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3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铜石金矿田为山东省鲁西地区重要的金矿集区,1989—1994年勘查评价的归来庄金矿床,被原地质矿产部定义为"新地区、新类型、新发现",更是改写了鲁西地区无大型金矿床的格局。近年来,铜石金矿田金矿找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累计发现大型金矿床1处、中型金矿床1处、小型金矿床3处、金矿点10余处,已查明上表的金金属量近50吨,目前已经成为山东省继胶东之后的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区内发现的金矿床类型复杂多样,其成矿主要与中生代铜石杂岩体、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具有优越的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较大的资源潜力。本文在系统总结、归纳分析不同类型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从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矿化富集规律等方面对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内矿床属铜石潜火山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2.
开展断裂研究对认识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三维地震资料为主,应用多种方法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峰庄地区的断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结合钻探结果分析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古峰庄地区共发育北东东、北西和近南北向3组近直立、断距小、隐蔽性强的断裂,在空间上具有"纵向分层,带状分布"的特点;各组断裂的平面展布特征和剖面构造组合样式存在较大差异;3组微小断裂依次形成于燕山期右旋张性走滑、印支期左旋张性走滑和加里东期拉张背景;北西向断裂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在断裂伴生圈闭、断裂强活动带、裂缝发育处三者耦合的部位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3.
山东牟乳成矿带北段邓格庄金矿煌斑岩与金矿成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区内大部分金矿床与煌斑岩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本文以胶东地区牟乳成矿带北段邓格庄金矿煌斑岩为研究目标,通过锆石U-Pb定年获得邓格庄煌斑岩主要形成时代在(120±2)Ma和(153±2)Ma两个阶段,其中(120±2)Ma形成的脉岩与金矿形成时代高度吻合。在岩石化学组成上,邓格庄煌斑岩SiO_2=45.60%~49.20%,属玄武质安山岩。岩石富集Th、U、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Mg~#=50~53,δEu=0.71~0.59;岩浆源区可能为与流体交代有关的富集地幔。此外,煌斑岩与金矿脉空间上受控于同一构造体系,相伴产出,煌斑岩为金矿成矿提供热源,是金矿成矿物质的重要载体。综合认为,煌斑岩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可作为寻找金矿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4.
胶东邓格庄金矿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与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邓格庄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成矿带第二大石英脉型金矿床,其空间产出受断裂构造、荆山群变质地层和岩浆活动联合制约。对不同类型蚀变岩和不同阶段金脉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包裹体可划分为液相包裹体(Ⅰ)、气相包裹体(Ⅱ)、含液体CO_2包裹体(Ⅲ)和含子矿物包裹体(Ⅳ)四类。从热液蚀变期到主成矿期,包裹体的种类增多,数量增多,主成矿期可见Ⅲ和Ⅳ型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类型包括CO_2-CH_4-H_2O、CO_2-H_2O、CO_2-CO_2和CO_2-CH_4四种,以CO_2为主,H_2O次之,主成矿期出现了少量的CH_4,成矿流体总体属CO_2-H_2O-NaCl体系。成矿流体完全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77~361℃,峰值240~280℃;盐度为1.7%~16.3%NaCleqv,密度变化范围为0.65~0.97g/cm~3;表明该矿床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流体为酸性、弱酸性,且富含CO_2、CH_4等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从热液蚀变期到成矿期各个阶段成矿温度、盐度、密度总体显示降低趋势。邓格庄金矿石英的δD值为-87.6‰~-80.7‰,δ18O_(H_2 O)值为5.87‰~7.49‰;δ13C_(V-PDB)值为-3.6‰~0.7‰,δ18O_(V-SMOW)值为1.3‰~9.1‰;δ34S值的变化范围在8.4‰~10.8‰之间;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少量的大气降水参与了成矿过程。流体包裹体及C-H-O-S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地质特征,表明邓格庄金矿是与白垩系岩浆岩有关的,受断裂构造控制,并以大面积钾长石化为特征标志的中温岩浆热液型矿床,充填作用和混合作用可能是金矿成矿物质大规模沉淀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5.
朱文杰 《地质与勘探》2015,51(5):888-897
物化遥信息的精细化研究是归来庄金矿区找矿新突破的关键。该区化探区域异常范围大,数值高,和燕山期次火山成岩作用相一致,而成矿却和低缓局部异常相一致。重磁异常轴线错动、弯转较多,错动后的产状缓倾侧有利于成矿物质的富集。多期岩浆活动造成遥感多重环状构造交汇及线状与环状构造交汇。由此建立两条找矿主线:隐伏岩体边部、外缘-大中型的构造破碎带-产状变换部位-低缓地球化学区域异常-重磁异常产状倾缓-侧-遥感多重环状构造的交汇部位;地质构造环境的突变处-地球化学障-重磁等值线方向的突变-遥感线性构造的转折处。以归来庄金矿成矿模式为基础,对以上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了归来庄地区的找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优选了银洞沟、十字庄等三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06.
德胜庄铁矿区地处莱州安丘铁矿成矿带中段,为新发现的第四系浅覆盖区低缓磁异常中的铁矿床。根据野外岩矿石物性测定,可知铁矿石与围岩磁化强度差异,为高精度磁测提供可靠地球物理依据。利用高精度磁测查明区内磁异常的分布特征,结合地质资料,对覆盖区矿体进行反演,初步圈定铁矿体的埋深、形态、产状,为下一步钻探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7.
河北宽城地区蓟县系洪水庄组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潮坪相沉积,厚度101.66m,下部由灰黑色页岩与中层-薄层状泥质白云岩互层组成,向上泥质白云岩不发育,以灰黑色页岩为主,含黄铁矿结核;上部由含粉砂泥质页状白云岩与含砂白云岩及含锰泥晶白云岩组成。该套地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白云岩和页岩,白云岩可进一步划分为硅质白云岩、(含粉砂)泥质(砂质)白云岩、(含锰)泥晶白云岩,页岩则由硅质页岩和暗色页岩组成。根据岩石学特征及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将研究区洪水庄组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上、下)和潮下带(上、下)3种沉积环境。洪水庄组有机质富集,以大量藻类体和腐泥质碎屑为主,为很好的烃源岩,与上覆蓟县系铁岭组、青白口系下马岭组构成有利的生储盖配置,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8.
庐江小包庄铁矿床是在庐枞矿集区内2012年发现的大型磁铁矿床。地面和井中磁异常在矿床的发现和追索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总结矿床磁异常特征及其与铁矿体分布内在关系,深化磁异常认识,预测矿体的分布,具重要的找矿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09.
董俊昌 《地质与勘探》2012,48(1):93-101
[摘 要] 本文旨在以平邑盆地官庄群湖相碳酸盐岩为例,研究湖相碳酸盐岩的古地理指示意义。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据野外露头剖面分析了平邑盆地古近纪官庄群的地层及其沉积特点,结合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分析了古生物、古气候、物源、水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等沉积环境条件,明确了官庄群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时的古地理格局与特征。研究表明平邑盆地在古近纪官庄群沉积时为温暖的内陆淡水湖泊环境,构造活动相对静止,地形平坦,有利于湖泊相碳酸盐岩沉积,且碳酸盐岩集中发育在浅水、中等偏低能量、低陆源碎屑物质的环境。从而说明湖相碳酸盐岩地层形成的古地理背景为构造活动平静、地形平坦、浅水低能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0.
南泥湖—三道庄矿床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研究采用LA-ICP-MS方法对南泥湖—三道庄矿区内南泥湖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脉开展锆石U-Pb法测年,获得矿区内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45.2±1.5)146.7±1.2Ma。采集南泥湖矿区网脉状辉钼矿化样品和三道庄矿区浸染状辉钼矿化样品开展ICP-MS法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获得10个样品的模式年龄为(143.4±2.0)146.5±2.3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5.03±0.69 Ma),等时线年龄为(146.0±1.1)Ma。表明矿区内花岗岩与矿脉的形成年龄一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另外,此次测年工作确认了前人曾提出的158 Ma左右岩浆-热事件的存在,还揭示出东秦岭地区在175 Ma左右曾经历过另外一次岩浆热事件。前人测得南泥湖岩体年龄与其真实的形成年龄相差较大,这是因为岩浆岩中的锆石来源不均一,而测试的锆石数量有限,采用测量数据的加权平均值不能真实地代表岩浆岩中全体锆石的年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