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1.
利用岩心、钻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对民和盆地油页岩的沉积环境、层序地层、赋存、工业品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民和盆地油页岩划分为3种成因类型:油一层为深湖—半深湖低含油率腐泥型油页岩,油三层为浅湖相低含油率腐殖—腐泥型油页岩,油四层为湖沼相中含油率腐泥—腐殖型油页岩。研究成果表明:形成于深湖—半深湖相的油一层分布范围广,厚度较大,油页岩含油率不高,属高灰分低含油率的油页岩;形成于湖沼相的油四层厚度较小,平面上分布不稳定,含油率较高,属中灰分中含油率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92.
选取了红外光谱中2750~3000cm-1C-H振动峰面积作为反映干酪根中脂肪链含量的特征参数,并以完全饱和脂肪链的微晶石蜡为基准,建立了对干酪根中脂肪链含量进行测定的实验方法,同时讨论了实验条件、无机矿物、干酪根样品加入量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对东营地区不同类型干酪根的低熟烃源岩样品进行的高压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干酪根中脂肪链的百分含量与成熟度、沥青转化率及干酪根原素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酪根中脂肪链含量不仅与干酪根的类型有关,而且随成熟作用增加明显降低,其与热模拟生油量的关系和烃源岩的产烃率曲线相似,在脂肪链含量由15%降至5%时出现一个生油高峰。所以,脂肪链百分含量这一参数有可能成为烃源岩的判别及评价的一个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3.
94.
松辽盆地原油核磁共振(NMR)谱的分布特征表明,原油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原油平均分子结构参数(C_(Ar)、C_N、Cp,H_Ar、H_N、H_p,CH、CH_2、CH_3)反映了松辽盆地原油由腐殖型和腐泥型(或腐殖腐泥型)干酪根生成。随成熟度增加,原油的芳碳(C_(Ar))结构减少;多环烷烃向链烷烃和单环烷烃转化,表现为环烷次甲基碳(CH_(1-2))含量降低;链烷碳(C_P)和链烷次甲基碳(CH_(1-1))含量有增大趋势。 这些结构演化特征为研究原油的成熟度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95.
细菌降解前后小球藻热模拟生成的气、油和类干酪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比研究了枯草杆菌降解作用前后小球藻热模拟生成的气、油和类干酪根的特征。经细菌降解作用后,小球藻热解产气率提高了2.09倍,热解产气组分中烃气/非烃气比值提高了一倍。蛋白质可能是小球藻热模拟产气的重要分子来源。细菌的降解作用对于早期成因的生物气或生物热催化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细菌降解作用可提高小球藻细胞的粗脂肪(氯仿沥青"A")含量,而类脂化合物是藻细胞热解产生烷烃的主要分子来源,因此,经细菌降解的藻细胞热解后具较高的烷烃产量。类干酪根分析结果表明,细菌降解的藻细胞在热解时更易凝胶化;细菌降解作用有利于藻细胞进入热演化生烃期,并有利于提高藻细胞的产烃性能和潜力。  相似文献   
96.
段毅  罗斌杰 《沉积学报》1996,14(2):131-136
本文应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甘南沼泽沉积物2m深度内胡敏酸和干酪根的化学性质及其地球化学信息。结果表明,胡敏酸显示了高碳低氢低氮和贫脂肪族物质,反映了陆地沼泽沉积环境的特征。随着剖面深度增加,元素组成和红外光谱特征均反映了胡敏酸的缩合度和芳构化度增高。根据胡敏酸和干酪根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干酪根是由胡敏酸转化而成的认识,这种转化经历了缩合和芳构化作用。  相似文献   
97.
利用自由基浓度研究盆地古地温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讨论了利用自由基浓度研究盆地古地温的三种方法,并结合实测的自由基浓度值估算了塔里木盆地TZ1井的古地温梯度和反演了琼东南盆地单井的热流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98.
用红外光谱方法确定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成矿温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建新  张爱云 《地球学报》1996,17(3):317-321
本文用干酪根的红外光谱方法,分析了广西金牙金矿的成矿温度为255—300℃。比包裹体均一法测定结果温度范围更窄。该方法样品用量只需0.2—0.5mg干酪根。碎屑镜质体反射率测定和Rock—Eval热解分析证实了红外测温的正确性。以广西金牙金矿为例,探讨了确定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温度的另一有效途径。在缺乏镜质体的海相地层和前泥盆纪地层中,应用该方法分析古地温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
笔者运用电子微束技术研究了地层中的真菌化石和干酪根,发现真菌化石与干酪根有许多相似处,而且在生油岩和干酪根中常常见有真菌化石存在.研究表明,通过真菌和其它菌类的生物化学作用,动物和植物都可以形成类脂化合物.真菌本身也可形成类脂化合物.残存的不易被溶解的有机物(包括茵类及被分解的生物残骸)富集形成干酪根.不同类型的干酪根,反映了菌类对有机体所进行的生化作用程度的不同.例如,Ⅰ型(腐泥型)干酪根反映有机体的分解最彻底,而Ⅲ型(腐殖型)干酪根表明有机体分解最不彻底.有机体被菌类分解得越完全,则类脂化合物产生得越多.生油的潜刀越大.所以,在地层中发现菌类残余物越多,干酪根的质量就越高,就越具生油潜力.  相似文献   
100.
煤系地层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研究了我国几个含油气盆地中煤系地层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和氯仿抽提物族组份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系地层中干酪根相对均较富集重碳同位素;不同煤系地层中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差异不大.煤系地层中可溶有机质烷烃、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碳同位素组成与非煤系地层源岩中可溶有机质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差别,其分布特征不是随着族组份极性的增加而逐渐富集重碳同位素,而是烷烃组份相对其它三个组份明显富集轻碳同位素;芳烃组份相对非烃要稍富集重碳同位素.煤系地层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现代沼泽沉积中的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