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0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309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316篇
地质学   826篇
海洋学   17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西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气界面二氧化碳交换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92.
浅地层剖面仪在海岸工程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海湾的迅速沉积其物源来自河流入海泥量的猛增。浅地层剖面仪以灵敏度和分辨率高,连续性好且能快速地探测不同沉积层的特征及其分布。在海湾工程中,无论是航道整治还是码头选址和施工勘探都可以应用浅地层剖面仪作为先头“侦察兵”而获得良好的结果。其优越性是节省投资、加快建设进度,又提高勘探质量,帮助设计和施工部门快捷地解决那些需要解决的而常规方法又难以完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3.
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2002年7月—2003年6月太湖周边地区太湖站、拖山岛、东山站、无锡、苏州、湖州、常州、金坛等8个站、点大气TN、TP沉降通量和降水化学组成观测资料,测定和计算了水气界面TN、TP的表观总沉降率(RT)、湿沉降率(RW)和干沉降率(RD)。太湖大气TN的年平均RT为4226kg/(km2.a),TP的年平均RT为306kg/(km2.a)。大气TN、TP的年沉降负荷分别占由环湖河道等点污染源输入的N、P总负荷的48.8%和46.2%。指出形成太湖大气TN污染的主要途径是湿沉降,而大气TP污染则主要来自气溶胶等固体物质的干沉降;小雨携带入湖的大气TN、TP污染物通量高于中雨和大雨。TN总沉降率曲线在春季3—5月出现高峰值的现象对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潜在的促进影响。  相似文献   
994.
995.
海气界面液滴粒径分布的测量对于海气界面通量的准确估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多种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海上测量环境,设计了光学测量装置,给出了利用多环散射光信号计算液滴粒径分布的方法。实验分析表明,该装置可用于进行透明喷雾状的液滴粒径测量。  相似文献   
996.
在大陆和大洋地区,莫霍不连续面代表从地壳到地幔之间的、由地震所定义的一级声阻抗界面.探测莫霍面这个前沿科学问题是许多地质学家梦寐以求的科学目标,但却受到技术的限制而至今未能实现.今天,IODP(综合科学大洋钻探计划)的"地球"号科学钻探船,对于钻探洋盆地壳而到达莫霍面,在技术上已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997.
宁波-舟山海域污染物扩散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宁波-舟山海域潮流场,建立了该海域三维变边界的污染物扩散模型,对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浓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界面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在海域内呈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的趋势;COD浓度在大部分海域满足一类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在研究海域超出二类水质标准;研究海域的界面源对该海域污染物浓度”贡献”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998.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海水界面间营养物质的扩散通量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主要研究了南沙群岛海域泻湖及礁外沉积物间隙水生态系中的营养 组份 NO3-N, NO2-N, NH4-N, PO4-P, SiO3-Si及其在沉积物一海水界面间扩散转 移通量,结果表明:(1)该海域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浓度较高,∑N/P礁外间 隙水高于泻湖间隙水,相对而言,泻湖间隙水中缺氮,礁外间隙水中缺磷,礁外 间隙水中营养组份的垂直分布各异。(2)该海域沉积物活性明显高于东中国 海,沉积物中大量营养组份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H4SiO4是礁外界面扩散是最 大的组份,而在泻湖中NO3-或NH4+是最大扩散量的组份,礁外界面H4SiO4, NO3-扩散大于泻湖,这些扩散转移特征由组份本身的性质与环境特性决定; (3)该海域水温高是造成间隙水中营养组份大量产出并向上覆海水扩散转移 的主要原因,温度高,沉积物释放出营养组份的表现活化能降低,沉积物的活 性增强,从而释放扩散出大量的营养组份。  相似文献   
999.
杭州湾深水航道浮泥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钟 《海洋通报》2001,20(6):40-50
对在杭州湾深水航道上的站点外观测到的水文泥沙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出水流、悬沙浓度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等值线图以及各层观测的水流流速、流向随时间过程图。得出了该处的水流、悬沙浓度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流速基本上是随涨急、落急达到最大值,随涨憩、落憩达到最小值。流向随时间变化较大。悬沙浓度一般是在涨急、涨憩和落急附近达到最大值并在底层形成高含沙区,即有浮泥产生。即使是处于小潮,杭州湾依然有浮泥产生。利用一个悬浮泥沙声学观测仪,在杭州湾深水航道东挖槽小潮时,对底部泥沙浓度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发现底部泥沙存在分层结构:从上往下分别是低浓度悬沙层、高浓度悬沙层和浮泥层。声学图像显示有四种不同频率的界面波:Ⅰ.介于低浓度悬消层和高浓度悬沙层之间的低频界面波;Ⅱ.介于高浓度悬沙层和可移动浮沙层之间的低频内波;Ⅲ.介于可移动移动浮沙层和固定浮泥层之间的波,被谨慎地解释为低频界面波;Ⅳ.在固定浮泥层上产生的是高频界面波。这些界面波起到次级的动力作用,增强了局部粘性泥沙的再悬浮和再挟运。  相似文献   
1000.
地层类型制约地应力对固井水泥环的力学作用方式,明确地层类型对水泥环应力和结构完整性的影响特征,是建立井筒完整性保障技术的基础。以蠕变、弹性、刚性地层为研究对象,建立套管—水泥环—地层固结体有限元力学模型,分析地层类型、施工项目等对水泥环界面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蠕变地层中,地应力增加,界面接触压力增大;弹性、刚性地层中,地应力对界面应力无影响。蠕变、弹性地层中,地层弹性模量对界面应力的影响与地层、应力类型有关;刚性地层中,地层弹性模量对界面应力无影响。弹性地层中,加载时,水泥环易发生周向拉伸破坏,危险部位为窄间隙内界面。套管试压施工时,存在水泥环拉伸破坏的危险,危险井段为井口及深部弹性地层井段;储气库井注气施工时,存在的主要危险为加载过程中弹性地层井段水泥环本体拉裂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