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质学   4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内蒙古巴彦满达呼的上白垩统及动物群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巴彦满达呼与蒙古国前阿尔泰戈壁的上白垩统,同属于 Campanian时期的沉积,为同一个沉积盆地。可划分为滨线-浅湖、辫河 浅湖-深湖和风积三种沉积形态。原角龙个体化石具有下层大,上层较小 的垂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2.
乌日尼图地区奥陶系乌宾敖包组、巴彦呼舒组呈北东向展布,表现出十分复杂的空间产出特征.多形成北东向延伸,轴面大致北西倾,自北西向南东由紧密褶皱变为宽缓褶皱.近北东向陡倾劈理带是该地区表现最明显的一种构造形式,它以十分发育的近北东向陡倾劈理和轴向近东西的直立褶皱为特征.劈理走向近东西,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在60°-80°之间,由强烈变位并被改造的早期条带状构造和新生劈理组成,新生劈理由强烈拉长的石英条带和黑云母、角闪石等片柱状矿物定向表现出来,新生劈理切割早期条带状构造,反映了对早期构造的改造和构造置换.褶皱构造以早期条带状构造为变形面,轴面陡倾或直立,与近东西向的陡倾劈理平行,其在强变形域多以十分紧闭的叶内褶皱产出,变形较弱时为开阔-闭合褶皱,陡倾劈理以不等的间隔产出,由此导致一些中-弱变形域的存在.  相似文献   
43.
利用岩石化学成分判断二连盆地形成的沉积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窦立荣  方杰 《矿物岩石》1997,17(1):50-57
二连盆地是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为早白垩世断陷群。本文通过井下下白垩统巴花群4块砂岩、3块泥岩及12块火山岩样品的镜下鉴定和化学成分测试及对比分析表明,早白垩世盆地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受Izanagi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而形成的陆内裂谷,不同于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直接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而产生的主动大陆裂谷。  相似文献   
44.
通过巴彦诺日公地区1/5万地质填图和重点解剖研究,认为原1/20万区调中所划下元古界阿拉善群大部分岩石组合可与内蒙古中部地区色尔腾山岩群进行对比,且祖宗毛道组三段实际上是一套构造砾岩。在研究该砾岩宏观和微观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其形成机制为伸展机制下的构造拆离。  相似文献   
45.
巴音宝力格隆起带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塞音山达砂岩型铀矿成矿省位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隆起带上中新生代盆地内找矿目的层巴彦花组中发育了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与湖泊4种沉积体系;其中发育了潜水氧化带与潜水层间氧化带2种氧化带类型,前者主要发育于冲积扇、基底式古河道以及巴彦花组与上第三系不整合面部位碎屑岩中,后者主要发育于三角洲与建造式古河道碎屑岩中。隆起带上中新生代盆地内地表有铀矿化显示,深部铀矿化信息丰富,层巴彦花组中可能存在潜水层间氧化带与古河道2种砂岩铀矿类型。文中概括总结了隆起带上中新生代盆地内潜水层间氧化带与古河道砂岩型铀矿区域预测判据,提出了东部与西部地区以寻找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为主,兼顾寻找发育于冲积扇前缘辫状河沉积体系碎屑岩中的建造式古河道砂岩型铀矿,中部地区以寻找基底式古河道砂岩型铀矿为宜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46.
巴彦都兰铜矿是内蒙古二连浩特—东乌旗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通过对矿区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岩岩体开展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测试,据此探讨了该矿床的成因机制。分析结果显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00.2±2.2)Ma和(300.0±2.0)Ma;具有富硅、高钾钙碱性、弱过铝质,富集轻稀土元素及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Sr、Nb、Ta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锆石Hf同位素εHf(t)=6.1~10.7,TDM2=632~924 Ma,表现出洋壳俯冲形成的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巴彦都兰铜矿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处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二连—贺根山洋盆闭合、区域构造环境逐渐由挤压转为后碰撞的伸展环境,在此期间碰撞后的岩石圈拆沉作用以及拉张机制下上涌的地幔物质使得新生下地壳得到再活化,产生的混合有基性幔源物质的酸性岩浆体系为成矿系统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与流体。  相似文献   
47.
内蒙古巴彦敖包二叠纪放射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内蒙古中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西靠近国境线的巴彦敖包地区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的放射虫化石,放射虫化石包括4个属的6个比较种和若干个未定种:Pseudoalbaillella cf.lomentaria,P.cf.rhombothoracata,P.cf.scalprata,P.cf.longicornis,Latentifistula cf.patagilaterala,Ruzhencevisponguscf.uralicus,Stigmosphaerostylus sp.等。该区系索伦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东延部分,该动物群的发现提供了索伦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最终混杂堆积的时间为中二叠世早期的证据。  相似文献   
48.
王树庆  胡晓佳  杨泽黎 《岩石学报》2021,37(7):2086-210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中段,是研究古生代俯冲-增生造山作用和地壳生长的关键地区。在苏尼特左旗南部,晚泥盆-早石炭世色日巴彦敖包组角度不整合在早古生代增生楔之上,已有研究对于其沉积环境、盆地属性及区域构造意义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对色日巴彦敖包组敖木根呼都格剖面和阿拉塔特剖面碎屑岩和火山岩夹层开展锆石UPb测年及Hf同位素分析,并进行了沉积相分析进一步查明了地层层序、时代及物源特征,并对沉积环境和盆地属性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敖木根呼都格剖面色日巴彦敖包组底部含砾粗砂岩最小谐和碎屑锆石年龄为391±5Ma,中下部凝灰质砂岩最小谐和碎屑锆石年龄为338.2±4.3Ma,凝灰岩锆石年龄为336±2Ma、333±3.5Ma,结合古生物化石,表明底部形成于晚泥盆世,中上部地层形成于早石炭世晚期。阿拉塔特剖面中上部安山质火山碎屑岩最小谐和碎屑锆石年龄加权平均值为320.4±6.2Ma,表明其形成于晚石炭世。碎屑锆石年龄谱及Hf同位素组成表明底部及中部砂岩碎屑物主要来自近源的早古生代白音宝力道和二连东乌旗地区弧岩浆岩,少量来自北侧南蒙古弧。结合沉积相分析,推测苏尼特左旗南部色日巴彦敖包组下部为一套形成于弧陆碰撞后被动陆缘滨浅海相沉积建造,中上部为形成于弧前盆地的一套杂砂岩夹火山岩建造。以上资料表明,该区从早石炭世开始转为活动陆缘背景,暗示古亚洲洋中东段在晚古生代仍未封闭。  相似文献   
49.
内蒙古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的组成及其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层对比结果显示,白乃庙地区发育在古生界之上并与其呈构造接触的地层为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哈拉霍圪特组和白音宝拉格组。经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构造剖面测量可知,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将白云鄂博群由华北克拉通北缘推覆至兴蒙造山带南缘的白乃庙岛弧岩带内,进而形成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根据逆冲断层、飞来峰与下盘地层、岩体的时代及相互关系,推断该逆冲推覆构造向NNW方向推覆7~15 km,形成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闭合后陆陆碰撞作用在陆缘的响应。该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和研究对于进一步了解白乃庙地区陆陆碰撞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巴彦洪格尔地区位于蒙古国中部 ,由古生代俯冲体系构成。该体系包括前寒纪微板块 (白得拉格和伯得高尔构造带 )、逆冲蛇绿岩带、加积型沉积岩 (巴彦洪格尔和得扎格构造带 )和弧前沉积岩 (可汗盖构造带 )。巴彦洪格尔地区岛弧岩浆作用主要以早古生代钛铁矿系列和晚古生代磁铁矿系列花岗岩类为特征。许多诸如斑岩型、矽卡岩型及脉岩型等各种类型的热液矿床与这些花岗岩类伴生。该区四大矿床的 K Ar同位素测年显示 :南方 Cu Au斑岩型矿床、呼布金洪迪矽卡岩型 Cu Au矿床、罕乌尔含金剪切带和塔磁高尔伟晶岩 W Au矿床的形成年龄值分别为 2 40± 5 Ma、2 5 2± 5 Ma、2 83± 6 Ma、32 9± 7Ma。由此可见 ,前三个地区的矿床与二叠纪—三叠纪初期磁铁矿系列花岗岩类具亲缘关系 ,而塔磁高尔W— Au伟晶岩则与早石炭世钛铁矿系列花岗岩类具亲缘关系。斑岩型和矽卡岩型 Cu— Au矿化作用发生在二叠纪末期—三叠纪初期 ,此时紧随着安第斯型岛弧岩浆作用 ,发生了白得拉格和塔巴嘎泰微板块的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