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3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374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55篇
地质学   1036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及动力学过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相似文献   
102.
103.
华南晚三叠世前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及演化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详细研究盆地中各类沉积体系的沉积构成和演化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成因地层对比,建立了残留海湾—前陆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根据沉积体系的时空组合及其与相关等时性地层面的配置关系,划分出了3个构造沉积幕,每个构造沉积幕都是盆地基底荷载挠曲变形至弹性回跳过程的沉积响应。海平面升降变化和盆内软沉积物压实沉降虽然不能触发和主控盆地基底的构造挠曲旋回,但对各构造沉积幕的地层构型和持续时间有重要影响。盆地基底荷载挠曲变形与海平面升降或压实沉降过程以不同方式叠加,产生各种类型的构造沉积幕,与前陆盆地共生的还有后陆盆地和残留的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104.
基于拖带坐标法建立了岩层大变形的一维非线性微分方程,然后用解析与数值方法研究了变刚变,可伸缩岩层在侧向压力及自重作用下的分叉特性,初步揭示了褶皱岩层初始挠曲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5.
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当代造山带研究正从以往以阐明板块运动历史和板块边界相互作用为主,转向并进入到了阐明造山带岩石圈及其之下地幔系统中各层圈相互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的新阶段,大陆动力学正成为造山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种形势下,造山带研究正围绕着下列前沿问题展开工作:(1)碰撞后的造山过程:拆沉作用、伸展垮塌和深变质岩剥露;(2)造山带之下地幔的结构和演化;(3)壳内软层的性质和动力学作用;(4)造山带地壳的精细构造和演化;(5)巨量花岗岩的成因和侵位动力学;(6)沉积作用与造山过程:根据沉积特征对造山过程、造山事件的恢复再造;(7)新元古代超大陆。  相似文献   
106.
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对近年来区域地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深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属扬子板块,岩石圈巨厚,最厚可达200km。川西高原属青藏板块的东缘,同时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中段,软流圈呈北东向上隆,岩石圈减薄,其最薄处厚度约70km左右。四川盆地的基底由结晶基底与沉积岩变质基底组成,上震旦统为该地区在扬子古板块形成后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基底的性质、厚度、埋深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盆地内部构造区的划分。基底深断裂对盆地的形成与盖层构造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7.
高.  ПН 《内陆地震》1995,9(2):182-183
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开展岩石圈特征的基础物理研究主要是:根据地球物理和地质基准建立的经验关系方程可以揭示出岩石圈中明显的物理界面,可以提出地球物理参数之间有相关性的根据;应用查明的规律性可以客观地分析超覆构造区和山区的资料。着重研究了与形成地震成因带典型模式基础同样的岩石圈体模式的建立;用综合物理参数和岩石物质组分资料描述了模式的特征;在哈萨克地盾、图兰板块和天山区内发现了速度和密度都有很大区别的四种地壳;解释了重力观测场的不同高度;查明了哈萨克斯坦地壳的三层结构;提出了比以前的康腊界面双层模式更新的解释地球物理资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8.
天水地区大地电磁测量及深部电性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水地区的大地电磁测量结果表明,在43km左右的深度上普遍存在高导层,这可能是壳幔过渡带的反映。岩石圈厚度大约95-110km。在天水太京附近可能存在一条大型近东西向地壳-岩石圈构造带,在秦安以北的叶堡和陇城附近可能也存在一条近南北向的大型地壳-岩石圈构造带,它们都是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1654年天水8级大震可能与深部热异常引起的热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9.
亚洲中东部岩石圈下层网络状塑性流动与应变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绳祖 《地质论评》2001,47(5):459-466
在板块边缘驱动力的挤压作用下,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塑性流动网络的共轭角随着变形的增大而由初始的直角变为钝角,因此,可根据共轭角的增量推测应变的大小,并给出该层的应变场,亚洲中东部所含3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研究表明,岩石圈下层的应变场控制或影响着上部地壳的构造变形和地形起伏,表现在应变“凸锋~”与地形凸峰之间的相互对应以及“稳定”块体的低应变效应和应变的波动传播,网络共轭角推测应变的方法为认识板内应变场和构造变形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0.
花岗岩地球动力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讨论了花岗岩在综合研究地球动力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主要途径,指出作为全球构造研究的主要窗口、岩石圈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全球动力学演化的重要记录者,花岗岩在借助于地球综合信息集成与应用研究的 基础上,将会对全球动力学研究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