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49篇
海洋学   14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苏菲 《地图》2023,(3):8-13
位于冰岛东部约屈尔河谷的斯图拉吉尔峡谷(Studlagil Canyon)是一处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峡谷中整齐划一的柱状玄武岩在河道两岸一字排开,高算于河面之上,延伸数千米,气势恢宏。斯图拉吉尔峡谷是火山与冰川河流共同作用的结果:火山停止喷发后,熔岩被冰川河流迅速冷却并不断收缩,其边缘发生破裂,这些破裂面连接起来,将岩石切割成六边形柱状,宛如人工雕琢一般。  相似文献   
582.
随着我国西南地区梯级水电站的建设,跨库区桥梁抗震设计和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桥梁抗震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了一套考虑峡谷场地-库水-桥梁相互作用的跨库区桥梁地震响应分析方法,采用分区并行方法分析环境介质(含场地、库水)与桥梁的相互作用,库水、场地和水下结构采用广义饱和介质理论统一框架描述,通过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进行分析;水面以上结构采用隐式有限元进行分析;显式和隐式计算区之间通过设置一层显-隐式重叠单元实现分区耦合;无限域通过透射人工边界来模拟。以一跨峡谷连续刚构桥为例,在不同水深情况下,输入2条地震波,研究峡谷地形下水深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库水总体上对桥梁有减震作用,随水深增加,桥梁整体反应减小,但局部反应有增大现象;随着水深增加,水体对桥墩的约束增加,使得其有效刚度增加,改变桥梁的刚度分布,引起桥梁内力的重分布;水体具有弱化地形效应的作用,随着水深增加,由峡谷地形和墩高差异引起的桥梁反应差异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83.
涨潮槽是河口重要的地貌类型,其潮汐动力受地形摩擦、径流及风浪等因素影响而发生不对称现象,直接影响槽内 的泥沙动力过程。本文基于实测数据与数值模型计算潮汐不对称偏度,研究长江口南支最大的涨潮槽———新桥水道的潮汐不 对称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受余流与各分潮的相互作用控制,新桥水道可分为三个区域,上段为涨潮优势区域, 中段为涨落潮转换区域,下段是落潮优势区域。(") 新桥水道欧拉余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差异,上段指向陆而在中下段指向 海并受到径流影响。斯托克斯余流则均指向陆并向陆增强。('') 新桥水道内中下段潮汐不对称受地形的影响较大,其中扁担 沙的北移增强了新桥水道中段的涨潮优势特性,新的新桥通道的形成促进了新桥水道下段的落潮优势特性。  相似文献   
584.
王薇  潘辉 《测绘科学》2023,(7):173-183
针对城市街道峡谷空间不利于交通污染扩散问题,该文采用移动与固定相结合的实际监测及数值模拟技术,分析了城市街谷PM2.5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街谷空间形态设计指标的关联性,并提出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街谷内PM2.5质量浓度在日际变化上呈现连续递减、日内变化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主干道及高层建筑附近浓度较高的趋势;(2)建筑高度比与街谷高宽比的增加使得PM2.5质量浓度呈现下降趋势,街谷长宽比的增加使得PM2.5质量浓度呈现上升趋势;(3)建筑高度降低对街谷内PM2.5质量浓度影响最大,其次是建筑底层架空及建筑退让。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健康城市导向下的城市街道峡谷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5.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三段发育大型水道型湖底扇岩性圈闭,成藏背景较好,勘探潜力较大,但湖底扇沉积特征不明确,储层分布难以精细刻画,制约了勘探的进程。因此,在地震沉积学、沉积学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以不同重力流水道类型地震相分析为基础优选敏感属性,平面剖面结合精细刻画湖底扇的展布,最终确立有利储层发育区的技术思路,以期为研究区湖底扇型岩性油气藏勘探部署提供有利的支持。分析认为,湖底扇水道具有中-弱振幅、杂乱反射特征,与湖相泥岩的平行连续、强振幅反射具有明显差异,以此为基础优选分频倾角相干和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地震结构属性及神经网络波形分类技术对湖底扇边界以及内幕水道进行刻画。其中,限制水道复合体及叠置水道复合体砂岩厚度大,两类水道发育区域是研究区的有利储层发育区。限制水道复合体分布在F1断裂坡折带下,水道厚度及宽度较大;叠置水道复合体分布在F2断裂坡折带下。  相似文献   
586.
北冰洋次表层暖水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北冰洋加拿大海盆上层海水温度结构特征,针对在海冰覆盖区域普遍发生的次表层暖水现象,建立了冰海耦合的一维柱形模式,成功模拟了次表层暖水的垂向结构和形成机制,证明了太阳辐射加热和表层冷却是次表层暖水的成因。通过数值实验定量分析了形成次表层暖水各因子的作用,表明太阳辐射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能量来源;长波辐射、气温和比湿等其他大气因子对次表层暖水强度有较大影响;在厚冰区不能形成次表层暖水,海冰越薄,水道面积越大,则冰下次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得就越快,薄冰和冰间水道是形成次表层暖水的主要能量通道;通过模式的拟合给出湍扩散系数垂向变化的估值,冰下表层海水垂向湍扩散系数为5.0×10-3m2/s左右,而次表层垂向湍扩散系数却快速降低到1.0×10-6m2/s,表明跃层导致的稳定性增大是形成次表层暖水尖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