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6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恐龙蛋化石是探索恐龙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研究材料,由于恐龙蛋化石的珍贵性,对其进行实体解剖的可行性较小,应用医学界CT扫描技术于恐龙蛋化石的内部形态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早期部分学者已应用CT扫描对恐龙蛋化石进行了有益尝试,绝大多数均显示恐龙蛋化石内的胚胎结构由于成岩作用未被保存下来,仅有少数报道保存了恐龙蛋胚胎结构,但也因当时CT扫描技术不完善,结果不明确、图像不清晰等可能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次研究利用第二代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以1mm层厚,1mm间距对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馆藏18枚恐龙蛋化石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测出恐龙蛋内部各部分的密度分布数据,发现仅有一枚标本卵壳与原生质之间存在规则的空腔,可能保存了恐龙蛋胚胎的原始结构。  相似文献   
12.
《西部资源》2012,(2):22-23
2月28日,北京首都机场海关。一个神秘的大箱子在办理了海关安检入关手续后,装上了货车,随后向着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国地质博物馆飞驰而去——至此,被称为科学发现史奇迹的中国"恐龙蛋窝"化石,终于告别多年流落异乡之旅,回到祖国怀抱。珍奇的恐龙蛋窝"石"归故里22枚盗蛋龙恐龙蛋呈圆形分布,整齐排列围成一圈,其中19枚恐龙蛋中还含有粗具雏形、蜷缩一团的小恐龙胚胎,有的骨骼轮廓已经相当清晰——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我国白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2012,(2):23-23
恐龙的蛋大小不一,就像今天的鸟类的蛋那样。已知最小的恐龙蛋仅2厘米—3厘米大,这显然是很小的恐龙下的蛋。有些恐龙蛋大小如鸡蛋,下这种蛋的恐龙个子要大一点。大多数恐龙蛋平均直径在10厘米—20厘米之间,与鸵鸟蛋相近或比鸵鸟蛋大些。身长6米的慈母龙(一种鸭嘴龙)下的卵圆形的蛋长轴约20厘米。据老资料,法国曾发现一枚长轴30.48厘米,短轴25.4厘米的恐龙蛋化石。这枚与篮球尺寸相近的化石蛋,一度曾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蛋。但是,1993年在我国河南省南阳地区出土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中,发现有极少数是巨型蛋,样子像个哈密瓜,长轴达50厘米,堪称世界之最。一般而言,恐龙蛋大小尺寸之间的差距不是太大的,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对采自河南西峡晚白垩世的十三枚恐龙蛋化石壳及蛋内充填物和部分围岩进行了测试。发现Sr元素具有明显的超高异常。恐龙蛋化石壳中的Sr的含量分布在1962×10-6~11010×10-6之间,平均5532×10-6,比古代和现代富Sr的腕足类外壳高一到数倍,比地壳丰度值高一个数量级还多。这种超高异常可能与恐龙蛋壳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文石有关。而由于文石稳定性较差,在石化过程中会逐渐向低镁方解石转化,所以现在已无法再见到蛋壳中的文石,但Sr却保留了下来。反映了中生代时陆生爬行动物的蛋壳与海相生物硬壳一样具有文石和方解石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河南西峡盆地恐龙蛋化石及埋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世全  李占杨 《现代地质》1999,13(3):298-300
产于西峡盆地的恐龙蛋化石计有7 科、8 属、10 种以上, 主要分布于晚白垩世的高沟组和马家村组。其埋藏特征为: 含蛋层数多, 自下而上约20 层; 恐龙蛋大都为原地埋藏,成窝性好, 化石完整; 恐龙蛋集中区分布在冲积扇下、中部及洪泛平原内; 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可在同一层面或上、下层中产出; 恐龙蛋在窝中的不同排列形式反映了恐龙产蛋的多样化;原地埋藏的恐龙蛋化石多产于一个正粒序层中、上部的细碎物中  相似文献   
16.
摘要: 以于都盆地恐龙蛋化石产地调查为基础,通过研究化石赋存岩性和实测地层剖面特征,明确了恐龙蛋化石集中产于晚白垩世周田组,从平面与柱状剖面上阐述了恐龙蛋化石分布特征,并结合化石出土种类、形态、数量及其赋存岩性段等特点,分析探讨了恐龙产卵滨湖-浅湖相沉积环境以及恐龙蛋化石原地-准原地埋藏环境,为进一步研究周田期盆地演化规律、古环境提供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7.
豫南南阳盆地西峡赵营村上白垩统高沟组含有较多的恐龙蛋化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路易贝贝”胚胎化石。对含化石地层中恐龙蛋的保存特征和古气候重建,可进一步认识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古环境背景和原因。本文实测赵营村剖面厚约267.8 m,主要由下伏泥盆系南湾组(厚7.9 m)、上白垩统高沟组(厚259.9 m,未到顶)组成。通过地层沉积物结构构造观测和样品采集,在室内进行了元素、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有机质饱和烃生标化合物等测试。结果表明,高沟组沉积物主要源于熊耳山岩浆岩的风化和短距离迁移,恐龙蛋化石主要保存于海拔200~800 m的山麓至平原过渡带的河漫滩环境,以原地埋藏为主。降雨量的变化造成河漫滩与河道频繁变化,从而导致恐龙在山麓与河漫滩之间来回迁栖。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含恐龙蛋化石地层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水生植物、菌藻类和陆生植物,但植被总体不发育。利用地层沉积岩Si/Al、CIA、Rb/Sr比值,以及δ13C、δ18O等环境指标对高沟组古气候重建,该时期发生了较为快速的旋回变化,经历了暖干—暖湿—干旱—暖湿—干旱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总体上呈逐渐干旱化的趋势。通过赵营村晚白垩世早期恐龙蛋化石的埋藏、以及地层的古环境重建,说明古气候、古环境状况可能是影响恐龙生存的主要因素,大量恐龙蛋不能完全孵化以及气候的干旱化导致植被恶化可能是恐龙逐渐消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7月6日.河南省首届”十大最优美的地质景观”和“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初评活动在省国土资源厅举行。登封嵩山太室山、栾川鸡冠洞、焦作云台山红石峡等15处地质景观和汝阳白垩纪黄河巨龙化石群、西峡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义马侏罗纪植物化石群(古生物群)等15处地质遗迹分别以其地质景观的优美性、地貌形态的典型性及地质遗迹类型、内容、规模等的代表性通过了初评.成功进入候选名单。  相似文献   
19.
皖南休宁地区恐龙脚印等化石的产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皖南休宁地区发现“三位一体”的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和尾迹化石。本文着重描述这批化石的形态大小和结构特点,并从古生态学方面对化石进行了探讨分析;按化石产出层位,对应的各类恐龙活动时间总计约为40Ma。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一座异域风情的魅力边城,一个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这里是蒙古高原最早发现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的地方,早在20世纪20年代,举世瞩目的中亚考察团就在这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察成果,此后的近百年间,我国古生物学者在这里先后发现并命名了十余个新属种的恐龙化石。新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