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测绘学   258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231篇
地质学   473篇
海洋学   30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1篇
  1946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高锐  李廷栋  吴功建 《地质论评》1998,44(4):389-395
笔者等完成的亚东—格尔木和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大断面揭示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基本结构、组成、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发现了印度板块在南缘向喜马拉雅山下俯冲、阿拉善地块在北缘向高原下楔入的证据,它们构成了使高原隆升的主要驱动力。多学科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一个由8个地体拼合的大陆。高原内部地壳20~30km深度附近普遍发育低速高导层,它是构造应力去偶层,其上地壳脆性变形,逆冲叠覆,缩短增厚;其下地壳结构横向变化大,韧性变形。藏南下地壳(50~70km)速度发生逆转;而藏北下地壳速度增高并呈梯度变化,具有双莫霍面特征。高原莫霍面起伏变化大,南北边缘山脉山根特征明显,在高原内部缝合带两侧莫霍面多有断错。虽然高原地壳巨厚,但是岩石圈地幔并没有增厚。高原隆升经历了俯冲碰撞(K_2—E_2)、会聚挤压(E_3—N_1)、及均衡凋整(N_2—Q)3个阶段。青藏高原岩石圈现今处于双向挤压的动力学环境,莫霍面的不稳定变化,岩石圈地幔下沉等因素引起的壳幔之间和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壳的走滑与拉伸作用,是维持高原现今高度和范围的主要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992.
资源三号卫星原始姿态数据预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资源三号卫星原始姿态数据在获取、解算及传输的过程中由于硬件限制、软件设计和外界环境干扰等因素易出现误码和异常值等问题,文章提出一套由粗到精的原始姿态数据预处理方法:先采用基于时间连贯性的约束进行姿态误码探测和基于多项式拟合的误码修补,然后采用扩维的异常层探测方法进行异常值探测,最后利用球面内插进行异常值修正。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资源三号卫星问题原始姿态数据进行有效预处理,修正后的原始姿态数据进行事后定姿能够满足资源三号卫星业务化生产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93.
地下管线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管线的规划是否合理,建设是否符合规范,是地下管线安全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管线规划中常见几种的不规范现象,找出相应的标准,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利用代码自动分析规划管线的情况,为地下管网规划分析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994.
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具有显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2009-2012年不同季节共执行4个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综合考察航次,取得大量宝贵的南海水文、气象、生态、化学、地质等大范围、大尺度、多要素的现场观测数据,样品分析数据及其信息产品。按照"共建共享"的数据工作方针系统地、规范化地整编了全部数据资源,整合利用可视化数据管理(VDB)、云端协同工作套件(Duckling)、专业领域知识环境(SKE)等3个网络平台及技术方法,建成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数据管理与共享系统,实现了典型断面考察数据的在线共享应用。文章介绍了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航次工作,重点描述了数据工作机制及整编成果,共享系统架构及其功能等,以期通过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的多样化数据资源整编工作实践、管理模式探索和共享服务,推动海洋科学数据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995.
从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藻际中分离出一株微型鞭毛藻MMDL4071,经光学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发现,该鞭毛藻体长约为3μm,椭球型,头部端具不等长的两条鞭毛;扫描电镜观察揭示了该鞭毛藻的细胞核、色素体、色素体-内质网膜、高尔基体、线粒体以及"9+2"微管结构的鞭毛等亚显微结构.对照培养实验表明该鞭毛藻属于依赖摄食细菌的异养型藻类,并观察到了该藻二分裂的增殖过程.通过对18S rDNA及ITS序列扩增、比对,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综合形态学、生态学特征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的结果,该藻被确定为棕鞭藻属的一个未定种(Ochromonas sp.).  相似文献   
996.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新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对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断面域地质演化所经历的古生代古亚洲域和中新生代太平洋域两大阶段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前者主要表现为由微型块体的拼贴造山,形成软碰撞-弱造山性质的造山带;后者主要表现为中生代以走滑-伸展为主要地质演化标志的斜向俯冲活动陆缘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造成本区深部地幔主动向太平洋方向的蠕散,研究还表明,上地幔中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是导致本区中新生代地质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在徐世浙等(1995)工作的基础上,给出了二维地电断面电阻率测深的变分问题以及电导率分块线性变化时的有限元方法数值解,并计算了电导率随深度变化时的地电断面的测深曲线.结果与解析解相比,精度很高.  相似文献   
998.
起潮力作为地球演化的一种动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潮汐弹性位能的量级和转化及内波形成的机制.认为当地球是一个非完全弹性体(耗散体)时,在周期潮汐应力作用下,地球莫霍面上弹性位能的耗散可达300μW/m3的产热量,大大超过了花岗岩中放射性物质3μW/m3的产热量.在地球内部密度有差异的化学界面上(如莫霍面),当其两侧有物质进入弹塑性状态成为马克斯威尔体时,在界面起伏部位的倾斜面上,水平面上的潮汐剪切应力在倾斜面上的分力,使两侧的物质作反向流动,扩大了界面的起伏,形成内波.本文还用重力分异的观点讨论了莫霍面是一个化学界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9.
非平行断面的土方量计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非平行断面的土方量计算石世云(北仑电厂工程建设公司315800)一、问题的提出土方量测量是在土石方施工中经常要进行的工作,它关系到施工进度的掌握、工程量的计算和资金的结算。如何快速准确测量计算不少文章都有论述。计算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断面法,方...  相似文献   
1000.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综合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吴功建 《地质学报》1998,72(4):289-300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从南到北穿过昆仑、祁连和北山3个构造带;在断面中划分出北昆仑-柴达木、中南祁连、北祁连、北山南部和北山北部5个构造地层地体;以及昆仑中央、北宗务隆、中祁连北缘、宽滩山及石板井-小黄山5条地体边界断裂带。断面内地壳厚度约50 ̄70km,中南祁连地体地壳厚度最大,显示有山根存在;岩石圈厚度约140 ̄150km。根据地球卫星及地震反射剖面结构表明:青藏高原为一个单独的岩石圈构造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