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430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隆兴铁矿赋存于太古宙夹皮沟岩群三道沟岩组和腰抢子片麻岩中。认为矿床成因类型是属于受变质(火山沉积)铁硅建造铁矿。富矿部分则是混合岩化热液作用,使铁发生迁移而富集的。确定三道沟组内的火山铁硅质沉积建造岩层是寻找此类型矿床的地层标志,而地球物理标志是地面磁异常强度在1 000 n T以上的面积性异常即为矿致异常。  相似文献   
62.
通过N体数值模拟以不同粒子数对星系中巨分子云的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聚合形成机制下,当对不同数目的分子云取相同的平均密度时,基本分子云的有效半径与其相应质量的立方根成正比,巨分子云的碎裂率与模拟基本分子云的数目无关。  相似文献   
63.
辽宁省大石桥-吉洞峪一带出露的主要为古元古代的变质层状岩系,由云母片岩、长英质粒岩和大理类组成。区域上形成一大型北东向的复式向斜构造。复向斜南北两翼变质地层对比问题是辽吉东部辽河岩群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者根据五年来在大石桥-吉洞峪一带进行1∶5万区调所获得的新资料,从标志层及组合标志层、岩相学特征、主要标志层的岩石化学和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变质作用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入手,讨论了复向斜两翼变质地层对比的问题。结果表明,辽河岩群构成复向斜南北两翼的变质地层是完全可以对比的,从而进一步证实辽河岩群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64.
研究区西盟岩群分为a,b,c三段,主要的岩石类型包括片岩类、片麻岩类、变粒岩类、长英质糜棱岩类、大理岩类和花岗岩类。通过具代表性的29件样品进行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地球化学数据恢复原岩表明,黑云片岩类和石英片岩类的原岩总体应为副变质岩,可能由粉砂质粘土岩或泥岩变质而成;角闪黑云片岩的原岩可能是中基性火山岩;片麻岩类的原岩多数为长石砂岩,少数为中酸性岩浆岩;长英质糜棱岩类可能为中酸性的岩浆岩变质后再经韧性剪切变形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65.
布朗山位于西南三江南段勐海地区,大面积出露澜沧岩群。澜沧岩群主要由低级变质作用的砂泥质岩石和少量变中基性火山岩组成,其形成时代、物质来源以及地质意义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存在很多争议。本文选取该地区澜沧岩群上部层位不含变火山岩地层的浅变质岩开展碎屑锆石阴极发光图像分析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明显的环带和较高的Th/U比值表明4件浅变质岩的大部分碎屑锆石是岩浆成因。年代学结果显示,该套地层浅变质岩中的锆石记录了与罗迪尼亚、冈瓦纳超大陆拼合及原、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作用信息(1182~1104 Ma、593~560 Ma和378 ~328 Ma),其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328 Ma),暗示该套地层形成不早于早石炭世,而非以往认为的新元古代。结合其岩石组合特征,推测该套晚古生代浅变质岩系可能为泥盆-石炭系南段组。在澜沧岩群的年龄频谱特征图中,年轻的550 Ma左右峰期年龄与特提斯喜马拉雅碎屑锆石年龄峰期相同,说明其物源主要为东冈瓦纳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与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相关。  相似文献   
66.
【研究目的】 澜沧岩群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查明澜沧岩群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时代及变质变形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重建特提斯的时空格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研究方法】 在1∶5万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开展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研究结果】 查明了澜沧岩群的物质组成及变质变形特征,具有基质+块体的构造混杂岩特征,经历了3期变质变形,整体表现为逆冲推覆-增生造山的构造变形样式。通过碎屑锆石、变酸性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厘定其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澜沧岩群中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具有岩浆弧、OIB和E-MORB的特征,说明澜沧岩群经历了深俯冲、增生造山作用过程。【结论】 结合区域已有的研究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认为澜沧岩群不是基底岩系,而是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形成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  相似文献   
67.
王伟  宋婉虹 《江苏地质》2015,39(1):105-110
示踪试验是客观认识地下河管道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成果可成为地下河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以食盐为示踪剂,以摩尔法为检测方法得出的巨木地下河出口水质中Cl#体积质量历时曲线的分析,认为该地下河具多支、网络状特点,系统内含水介质以管道、廊道、裂隙及溶潭的组合为特征,具有较强的调蓄能力,具备筑坝成库条件。  相似文献   
68.
利用1°* 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区域自动站资料等,对2009年第15号台风“巨爵”、2012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两个偏西路径台风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这两个台风登陆后均在副高加强西伸中偏西行,均于生命最旺盛时期在广东阳江登录,均具有强度变化快、路径稳定、风雨影响大的特点;但台风“巨爵”暴雨主要由“巨爵”残涡和“方头”副高共同作用产生,其中地面弱冷空气的渗透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边界层在粤西强的水汽辐合是暴雨产生的最主要原因,雷达回波上反映出列车效应是影响“巨爵”强降水过程的最直接原因,强降水局地性强,明显发生在其移动路径后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有点特殊的台风暴雨;台风“韦森特”降水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强降水主要受台风云系本身的影响,中心随台风中心的西移而西移,是比较典型的台风暴雨.  相似文献   
69.
巨分子云的碰撞造成了大质量恒星在碰撞分子云中的形成,这些大质量恒星的形成产生了膨胀的HII区域,从而使巨分于云碎裂成小质量的分子云。这是本文提出的巨分子云碎裂机制。因此巨分子云的寿命也主要由区分子云间的碰撞几率所决定。我们的分析表明,巨分子云的寿命有赖于巨分子云所在的旋涡星系中的不同位置。寿命的最大可能存在区间为8.18×10~7yr与2.45×10~8yr。利用我们提出的机制可以在分子云研究的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70.
鄂西北南化塘地区中元古界武当山岩群由三个岩段组成,其原岩分别以火山角砾岩、岩屑凝灰岩及晶屑凝灰岩为主。它们的空间展布与上覆上元古界耀岭河岩群高角度相交,三岩段所显示出早期褶皱也只限于武当山岩群内部,与上覆岩群的构造轮廓极不谐调,耀岭河岩群没有经历过这一期变形。因此,武当山岩群与耀岭河岩群之间最初存在着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该区域不整合面的厘定和早晋宁运动的确认将改变以往关于扬子地块北缘构造层的划分及构造演化历史的认识,对研究秦岭造山带的造山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