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98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7篇
自然地理   16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01.
挺进冰穹A 从这里出发 2004年12月6日,南极拉斯曼丘陵,万里蓝天,骄阳当空。南极中山站,21次队旗、彩旗飘扬,主楼左侧五星红旗和两边澳大利亚、俄罗斯国旗迎风招  相似文献   
602.
杨威 《海洋世界》2006,(4):42-46
走进中山,感受南极圈内中国第一站如果从空中俯瞰拉斯曼丘陵,在南纬69°22'、东经76°23'位置的南极荒原上,你会发现一片红黄相间的建筑群在皑皑白雪之中显得格外鲜艳夺目。这里就是中国南极科考工作者心中的“家”,是他们的“圣地”——中国南极中山站。这里也是中国南极科考事业开始20年来,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真正建立在南极圈内的考察站。从亚南极到东南极:艰难的建站历程中山站位于拉斯曼丘陵北端,面向普里兹湾,背靠埃默里冰架和格罗夫山脉。这里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3.6℃,连续极昼时间54天,连续极夜时间58天,最大风速43.6米/秒。虽然…  相似文献   
603.
604.
在分析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中国地调局“西部地区人畜饮用水地下水紧急勘查”项目的实施,重点对受压陷盆地构造控制的白垩系、侏罗系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承压自流水和受推覆构造控制的上元古界大理岩裂隙岩溶水找水规律进行了探讨,认为构造控水理论对揭示青海省东部丘陵山区中、新生代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承压自流水和元古代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两大类含水体找水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5.
我省丘陵山地众多,改造和利用好能充分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三农”政策,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06.
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地球化学普查找到一批大、中、小型铜-钼-银-铅-锌矿床,区带化探扫面1:5万土壤测量对矿床的发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重点论述:①满洲里~新巴尔虎成矿带——干旱、低山丘陵景观区1:5万区带土壤测量工作方法与技术;②区带与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607.
泰雷兹导航定位公司推出一种Z—Max网络GPS接收机系统,该系统可供边界测量,大地测量和建筑物测量使用,它通过NTRIP、GPRS和RTCM3.0版本,可具有网络通信的能力。该系统具有多个操作方式、配置及通信协议,可通过拆卸模块适应不同的配置,并可进行系统升级。该系统还具有嵌入式键盘和蓝牙无线彩色触摸屏终端,这一网络通信系统可以不同的操作方式,实时动态测量或后处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608.
中国南极中山站影像图最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张不同寻常的大照片将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南极中山站,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在这张影像图的背后,是 340平方公里的航摄数据资料,是中国测绘工作者远征南极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609.
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恢复,以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安家沟小流域的气象、土壤水分、地形图和土地利用图(1982年和2002年)为源信息,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流域生态用水量及其与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从1982-2002年间变化较大,农地(特别是梯田)增加较快,乔木林地急剧减少,主要表现为毁林、开荒和造田;(2)研究区内各种植被/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都极大地受控于气候(特别是降雨量)的影响,其年际差异较大;(3)不同植被/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差异明显,在各个年份乔灌林的生态用水量均大于农作物和自然草地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但生态用水的差异程度小于蒸散量的差异程度;(4)以自然草地(即荒草地)为标准,农作物的蒸散量和自然草地接近,但乔灌林地的蒸散量和生态用水量均远高于自然草地,难于实现土壤水分平衡;(5)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强耗水植被的减少)减小了流域生态用水量,增强了流域的水分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610.
A method based on local HSV image and the shape of object to recognize object is proposed for robot tracking. After the color segment, the knowledge of the shape of objects is used to recognize objects. The robot tracking result testifies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