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21.
中国南方奥陶—志留纪沉积层序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志明  陈建强 《地球科学》1997,22(5):526-530
根据对湘西北奥陶纪和黔东北志留纪的层序划分,结合中国南方奥陶-志留纪已确定的构造运动幕次,同时辅以该地区不同期岩相地理的变化,讨论了层序界面与构造运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南方二级层序界面的形成更多地受到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三级层段序界面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从沉积旋回的观点出发,认为中国南方加里东运动的最后一幕应在中地留世早期,即回星哨期末。  相似文献   
122.
吉林中部志留─泥盆纪生物地层、群落生态及生物古地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吉林省中部的二道沟组、小绥河组、张家屯组的时代归属,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争议的问题之一。根据无脊椎动物化石鉴定结果,张家屯组的时代为志留纪Ludlow晚期至Pridoli早期,小绥河组为志留纪末Pridoli期或泥盆纪初Lochkov期,二道沟组为早泥盆世Lochkov早期。根据上述地层中珊瑚和腕足动物化石,推测它们当时是生活在正常浅海的生活环境中,大致相当于底栖组合BA3。我国东北地区中古生代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动物地理区:华北地台北缘产Retziella腕足动物群和Carlinastraea珊瑚动物群,吉林中部就位于这一个动物地理区范围之内;西伯利亚地台南缘产Tuvaella腕足动物群。  相似文献   
123.
藏北申扎、班戈地区奥陶纪和志留纪的一些头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内描述的头足类化石采自藏北申扎县柯耳多组和班戈县东卡组,这些头足类化石分别属于塔飞角石目薇角石科、珠角石目链角石科以及肿角石目约维兰角石科。其中约维兰角石科分子系首次在藏北发现。笔者认为柯耳多组的时代属于中奥陶世,东卡组的时代当属于早至中志留世。 由于中奥陶世Sinoceras以及早至中志留世约维兰角石科分子在藏北的发现,表明西藏海域与华中—西南区浅海从中奥陶世到中志留世时都是相通连的。  相似文献   
124.
125.
公婆泉地区为志留纪沟、弧、盆发育地区,为铜和多金属有利成矿带。作者通过野外和室内综合研究,对前人所确定的下志留统勒巴泉群、尖山地区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马鬃山主峰东侧“下石炭统、下二叠统”等变质岩系分别作了Sm-Nd、Ar-Ar、Rb-Sr法测年研究,获得新数据。其时代为:尖山地区“公婆泉群”变质火山岩时代为震旦纪至早古生代;勒巴泉地区勒巴泉群、马鬃山主峰东侧“下右炭统、下二叠统”变质岩时代分  相似文献   
126.
Gyalophylloides Cao 1975属的电镜研究表明,其骨骼构造以方解石晶片组成的层状骨骼为主,它形成壁部构造和横列构造,在隔壁之间充填联结,在隔壁内包绕隔壁刺,在隔壁刺内联结和包绕杆状体。本属纤状骨骼的组成单元是晶粒和短轴晶柱,它们只见于杆状体轴部。文中还描述了本属的两个新种。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8.
林宝玉  李明  黄莫  邓丽婷 《地质论评》2021,67(4):67040849-67040868
《中国扬子区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及其与英国的对比》一书(陈旭和戎嘉余,1996)有以下结论:(1)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归属于特列奇阶上部;(2)将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与英国特列奇阶对比;(3)将扬子区特列奇阶的顶界置于回星哨组、茅山组及其相当地层之顶;(4)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称为特列奇期晚期古地理图;(5)将回星哨组、茅山组、西坑组等地层与上覆中泥盆统—中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代表的上升运动,称为"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笔者等依据多年对扬子地台志留纪地层剖面的实地考察和近数十年来扬子区坟头组中—上部、茅山组、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西坑组等地层中文洛克世、拉德洛世、普里多利世早期古生物化石的发现,认为:(1)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西坑组等的层位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2)回星哨组、小溪峪组等大致与英国的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对比;(3)回星哨组、小溪峪组、茅山组的顶界是文洛克统—普里多利统剥蚀后残留的层位随地而异的顶界;(4)根据回星哨组、西坑组、茅山组等地层资料编制的古地理图应是文洛克世—普里多利世古地理图;(5)"扬子地台整个上升"(Huang T K,1945)的时代是志留纪末期,没有"特列奇期的扬子上升"。特提出商榷。上述这些地层时代的解决,对扬子区志留系4统层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为中国扬子区与英国命名剖面志留系的对比以及中国南方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最后一幕时代的再次确定提供了地层学和古生物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9.
刘春来  熊国庆  董国明  崔伟 《地质论评》2021,67(5):1263-1279
近年来,扬子地块北缘奥陶纪—志留纪之交沉积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对渝东北城口厚坪五峰组—龙马溪组砂、泥岩进行系统采样和主、微量元素测试分析,从地球化学特征角度,来探讨该时期砂、泥岩物源源区及其构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五峰组—龙马溪组砂、泥岩主量元素SiO2含量为39.57%~87.16%,多数高于北美页岩,Al2O3含量为3.41%~14.98%,均低于北美页岩,MgO、CaO、MnO2和P2O5含量明显低于北美页岩,相比于四川盆地川南长宁—双河五峰组—龙马溪组泥岩,渝东北城口具有高SiO2和低MgO、CaO的特点,表明城口五峰组—龙马溪组泥岩碎屑组分主要以粉砂质和硅质等陆缘碎屑为主;微量元素Sc、Sr、Co、Zr、Hf较北美页岩相对亏损,V、U、Sb、Ba相对富集,Cr、Ni、Nb、Ta含量相近。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均表现为略微向右倾斜的配分模式,多数具有δCe负异常,观音桥段和龙马溪组δEu正异常指示了该时期存在海底热液活动。砂、泥岩主、微量元素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图解表明沉积物源区源岩具有多样的物质组分,以长英质岩为主,同时混入了花岗质和安山质岩石组分;源岩形成时的构造背景主要为被动陆缘环境,少数为活动陆缘和大陆岛弧环境,这一结果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的区域地质背景一致。  相似文献   
130.
王根贤  陈必河  郑正福  周超 《地质论评》2021,67(5):67060016-67060016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