温高压变质后经历过快速降压过程。这一过程在构造上 表现为隆升-展构造。这种构造在胶南地块有两种形:其一为地块内部的垂向缩短、水平向伸展构造,以浅色脉体的变形为特征,并反映出从深层次向浅层次的转化;另一为地块为部的正型构造带,  相似文献   
82.
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与铀成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蔡煜琦  陈跃辉 《铀矿地质》1997,13(5):257-263
本文运用伸展构造理论对河草坑铀矿田的构造特征进行探讨,厘定出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是由伸展构造核、环形剥离断层系和断陷红盆所组成。对会昌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作了研究。论述了伸展构造与区域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剥离断层活动为区域铀矿化准备了有利的构造环境;构造-岩浆作用是导致区内铀矿化和造成不同类型铀矿化特征基本相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3.
该文在概述燕山地区前寒武系中金的背景值和近年在中,上元古界中新发现许多金,银矿床等事实的基础上,从伸展构造理论出发,研究了燕山地区金,银贵金属矿床的形成机制,认为中,上元古界中金,银贵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变质核杂岩-伸展的构造密切相关,由此对燕山地区前寒武纪金,银贵金属矿远景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84.
彭玉鲸 《吉林地质》1997,16(4):1-14
岩石圈物质的“漂、撞、隆、降、伸、缩、滑、旋”等八种运动状态及相互转化,已成为当代大地构造学新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唯独岩石圈物质的螺旋运动滑有引起更多的地球科学家普遍的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5.
江南隆起东端伸展构造的识别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屯溪流塘盆地典型伸展堆叠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的解剖,以及对其它几个伸展构造实例的分析,指出伸展构造在江南隆起的存在,它们的形成主要是重力作用的产物,遍及中、新生代。这种特征构造的解剖有助于深化认识江南隆起的构造特点和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86.
87.
云南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真恒  邓万明 《中国地震》1997,13(3):213-222
本文探讨了云南深部热流及岩石圈地温分布的横向变化特征,并将岩石圈热结构概括为3种类型;典型现代构造活动区热结构,中间过渡型地质区热结构和稳定地质区热结构。最后,简单讨论了地热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8.
从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出发,选择了大华北岩石圈块体内一条NWW向连云港-银川的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试图先从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开始,用二维有限元法得到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盖层)中的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从而解释板内地震与岩石圈壳-幔结构比值(R)相关的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89.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从挤压到伸展造山机制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加里东期的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并使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加厚缩短。志留纪末期,加厚的造山带岩石圈由于垮塌作用及根部的拆沉作用,使造山带从挤压造山机制转换为伸展造山机制,并进入后造山伸展作用阶段,增厚的岩石圈开始减薄,发生不同层次的伸展作用,同时伴随花岗岩及An∈变质岩的穹隆以及泥盆纪磨拉石盆地上叠盆地(C-T)的形成。石炭纪末,北祁连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已基本减薄到正常厚度。而现今的北祁连造山带的缩短和抬升则为喜马拉雅期再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0.
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化学元素丰度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中国大陆岩石圈模型的面积960万km^2,平均厚度110km,体积10.6亿km^3,岩石平均密度3.064g/cm^3、总质量3.245×10^18t。在中国大陆地壳元素丰度的基础上,作者首次求出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元素丰度值。其质量丰度,厚子丰度和相对丰度列于表1。此外还按10类(78种)元素分别讨论中国大陆岩石圈的主要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