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546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滑坡及危岩(崩塌)防治工程措施选择与工程设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滑坡和危岩(崩塌)治理工程措施较多,措施组合可变性大,每种工程措施都有其相应的应用条件,不宜性、适宜性和最佳配置组合。治理工程措施选择应充分考虑治理工程功能性的具体要求、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安全性及耐久性、工期要求和投资的经济性以及后期维护的要求、工程岩土体性质及其蓄水后的变化、场地条件、施工技术条件、地方材料资源等具体制约因素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三峡水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国家级验收总结的基础上,对滑坡与危岩(崩塌)常用防治工程措施(排水、削方减载、回填压脚、抗滑桩、重力式抗滑挡墙、预应力锚索、格构锚固、拦石墙等)的工程适用条件、工程设置及不宜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工程设置应考虑及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沉积盆地活动构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野外初步调查结果表明,札达盆地不仅边界断裂存在较强烈的活动性,而且在盆地内部发现了较多的活动断层,同时还伴有大量的崩塌堆积。该调查结果为札达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评价和青藏高原区域应力场的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4.
岷江上游干扰岸坡主要表生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岷江上游地处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地质环境导致区内表生地质灾害极为严重。通过对岷江上游(汶川以上)河段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表生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其分布沿岷江两岸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与河谷地貌分段基本一致,它们形成发展与特定地形地貌、易崩滑或软弱地层、特殊的构造部位、降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开发与西藏的地质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塑造出西藏特殊的地质环境,西藏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类型较多,危害甚大,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冻胀融沉,盐碱化,碎石流,冰湖溃决,地震等,西藏高原分布有非常丰富的地质遗迹,其中地质地貌景观和现代冰川可谓全国之冠,西藏区内已知有各类地热显示区600多处,天然饮用矿泉水在西藏也广有分布,西藏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的特点,目前在总体上呈衰退趋势,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对外界干扰十分敏感的典型地区,为此,本文提出了西藏地质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论述了区内地震、地面变形、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地方病等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分析了它们发生和发展的地质环境背景。包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对人类经济活动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土壤侵蚀发展趋势、地面变形等问题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主要地质灾害采取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山西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颖  曹金亮 《西北地质》2003,36(C00):78-79
本文根据山西省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特点,分析了山西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类型,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九种,并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工程环境研究雏议随着人口的膨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以致在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宣告:“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一个迫切任务”。我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巨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