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8篇
  免费   1270篇
  国内免费   1955篇
测绘学   1967篇
大气科学   1276篇
地球物理   1181篇
地质学   3890篇
海洋学   614篇
天文学   52篇
综合类   545篇
自然地理   358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234篇
  2021年   290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257篇
  2017年   282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434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446篇
  2008年   473篇
  2007年   430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88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03篇
  1999年   198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6篇
  1965年   7篇
  1948年   7篇
  1947年   5篇
  1946年   10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本文阐述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复杂建筑物精细三维模型的技术方法。从扫描方案拟订、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三个方面逐层展开分析,重点探讨扫描点的拼接、降噪、三角网构建、模型重建、模型可视化等环节的原理和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并以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为建模对象,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从地铁床道测量的意义出发,结合轨道交通八号线二期工程,介绍了轨道交通整体床道测量技术设计、作业方法、数据采集、成果分析,以及在作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93.
以具体的沉降观测项目和水平位移观测项目为示例,探讨了建筑物变形分析系统ST 5.5在建筑物变形测量中的应用。对该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说明,并对使用心得做了详尽的介绍,对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点云精简的意义的是在促进精度的同时以最少的点来表达实体信息。专业人士曾提出过多种点云精简算法,然而点云精简中的控制变量不明确,效果差异不显著,难易辨识优劣性。而选取三种最常用方法均匀网格法、平面拟合法和曲面拟合法,控制变量,对精简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李瑶  潘竟虎 《干旱区地理》2015,38(1):111-119
在ENVI和GIS支持下,提出了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的地温反演劈窗算法,提取兰州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利用FNEA和混合光谱分解法确定了兰州市中心城区的城市热岛中心、不透水面和植被盖度,分析了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地表温度与下垫面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基于Landsat 8数据地温反演的劈窗算法是可行的。兰州中心城区的高温区分布较集中,地表温度与植被呈较强的负相关,与不透水面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非光合物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6.
《盐湖研究》2015,(2):3-4
<正>中国科学院盐湖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查研究团队15人,具高级职称人员7人,近年来承担、完成国际、国内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团队成员围绕盐湖成盐演化、成矿规律与环境变迁、盐湖钾矿资源综合利用等学科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997.
李志  魏宗强  刘雅静  陈昭 《地理科学》2015,(11):1444-1451
以典型样地基准化法结合约束性线性光谱分解法对南昌市主城区1995年以来不透水面增长格局演变及其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透水面格局呈"较散-集中-扩散"发展的总体规律,主导模式从"以轴线延伸式"向"以卫星填充式、零星飞地式增长"进行转变;格局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演变、便捷技术及材料的广泛使用,地区土地政策、城市规划、城建投资等因素有关;制定理性的城市规划、重点关注郊区用地过快增长、推广使用绿色透水建材、透水的施工技术等可减缓研究区过快增长的不透水率。  相似文献   
998.
作为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CMA_FEBLS)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TOLOG)始建于2009年,迄今已积累数百次高建筑物雷电资料。对于雷电连接过程,高建筑物会起到“放大镜”的作用:TOLOG的观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连接过程中负-正先导之间“头部-侧面”连接的现象,给出了先导连接行为的两种基本形态;揭示了负先导梯级发展过程的精细化结构,给出了下行先导和上行先导的二维/三维发展特征;估算了不同高度建筑物上雷电的闪击距离。高建筑物对雷电电磁场具有“放大器”的作用,且建筑物越高增强效应越显著。高建筑物是下行和上行闪电的“汇集点”:对下行闪电的吸引作用可保护高建筑物附近的其他物体免遭雷击;正地闪的回击、延续电流和云内放电过程均可在高建筑物上触发负极性上行闪电。另外,高建筑物区域可作为闪电监测系统的“标校场”,TOLOG的观测资料在地闪定位系统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的评估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999.
利用ERA-Interim及雨量和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比诊断了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梅汛前极旱期急转为梅汛期洪涝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对流条件(水汽、不稳定、抬升作用)差异及特征,并研究条件性湿位涡垂直通量(CMF)指数与暴雨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极旱期,干冷的东北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低层水汽通量弱且以偏北风输送为主,中低层为下沉气流,无低空急流,等θse线稀疏,边界层抬升机制缺乏,是干旱加剧的主要因子;在梅汛期,西南气流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低层气流在长江地区辐合,低层水汽通量增加且转为西南和东南风输送为主,伴随高低空急流耦合和深厚的上升运动,等θse线密集形成梅雨锋,增强不稳定暖湿空气强迫抬升和垂直输送,造成暴雨频发,引起区域性洪涝。暴雨中心600 hPa以下为负湿位涡的不稳定层,对流不稳定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共同作用是强降水发生的不稳定机制。CMF指数与旱涝变化、暴雨过程演变非常一致,在极旱(梅汛)期,CMF指数低(高),变化平缓(剧烈),CMF指数在暴雨开始时逐步剧增,结束时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地面逐小时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FY-2F卫星加密观测(6 min分辨率)的云顶亮温(TBB)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710号台风"海棠"残余低压北上与冷空气结合导致华北东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华北东部大暴雨过程分为两个主要时段,2017年8月1日23时—2日20时(北京时)华北东南部暴雨,由台风残余低压产生,8月2日20时—3日11时华北东北部暴雨,是由减弱变性的台风环流与西风槽东移带来的干冷空气结合进而导致新生气旋和低涡产生引起。(2) 8月2日20时,台风与冷空气逐渐结合,干冷空气从对流层中高层进入变性台风北部,造成位涡下传,进而导致对流层低层形成低涡、地面形成新生气旋,同时激发出中尺度对流系统,系统稳定发展并缓慢向东北方向移动,导致持续近5 h的短时强降雨。(3)暴雨水汽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台风本身携带来的由南风输送的水汽,二是来自黄渤海由东风输送的水汽,二者结合后从对流层低层将水汽带至华北东北部,且在燕山前形成了水汽强辐合,为该暴雨过程大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