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篇
  免费   450篇
  国内免费   449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93篇
地质学   1166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与研究是地学断面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依据,本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表明:这里的地壳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在某些部位中层地壳可进一步分为两层,其上层在断面东南端的辽河断陷东侧及燕山台褶带的义县、朝阳地区呈现为低速层;地壳厚度在断面东南端薄,为31—35km,而在西北端厚,达38—40km;辽河裂谷东侧存在壳内高导层,整个断面上地幔高导层发育,在辽河断陷及朝阳、义县地区反映为上地幔隆起区,在西拉木伦河一带出现落差达50km左右的台阶;确认析木断裂、郯—庐断裂北段、朝阳—北票断裂、赤峰—开原断裂和西拉木伦河等断裂为壳幔深断裂;发现海城地区、朝阳—北票地区及西拉木伦河地区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异常区,这里也正是地震较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93.
本文以太行山为界将华北地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为河淮块体,西部为鄂尔多斯块体.利用最小二乘法,从混合路径基阶瑞利面波群速度频散提取两块体的纯路径频散,并反演其地壳、上地幔的层状结构.所得结表果明,两块体的面波频散和地壳、上地幔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的河淮块体地壳较薄,地壳内平均速度比西部的鄂尔多斯块体壳内平均速度约低0.13km/s,壳内20km深度左右出现低速层;而西部的块体壳内速度成层递增,未见低速层出现.两块体上地幔顶部速度均偏低,地幔低速层的埋藏深度基本相同.但西部块体地幔低速层厚,且比东部块体地幔低速层的速度约低0.3km/s.  相似文献   
94.
邯邢中基性侵入杂岩体中产有众多的岩石包体。作者在暗色闪长岩相中首次发现了超镁铁质岩包体,以方辉榄橄岩为主,由镁榄橄石(Fo=92±),顽火辉石(En=90±),铬透辉石和铬尖晶石组成,碎斑-平结构,发育扭折带。全岩SiO_2=41.02,MgO=42.24,∑EREE(3.95)甚低,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特殊的向下凸的形状。δ~(18)O=6.5~7.0。辉石平衡温度约为1000℃,压力为20×10~8~22×10~8Pa。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具上地幔岩特征,属A型包体,这在国内外文献中还未曾见过类似的报导。这个发现对探讨华北板块的地壳上地幔组成与演化,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大地构造背景以及物质来源和邯邢式铁矿的成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本文是研究利用天然地震PS转换波及PPP等二次波到时资料反演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尝试。提出了分步逐层的反演方法使反演问题部份线性化,同时还利用联合反演的方法降低反演误差。文章分析讨论了反演误差,给出了反演实例,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96.
97.
本文搜集江苏台网1982年-1987年2月间发生在江苏及其邻近地区103次地震的1047个P_n数据,经过静校正和质量分类,重新计算了震中距.选择灌云台为参考台,对一次地震的P_n数据,其它台均减去参考台的数据,成功地消除了与震源参数不确定有关的误差.处理中采用质量加权,获得了上地幔平均速度、大部分台P_n残差以及不同方位上P_n视速度估计值. 按Backus给出的波速各向异性的公式,求出江苏地区P_n速度与方位之间有2%左右的速度各向异性,最大方向和对称方向近南北,最小方向为北东东.推断其成因是由于白垩纪至第三纪期间壳下岩石圈北南向流变引起橄榄石晶体从优定向的结果.这为苏北盆地及下扬子碳酸盐岩地区地质构造形成发展动力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98.
川西北龙门山—邛崃山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以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讨论川西北龙门山—邛崃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特征。区内地壳分上、中、下三层。岩石圈西厚东薄。首次发现存在壳内低速—低阻层,推断由糜棱岩化花岗质层所引起,是区内主滑脱面。其上构造岩席,在断面上呈西厚东薄的“楔形”。提出彭灌杂岩属中地壳组分,由西北向东南逆冲达50余km。在区内西部,纵向上存在相互直交的“立交桥式”构造。在映秀断裂带东南侧,显示爆炸地震纵波三角形异常和大地电磁测深高阻异常,它们似由川中克拉通西北部前寒武纪岩浆杂岩所引起,对川西北高原隆升起了砥柱作用。 根据波速度、电性资料,结合区域地质、重磁和天然地震等特征,可将区内划分出4个构造单元。最后简述该区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99.
100.
最近5-6年主要由于高质数字地震资料而使得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有了很大的进展。应用地球体波、面波及自由振荡的各种研究阐明了不同深度上的三维构造。然而,任何构造研究都受到对用于探测构造的波长分辨力问题的限制。在这方面,比如由体波得到的模式代表着由面波或自由振荡获得的那些不同尺度的平均值,它应包括了更详细的结果。不过我们经常发现对于各种结果的解释就象它们给出的是对三维地球中地震速度进行的点估计。本文中我们回顾每种类型资料是如何提供给我们有关地球构造的信息以及如何依据其分辨力与误差进行解释。三维构造研究中出现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即为与地表地质相对应的近地表速度的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