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3篇
  免费   581篇
  国内免费   667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242篇
地球物理   677篇
地质学   2150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5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用Y/Ho比值指示俄罗斯乌拉尔南部晶质菱镁矿矿床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乌拉尔省南部赋存有两种类型的晶质菱镁矿:1)白云岩地层中的层状矿体;2)白云质灰岩中的透镜状矿体。晶质菱镁矿矿体位于Riphean系列中下层的白云岩中,而在上层的白云岩单元中缺失。这两种类型的菱镁矿可通过矿体形态、晶体大小、石英和白云石含量不同来进行区分。第一种类型的菱镁矿储量巨大,菱镁矿呈粗粒结构,晶体粒径>10mm(最大达150mm);一般来说,矿体与白云岩围岩界限清楚,这种类型矿床以产在Riphean序列下部为特征。第二种类型的菱镁矿由于菱镁矿矿体穿插进入到白云岩围岩中,矿体很不规则,菱镁矿晶体也相对较小(1-5mm),这种类型的矿体主要产在Riphean中部层位中。这两种矿体都显示了交代成因的特征。但这两种菱镁矿矿石在一些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布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与第二种类型相比,第一种菱镁矿具有较低的FeO,CaO和SiO2含量,与白云岩围岩(La/Lu>1)相比,具La/Lu<1的轻稀土亏损特征。第二种菱镁矿稀土分馏度较低,在稀土分配方面与白云岩围岩有差别。本文还特别讨论了Y/Ho值的重要性,因为该比值在菱镁矿和围岩中的类似性使得划分菱镁矿形成中的热液和成岩交代过程成为可能。因此我们认为,第一种类型菱镁矿,如具有高Y/Ho比值的Satka和Bakal矿床的形成属于沉积盆地发育过程中的早期成岩阶段;第  相似文献   
962.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强烈地震。震前,孕震区出现了异常的增温现象和“地气”现象。在时间上,愈是接近地震发生,这些异常现象愈是明显。在地区上,它们大致分布于控制这次地震的北西西和北北东两条地质构造带的附近。但是,对这些事实与7.3级地震的发生是否有着直接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63.
一种含自生独居石富钾、富稀土的多硅白云母泥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99年在《沉积学报》发表了“大连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自生独居石及其意义”一文,此后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加以继续研究。含自生独居石的泥岩研究的新成果介绍如下 :①泥岩的特征化学成分 :K2O11.94 %,Al2 O3 16.4 7%,SiO2 6 1.91%;ΣREE 330.6 9μg/ g,Ce 130.80 μg/g;La(N) /Yb(N) 12.4 4,δEu 0.75,δCe1.17;②泥岩造岩矿物经电子探针能波和波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曲线对比,认为是由伊利石转变成的多硅白云母,长期的成岩作用和中生代滑脱构造的压力促进了伊利石的转化;③自生独居石也经受了成岩作用及其后的影响,表现为矿物晶形包括 :散点状、单针状、晶簇状和连晶状等,大小由 1~ 6 0 μm;其晶形与产生自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物中的短柱状单斜晶系独居石外形截然不同;由此得出结论认为该泥岩是一种罕见的特殊泥岩,富钾、富稀土元素和内部-外部环境创造了独居石的形成和生长条件。同时,本文强调在华北地台元古宙富稀土元素层位,有可能找到自生独居石并进而开展U、Th -Pb同位素地质测年研究;以及为华北地台北缘巨大稀土矿床矿源层探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4.
叠前时移时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前叠后时移时差属性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有关叠前时移时差属性的研究工作还很少。本文通过模型计算对叠前时移时差属性的变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藏注水开采前后两次测量的地震波在双层介质中的传播射线路径是不同的。在上覆地层中,地震波旅行时差总大于零。且随着炮检距增加不断增大。在储层中,随炮检距增大,地震波旅行时差由最初的正值变为零再变为负值。总时差大于零,且随炮检增加而增大。在大炮检距范围内,总时差与储层时差存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曲线斜率基本上不随储层速度和厚度的改变而变化。利用大炮检距时移时差属性有可能确定储层动态变化,但如何来实现这一过程还有待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5.
三峡井网地下流体动态与映震能力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分析了三峡井网 8口井水位、4口井水温和 4个井台土氡 2 0 0 1年的观测数据 ,建立了各个测项的正常动态 ,并检验了其各自的映震能力。结果表明 ,8口井水位均有固体潮显示 ,其对地壳体应变的响应灵敏度为 10 - 9~ 10 - 10 体应变 /mm。井水位大多有气压效应 ,并受一定程度的降雨干扰。 4口井的水温动态相对平稳 ,日变幅一般为千分之几度。 4个井台的土氡动态起伏较大 ,变化范围在几到几十Bq/L之间。在 2 0 0 1年 10月 16日秭归县梅家河ML3 6地震前 ,有 6口井水位、1口井水温和 1个井台的土氡有异常显示 ,表明三峡井网具有较强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966.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中段第三系盐枕构造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本文旨在探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枕构造的类型、分布、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通过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和石油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由北而南依次发育残留盐枕、非稳态盐枕和稳态盐枕等 3类盐枕构造,沿克拉苏构造带和西秋立塔克构造带呈长条形带状分布,其成因受重力滑动、重力扩展、区域挤压和塑性流动作用的联合控制。从盐枕构造的演化序列和分布特征看,该区盐枕构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北部盐枕形成较早,稳定性差,出现残留盐枕,盐枕规模较小;南部盐枕形成较晚,稳定性较强,形态相对完整,规模较大。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盐枕构造与油气聚集密切相关,伴随盐枕构造的形成,发育大量盐相关油气圈闭构造,沿盐枕构造成带状分布,同时盐枕构造巨厚的盐岩层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封闭条件。  相似文献   
967.
川滇黔桂地区志留纪构造-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方  许效松 《古地理学报》2003,5(2):180-186
晚奥陶世与早志留世之间的都匀运动,使滇中古隆起与黔中古隆起成为一整体隆起带(习惯上称黔中古陆),把滇东南和黔南与滇东北-黔北-川南分隔为南、北两个不同的构造沉积域。南侧的曲靖一带出露下、中寒武统,其上分别与中、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呈假整合,其间缺失奥陶纪和早志留世的沉积物。北侧的禄劝-武定一带,下古生界的沉积序列与之相反,有完整的奥陶纪沉积组合,上与泥盆系假整合,其间无志留纪的沉积。这表明黔中古陆两侧的沉积域各为独立的系统。中晚志留世,黔中古隆起南侧应归属于上扬子与滇黔桂地块前陆挠曲盆地的一部分,由曲靖向北东经赫章哑都-贵阳南转向湘西,向南则与云南的绿春海相连,黔中古隆起北侧的沉积域则为上扬子前陆(川南-黔北)盆地的边缘相。  相似文献   
968.
欠补偿周缘前陆盆地发育于陆间造山带的早期阶段。前陆褶冲带不同的前缘断裂活动样式决定了前陆盆地发育不同的结构。以低角度、盲逆冲活动为特征的前缘断裂所控制的前陆盆地发育了复杂的次级构造单元,具体可识别出楔顶、前渊、前隆和隆后4个沉积带。这类前陆盆地发育了3种类型的沉积序列:①靠陆一侧初始前隆区发育的“欠补偿三位一体”充填序列;②前渊带靠陆一侧发育的陆棚沉没充填序列;③初始前渊深海一半深海区发育的沉积颗粒向上变粗、沉积环境向上变浅的沉积充填序列。欠补偿周缘前陆盆地沉积物扩散方向转换面、碳酸盐岩台地沉没不整合面等关键界面的时空位置是标定碰撞构造的主要地层学标志。  相似文献   
969.
970.
赣北存在近南北向(D1)、近东西向(D2)、北北西一北北东向(D3)三个世代的叠加褶皱。它们是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缓慢拼贴过程中应力向板内传递的结果,均形成于前震旦纪。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应与格林威尔造成山运动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