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金属微粒迁移新机制及其意义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系统介绍了地气流的特征与组成。国内外大量的野外与内研究成果证明了地气流的普存性。在政常的条件下,与矿化有关的金属微粒以某种方式随气相从地壳深部迁移到地表。这种元素迁移机制是对传统的地球化学迁移机制的补充与完善,并成为发展隐伏区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52.
地气物质纳米微粒的实验观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地气法 ( geogas)是寻找深部矿和隐伏矿的一种新方法 .选取实地地气测量和室内模型试验中具有地气异常的采样片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结果证实地气物质是纳米微粒形式迁移的 .地气物质的颗粒大小为n·nm到n·1 0nm ,在采样片上堆积成较大颗粒 ( 1~ 2 μm或n·1 0 μm) ;观察到其颗粒形状为球状、片状等 ;已测定的成分主要有Cu ,Zn ,Cr,Au ,Al,V ,Si,Cl,S ,Ca等 ,与地气异常成分一致 .从现代纳米科技的新认识 ,探索了地气法找矿机理 ,以及地壳上升气流中成矿物质纳米微粒的存在、迁移等纳米地质学问题 .  相似文献   
253.
桂南断裂构造和微粒型金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振贤 《广西地质》1998,11(4):37-44
燕山期由于受华夏构造自东向西仰冲作用的影响,改造作西侧伏的海西,印支褶皱带形成NE向分布、断面南倾,向西南撒开,向北东收敛,形如帚状推覆断裂带,在靠近收敛部分控制着金矿的分布。印支期放和碳酸盐台地礁岩的消失,礁前滑脱砾岩和火山碎屑浊积岩系上超盆地的复合,有机质的热解,分异有关,形成成岩-后生矿床;燕山晚期金矿以改造作用为主,开成后生矿床。  相似文献   
254.
255.
致密砂岩气藏应力敏感的全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29(6):617-620
  相似文献   
256.
一种新的元素迁移形式及其地球化学环境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出了地壳中存在一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即由于地壳内存在的上升气流将非气态元素以纳米微粒形式垂直迁移至地表,迁移距离可达几百米,甚至几千米。通过室内模型实验证明,元素纳米颗粒以上升气流垂向迁移形式为主,扩散迁移只占极小部分。列举了宣汉气田及成都平原隐伏断裂上汞污染的二个实例,初步讨论这种新的元素迁移现象对地表地球化学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7.
新疆富蕴希力库都克地区岩浆混合作用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新疆北部希力库都克地区为-斑岩型铜钼金矿区,含矿的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发育4种暗色岩微粒包体似隐晶状安山玄武岩、细粒闪长岩、少斑状安山(玢)岩和安山玢岩,矿区还产有安山玢岩、英安斑岩、正长岩等脉岩.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其中酸性的花岗闪长质与基性的闪长质岩浆混合,形成了过渡相岩石--安山玢岩质岩浆混合岩.本区矿化与暗色微粒包体有关矿化较好的地段暗色微粒包体较多,有些包体中磁铁矿微粒普遍发育,有时甚至含少量黄铁矿和黄铜矿等硫化物.研究发现,本区岩浆混合岩--安山玢岩,与蚀变矿化的花岗闪长岩虽然在野外产状和岩石结构上截然有别,但二者的化学成分相当接近在哈克图上二者的投影点靠近;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上,标准化曲线型式相似(或相同),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成因,换言之,岩浆混合作用可能伴随了热液蚀变和矿化的发生.推测本区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幔源基性岩浆与陆壳花岗质岩浆的混合,由此产生的中酸性岩浆经过分异和流体作用造就了本区的铜钼金矿化.  相似文献   
258.
西双版纳勐海勐满热泉型金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勐满金矿赋存在澜沧群浅变质岩系和侏罗系红层中,金富集对围岩岩性无明显选择,具低温热液蚀变特征,属热泉、变质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259.
黑马河岩体位于西秦岭北缘青海南山构造带内,岩体中发育大量闪长质包体,但对其成因却有一定的争议.从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对黑马河岩体花岗闪长岩及其中的闪长质包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状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均显示出,它们是基性岩浆注入到中酸性岩浆中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在主量元素协变图解中,花岗闪长岩和闪长质包体显示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趋势.另外,两者稀土总量和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Eu负异常程度,也显示二者具有岩浆混合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46 Ma,闪长质包体形成于245 Ma,两者具有几乎一致的结晶年龄,排除了包体为源区难熔残余或围岩捕掳体的可能性,也排除了基性岩浆在花岗质岩浆固结后再侵入的可能性.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黑马河岩体形成于西秦岭北缘有限小洋盆向南的俯冲阶段,青海南山构造带与天峻南山一带具有相同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60.
制备了4种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含量相等,廿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相等,廿碳五烯酸(EPA)含量亦相等,廿碳五烯酸与廿碳四烯酸(AA)的比例分别为5/1,2/1,1/1和0.4/1的实验微粒饲料。探讨了EPA与AA的不同比例对牙鲆仔稚鱼生长、存活、体内相关成分以及对外部压力耐受性的影响。26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当牙鲆仔稚鱼实验微粒饲料中EPA与AA的比例为2/1时,牙鲆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达到最佳。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牙鲆仔稚鱼实验微粒饲料中EPA与AA的最佳比例为2/1。养殖试验结束后,4组试验稚鱼体内脂肪酸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稚鱼体内AA的含量,随着微粒饲料中AA含量的增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