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冻土区块石护坡路基调温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志忠  马巍  李东庆 《岩土力学》2006,27(11):2001-2004
块石护坡调温路基是多年冻土区铁路设计中所采取的一种积极保护冻土的措施,该调温过程包括暖季的热屏蔽作用和冷季的对流降温两个方面。根据现场观测资料,对两种不同粒径的块石层下地温热状况给予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暖季小块石层(粒径为50~80 mm)的热屏蔽作用要优于大块石层(粒径为400~500 mm),而冷季大块石层的对流降温作用要强于小块石层;综合一个暖冷季循环周期来看,大块石层的调温效果要好于小块石层。块石护坡路基下0 ℃等温线大部分已基本接近原天然地表。初步认为,此种发展趋势有利于路基的稳定。  相似文献   
82.
The variation of ai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errors using two different radiation shields (DTR502B Vaisala,Finland,and HYTFZ01,Huayun Tongda Satcom,China) was studied.Datasets were collected in the field at the Daxing weather station in Beijing from June 2011 to May 2012.Most air temperature values obtained with these two commonly used radiation shields were lower than the reference records obtained with the new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 (FRP) Stevenson screen.In most cases,the air temperature errors when using the two devices were smaller on overcast and rainy days than on sunny days; and smaller when using the imported rather than the Chinese shield.The measured errors changed sharply at sunrise and sunset,and reached maxima at noon.Their diur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naturally,related to changes in solar radiation.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ecord errors,global radiation,and wind speed were nonlinear.An improved correc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approach described by Nakamura and Mahrt (2005) (NM05),in which the impact of the solar zenith angle (SZA) on the temperature error is considered and extreme errors due to changes in SZA can be corrected effectively.Measurement errors were reduced significantly after correction by either method for both shields.The error reduction rate using the improved correction method for the Chinese and imported shields were 3.3% and 40.4% higher than those using the NM05 method,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83.
吴晶 《贵州气象》2014,38(5):48-50
通过对气象台站附近雷击和直击雷击产生的电磁脉冲影响及采取屏蔽措施效果的计算分析表明: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缺乏屏蔽措施时,受雷击电磁脉冲的影响,可供台站业务平台电子设备使用的安全空间十分有限,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对预防雷击电磁脉冲有很好作用,可增大电子设备使用的安全空间.  相似文献   
84.
电子、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测量船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尤其是安装了多种声学设备的综合调查船,在设计建造的开始就必须引入电磁兼容以求得最高效能比.以某综合调查船为背景,分析了主要干扰源、耦合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5.
分析了电荷屏蔽对超新星前身星环境下的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分析中强电荷屏蔽势能采用了最近人们利用线性响应理论给出的结果,对核素^56Co,^56Fe,^56Mn电子俘获率的分析计算表明,在低温高密情形下,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较先前的分析的影响程度略小,但电荷屏蔽对电子俘获反应的影响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86.
2017年4月2日凌晨,新疆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境内由于持续降雨,诱发黄土滑坡堵溃型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本文在查明滑坡堵溃型泥石流形成条件、成灾模式基础上,分析了克孜勒赛沟泥石流静力学和运动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此次滑坡堵溃型泥石流成灾模式为:持续降雨→黄土斜坡变形破坏→滑坡滑入沟道形成堰塞坝→堰塞坝溃决形成泥石流;(2) 3#、4#、5#、6#和7#滑坡堰塞坝溃决洪峰流量分别为5. 4 m3/s、10. 1 m3/s、49. 5 m3/s和30. 3 m3/s;(3)泥石流断面流速为1. 88~3. 50 m/s,断面流量为4. 51~41. 39 m3/s,泥石流堆积扇最大长度263. 1m,最大宽度212. 6 m。调查研究结论对克孜勒赛沟滑坡堵溃型泥石流的防治具有现实意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建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7.
柴宿东 《地下水》2014,(6):152-153
针对钻探施工中泥浆性能不能抑制地层粘土分散要求时,钻孔上部地层孔壁失失稳而发生坍塌情况。通过对孔内地层特点和泥浆性能分析,提出选取广谱护壁剂作为主要泥浆处理剂,调整泥浆性能综合指标等措施,防止孔壁坍塌,保持孔壁稳定。  相似文献   
88.
为精准刻画球形暂堵剂在粗糙裂缝内运移规律及研究颗粒之间相互作用机理,构建具有长度相等的阶梯粗糙裂缝物理模型和CT扫描真实粗糙裂缝模型,基于离散相(DPM)多相流模型表征暂堵剂颗粒之间相互作用,采用流体流动与暂堵剂颗粒运移的双向耦合算法,分析裂缝表面粗糙度、暂堵剂颗粒直径、颗粒体积分数、颗粒速度和暂堵剂携带液黏度对暂堵剂...  相似文献   
89.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全面推进和违法用地、违法建筑防控力度的加大,我区违建管理形势逐年趋好,违建发生宗数逐年减少,信访量逐年下降。但是,在这一情况下,法人违建在发生率和违法面积占比上都呈现出逐年上升且高发的态势,不得不引起大家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0.
刘传正  梁宽  王秀英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19-2024020019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Ms 6.2级地震,最大地面加速度达到1.0 g。距震中20 km的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大沙沟上游台地出现约15×104m2液化陷落,活动水土体积约60×104m3,约45×104m3侧流进入沟道,自北向南顺沟冲击形成灾害链,在草滩—金田村堆积约30×104m3,造成20人遇难。作者采用现场调查访问、卫星遥感和无人机图像解译、含水量测定、分析描述和量化计算等方法,对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因素、动力学机理和运动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大沙沟泥土流灾害链分布长度约3. 1 km,可以划分为土体液化流失区、泥土流壅堵回淤区、路基堵溃冲击区、泥土堆积压埋区和泥水漫流区五部分,从上游到下游依次造成耕地损毁、电塔倒塌、灌渠破坏、摧毁村路、埋压乡道、压埋人员房屋和淤埋黄河引水灌渠等。泥土流具有过渡性三元分层结构,包括底部的冰水层、中间泥流层和上部的湿土层。液化土体从启动进入沟道到金田村被埋压的运动时间不足10 min,泥土流启动到美一村路基堵溃的时间约为4. 38 min,到达到草滩村牌坊的时间约为6. 15 min,在随后的3. 50 min内酿成了草滩—金田村灾难。泥土流灾害链的形成是地质、水源、动力、地形和承灾体等诸多因素遭遇叠加的结果,包括厚层粉砂土、高位地下水、强烈的地震动、平缓地形倾向沟谷出口、路基阻挡蓄能溃决和沿途遭遇多处承灾体等要素。泥土流在平缓沟道实现远程运动的动力学效应包括启动区土体液化、入沟“闸门”束流、跨沟路基堵溃、沟道冰水润滑、水土“列车”接续入村堆积和灾民地震应激惊恐等多种效应的接续传递、叠加耦合。农村社区建于大沙沟冲积滩地上,无形中增大了成灾风险和自主防范的难度。笔者等提出的防范对策包括开展防灾减灾培训、农田灌溉改为渗灌滴灌、民居选址建设避开河沟洪泛冲积滩地、疏浚河道拓宽过流断面和上游开展水土保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