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74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71.
基于FDEM的戒台寺古滑体开裂破坏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戒台寺古滑坡体受多期构造运动控制,边坡岩体中裂缝发育,结构破碎,风化卸荷引起局部滑移严重。2005年,对古滑体Ⅰ级和Ⅱ级平台进行了综合治理,但2013年后期,戒台寺大雄宝殿后墙和后花园地面又发育多组裂缝,且在Ⅲ级平台坡脚处发现大量新断口崩塌坡积物,古滑体有复活征兆。为探索戒台寺古滑坡体从二次稳定到开裂破坏的变形机制和破坏特征,文章首先采用杂交有限元-离散元法(FDEM)建立戒台寺古滑坡体数值模型;然后,将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GPS地表位移监测曲线和破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FDEM数值模型较好地再现了戒台寺古滑坡体局部开裂、扩展、贯通、脱离、滑移、碰撞和堆积全过程;最后,判断出戒台寺古滑坡体的危险区域,为古滑坡体深部力学监测点设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加筋率对稻秸秆加筋土开裂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生态防护采用的稻秸秆加筋土,通过室温与模拟日照条件下的加筋土开裂试验研究稻秸秆加筋率对土体开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稻秸秆加筋率为0.3%,0.4%和0.5%的试样均未发生开裂;模拟日照条件下加筋土试样开裂过程按裂缝宽度发展速度可分为缓慢发展Ⅰ、快速发展Ⅱ、缓慢发展Ⅲ和稳定发展Ⅳ4个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加筋率0%,0.4%,0.5%的试样均完成70%以上的裂缝开裂宽度,加筋土样含水率呈现出快—慢—快—慢的变化过程,而裂缝宽度呈现快—慢—稳定的变化过程,稻秸秆对试样具有保湿作用,但加筋率过多会导致土样中的空隙增大,为水分蒸发提供通道;稻秸秆加筋土开裂的界限加筋率应为0.3%,其结果可为稻秸秆加筋土生态防护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3.
《岩土力学》2017,(1):214-220
研究了集中加载、加载板加载和平台加载3种不同加载方式对巴西圆盘的宏观力学行为、开裂过程以及材料的抗拉强度的影响。对于平台加载方式给出了不同平台加载角时抗拉强度的修正系数。在数值模拟中,采用了自主开发的连续-非连续方法,该方法将拉格朗日元、变形体离散元及虚拟裂纹模型耦合在一起,既可以很好地模拟弹性阶段的变形,又可以较好地模拟材料的真实开裂过程。研究发现,采用平台加载方式,有利于圆盘中心起裂,而采用集中加载和加载板加载方式,圆盘的加载部位容易发生剪破坏。在圆盘中心起裂时,集中加载方式的抗拉强度的数值解最接近于选取的抗拉强度,然后是加载板加载方式,最后是平台加载方式。无论对于哪种加载方式,在材料的抗拉强度较小时,圆盘易于中心起裂,否则圆盘的加载部位将发生剪破坏。圆盘中心起裂后,众多微裂纹汇聚成的裂纹带在垂直方向不断扩展,直至贯穿整个圆盘,同时伴有应力波产生并传播。  相似文献   
74.
为深入研究电渗排水对土体工程性质的影响,采用铁丝为电极,在模型箱内对南京市某河道淤泥质土进行电渗排水 模拟试验。电渗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比分析表明:电渗后土体的液、塑限与塑性指数均降低;电渗前后土体在相同含 水量和干密度情况下进行直接剪切试验,发现电渗后土体的凝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降低,即电渗后土体在特定情况下出现了 强度衰减的现象。论文基于土中阳离子流失机理对土体在特定情况下的强度衰减现象进行了微观解释。另外,利用提出的 新的电渗机理从微观角度解释了电渗过程中土体开裂现象,阳极因快速失水,最早出现裂隙,但裂隙延展范围较小;阴极 含水量始终高于阳极,且失水速度较慢,裂隙延展范围较大。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未关注到电渗加固过程中 土中阳离子流失对电渗后土体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为了探究土体干缩开裂问题,文章采用ERT技术,对黏性土开展了一维干缩开裂动态监测试验。配制初始状态饱和 的泥浆试样,在自然条件下干燥,采用ERT技术获得试样干燥过程中的电阻值变化。结合试样的电阻值图像和裂隙图像, 对土体干缩开裂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干燥蒸发初期,土体电阻值随时间增加缓慢减小,其原因在于土体干 燥收缩导致土颗粒间接触面积增大,颗粒水化膜变薄,进而使得土颗粒表面双电层导电性增强。随着干燥继续进行,气体 进入土体内部,土体由初始饱和状态转变为非饱和状态,电阻值转为缓慢增加。当土体产生裂隙时,裂隙周围土体电阻值 急剧增大,而未发育裂隙的土体电阻依然保持缓慢增加的趋势。通过对比试样电阻值变化曲线和裂隙图像,发现两者所呈 现的裂隙发育位置和状态存在良好的一致性。因此,ERT技术能对干燥过程中土体裂隙发育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准确掌 握裂隙发育的时空动态信息,并且能提前预测裂隙发育的可能位置,为研究极端干旱气候作用下土体的工程性质响应提供 了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76.
渝湘高速公路共和隧道地质条件十分复杂,隧道施工遇到很大困难,隧道开挖后初期支护多处出现纵向开裂开裂段围岩为砂质页岩,现场实际监测资料表明,页岩层理、节理发育,易风化,亲水性较强,有水软化倾向并具有一定蠕变性。页岩的这些性质对隧道初期支护效果及隧道长期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鉴于此,对共和隧道页岩进行蠕变试验,通过系列试验得到不同应力水平下页岩的应变-时间关系曲线,建立与之适应的蠕变模型,并推导出蠕变公式,计算出公式中相应参数值。在此基础上,应用离散元数值计算方法对隧道开裂段施工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隧道围岩可能的破坏模式以及隧道锚杆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等。研究成果为隧道开裂段初期支护结构新方案的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成功地解决了隧道初期支护纵向开裂的工程难题。  相似文献   
77.
四川省盛大国防乐园科教基地假山瀑布挡土墙发生外倾,开裂,经预应力锚索与注浆加固使其稳定,采用此种方法处理假山挡土墙病害国内尚不多见,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工程方程。  相似文献   
78.
刘萌成  黄晓明  林云龙 《岩土力学》2006,27(12):2203-2207
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路桥过渡段地基、路堤与路面动力计算的三维模型。交通荷载表达为反复移动的作用于路面局部区域的均布荷载(移动荷载)形式,并编制为VDLOAD子程序。通过ABAQUS有限元standard与explicit计算模块,分析了车速90 km/h、阻尼比5 %、胎压700 kPa条件下单次与多次循环荷载作用下过渡路段动应力、位移与裂纹发展的变化规律。分析认为,随着开放交通后道路使用时间的增长,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的累计将导致裂纹贯穿整个路面结构层,道面损坏程度加剧,致使道路服务性水平进一步下降,从而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79.
由寒武系坚硬白云岩组成的汾河二库坝基开挖后,岩体沿顺层开裂面发生错位,错位波及几乎整个坝基,错距达1~7cm.本文对坝基岩体错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岩体错位是基坑开挖后地应力释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80.
关于奧氏体不锈钢在氯化物溶液中的应力腐蚀开裂(SCC),有人认为受阳极溶解控制,有人认为受氢脆控制。Jani等(1991)通过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奥氏体不锈钢在沸腾MgCl2溶液中的SCC,结果表明,氢能进入金属诱发马氏体相变,使不锈钢发生脆性断裂,提出了奥氏体不锈钢SCC的氢脆机理。乔利杰等(1987,1988)对304,321,310不锈钢在沸腾MgCl2溶液中的SCC的研究表明,在SCC过程中氢确实能进入金属,但其浓度不足以引发氢脆,发生SCC的门槛应力强度因子KISCC低于发生氢脆时的应力强度因子KIHC,虽然氢在SCC过程中不起控制作用,但却能加速不锈钢的阳极溶解过程,应力和氢对不锈钢的阳极溶解过程存在协同效应。奥氏体不锈钢在酸性氯离子溶液中发生SCC时,氢的产生是必然的,因而有必要研究氢在SCC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我们注意到Jani等(1991)所做的研究是在断裂后的试样断口上进行的,他们得出的实验结果是否能反映裂尖的情况,马氏体相变是否是在裂尖前沿首先发生等问题,我们认为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只有对裂尖和已经形成的裂纹表面同时进行观察研究,才能反映真实的SCC过程。本文通过氢对不锈钢阳极溶解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等实验初步探讨了氢对奥氏体不锈钢于酸性氯离子溶液中SCC的作用,以便为应力腐蚀开裂机理研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