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7篇
  免费   684篇
  国内免费   1229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423篇
地球物理   269篇
地质学   2639篇
海洋学   42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16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37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密集区控矿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是我国金矿资源集中分布地区之一。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金矿床集中产出,形成不同规模的金矿床密集区。它受控于区域构造格架的交叉区,在伸展-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岩浆侵入-基底隆升-变质核杂岩(或基底断隆)三位一体的构造,成为整体上控制金矿床密集区的构造系统。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了绿岩型金矿成矿系列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992.
王启飞  高琴琴等 《地层学杂志》2001,25(4):299-302,311
根据近年来对新疆库车前陆盆地及北部坳陷中生代主要储气层巴会基奇克组介形类、轮藻和孢粉化石的研究,认为该组主体的地质时代应为早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993.
孙延贵  田琪 《青海地质》2001,10(1):16-20
秦、祁、昆三大造结合地区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显示,其间存在不同时期发育起来的陆缘,陆内转换断层,受其制约,造山带内曾发生大规模侧向运行和由此引起的岩心活动及复杂的构造变形,据此,结合演化可分三阶段,并且秦,祁、混三大造山带间不存在东西向贯通的单一结合带,而是在转换断层作用下,分阶段逐步完成了转换结合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994.
费卫红  李忠  孙海山 《地质科学》2001,36(2):152-163
对东濮凹陷下第三系储层砂岩石英增生边及其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鉴定和检测,结果表明东濮凹陷桥口-白庙地区共有3期石英增生现象,代表3期流体活动。第1期与第2期发生在盆地深陷期,当时埋深1700~3000m,年代28~37Ma,第3期增生边尚不能确定其形成条件,但可确定其形成于碳酸盐大规模交代石英颗粒之后。桥口地区第1期所代表的流体活动温度主要在110~115℃,第2期所代表的流体活动温度主要在130~135℃。白庙地区第1期所代表的流体活动温度主要在105~110℃,第2期所代表的流体活动温度主要在120~125℃。这3期流体活动的性质可能是粘土矿物转化过程中释放的晶格水通过泥岩的幕式压裂作用向砂岩中释放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5.
华北陆块北缘中段是我国金矿资源集中分布地区之一。区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金矿床集中产出 ,形成不同规模的金矿床密集区。它受控于区域构造格架的交叉区 ,在伸展 -挤压构造背景下产生的岩浆侵入 -基底隆升 -变质核杂岩 (或基底断隆 )三位一体的构造 ,成为整体上控制金矿床密集区的构造系统。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了绿岩型金矿成矿系列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复合型前陆盆地充填模式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根据沉积物碎屑组分、粗碎屑楔状体、边缘相、古流向和沉积、沉降中心等重建了盆地结构、古地理和古地貌,认为该盆地是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多岛洋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特殊类型的复合前陆盆地,它的形成和发展同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碰撞和对冲有关,是盆地两侧板块边缘的大型逆冲作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央隆起地貌景观交替性变化和盆地中“三砂二灰”的幕式沉积特点,将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羌塘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分为 5个阶段,其中巴通期和牛津-提唐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相对平静期,而巴柔期、卡洛期、提唐-贝里阿斯期是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活动强烈时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产生大量的构造负载,导致中央隆起强烈地挠曲隆升,造成了盆地中的幕式沉积,产生构造层序和层序,恢复了羌塘前陆盆地沉积记录与两侧缝合带的逆冲作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97.
IAP94陆面过程模式在淮河流域的验证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IAP94陆面过程模式对淮河流域不同季节(春、夏、秋)、不同下垫面(旱地、森林、水田)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IAP94不但能较好地模拟出观测的地气间各种能量通量以及植被的冠层温度,同时还很好地模拟出整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从而证实了IAP94陆面过程模式具有正确描述东亚半湿润季风区陆气相互作用的能力。另外比较结果还揭示了水田表面强烈蒸发作用的重要性,需要在陆过程模式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98.
关于福建印支运动性质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印支期强烈的抬升和伸展现象的地质事实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公认,从抬升造陆作用,褶皱造山作用两探讨了印支运动的性质,认为鲆支运行的褶皱造山特征不明显,而隆升造陆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999.
本文收集了1989年之前中朝陆块自晚石炭世至第三纪期间的古地磁极数据.应用分类过滤方法选出可靠的古地磁极,建立了中朝陆块新的视极移曲线.通过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视极移曲线的比较,对前人提出的两个陆块会聚的几种模式进行了检验.本文提出的旋转模式,对研究两陆块的会聚过程是较合理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00.
严中伟  季劲钧 《高原气象》1995,14(4):415-424
为了用气候模式研究冰雪圈变化的气候效应,我们在已经发展的土壤-植被-大气模式基础上,考虑积雪改变表水文和反照率的参数化,建立了包含雪盖问题的陆面过程模式。利用中国西北黑河地区的HEIFE实测气象和辐射资料,检验了模式对大气降雨和降雪的响应,结果表明,该模式描写的各种物理过程合理,一些可观测要素(如地面温度和地表净辐射通量)的演变特征与实况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