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1篇
  免费   785篇
  国内免费   1633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4930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216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241篇
  2001年   281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3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武当地块基性岩席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侵位于武当地块内部的大量的板状为基性侵入体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是800Ma左右发生的扬子古大陆裂解的重要依据。然而作者在武当地块北缘与西南部所做的1:5万地质填图以及相应的构造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们与武当地块顺层伸展滑脱构造主滑脱面之顺层韧性一韧性变形带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是被褶皱了的岩席群。最新获得的岩体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01-407Ma,结合已有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并考虑到邻区同时代碱性岩浆的侵位,作者认为,这套基性岩群代表了泥盆纪时南秦岭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上地幔岩浆的底侵作用,并因此导致南秦岭上部地壳的伸展减薄。  相似文献   
52.
西藏甲马铜多金属矿床远景预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近年研究表明,作为西藏境内少数几个大型矿床之一的甲马铜多金属矿床先后经历了燕山晚期海底喷流积积成矿作用和喜马拉雅期斑岩型成矿作用,相应形成矿区层状主矿休和斑岩型矿体。矿区地质特征、主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后认为:矿区东、西段各存在一个喷流中心,与之相关的层状矿体及深部脉状、网脉状矿体是今后找矿的重点靶区;喜马拉雅期斑岩成矿作用在区域及矿区内均有显示,具有不可忽视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53.
云南墨江金矿热水喷流沉积成岩成矿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墨江金矿区发现了两个热水喷流沉积旋回,赋矿地层烂山段出露的硅质岩和(黄铁矿)硫化物岩具有低TiO2,Al2O3和富含As,Sb,Au,Ag,Hg含量特征,稀土元素具有总量低,轻稀土总量高于重稀土特征,其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为向右倾曲线,大多数样品具有负Eu异常;而其北美页岩标准化曲线向左倾,在SiO2-Al2O3,Al-Fe-Mn和Al2O3-TFeO-CaO等地球化学图解上,大多数样品位于热水沉积区,当样品中含有火山角砾成分时偏离热水沉积区,研究表明硅质岩和(黄铁矿)硫化物岩主要由热水喷流沉积形成的,再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墨江金矿存在早期热水喷流沉积成岩成矿作用,形成了矿化或低品位矿石,并可能与下伏火山喷发有关,这为墨江金矿的成因研究和进一步找矿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4.
张八岭构造带金矿包括蚀变构造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类,两种类型金矿均完全受断裂控制,张八岭构造带内小庙山金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作用,蚀变构造岩型金矿容矿断裂构造分带良好,成矿元素组合为Fe,Cu,Pb,Zn,Au,Ag,Mn,Th,V等,为带入组份,相斥组份有Na2O,CaO,SiO2,Ba和Sr,以及K,构造强度与SiO2,K2O,Na2O,CaO呈明显负相关,为蚀变反应的生成物组份,从构造带中迁出,其中K部分为斜长石蚀变矿物绢云母接纳,构造活动越强,成矿元素越富,相斥元素迁出量越多,反映了构造活动-蚀变作用-成矿作用三位一体的特征。石英脉型金矿容矿断裂缺乏构造分带,成矿元素组合为K,As,Rb,Au等,无明显组份带出,两种类型金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的差异是它们成矿机理不同的结果,蚀变构造岩型金矿成矿作用与蚀变反应有关。成矿流体化学环境的变化是导致Au的沉淀主要因素,石英脉型金矿Au的沉淀主要原因是成矿流体物理环境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55.
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 ,于 2 0 0 1年 7— 8月对西藏林周盆地进行了 1∶5万火山地质填图 ,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进展。(1)地层方面 :在盆地西部凯布乡一带的典中组底部发现了厚层酸性火山碎屑岩 ,其成分和厚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向上与厚层安山岩直接接触 ;在白定乡西山发现典中组安山岩自西向东尖灭 ,其流动构造显示向北东 30°方向流动 ;在典中村东的典中组安山岩及凝灰岩中发现湖相火山质沉积夹层 ,火山物质以酸性为主 ,其厚度 10余米 ;在强嘎乡至冲嘎村一带的典中组顶部发现具有红色泥岩沉积 ,以安山质火山岩呈互层状产出 ,其厚度向西增…  相似文献   
56.
成矿系统与矿化网络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成矿系统研究体现了系统观和历史观的结合,是现代矿床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本文简要总结了成矿系统及演化论的几个要点,即(1)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成矿系统大类;(2)我因耦合,临界转换的成矿作用机理;(3)矿床系列和异常系列构成的矿化网络;(4)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矿化网络是在一个成矿系统中形成的诸类矿床和相关异常的时空分布和结构,它是成矿系统的具体内容的表达。对成矿系统的深入研究应从矿化网络入手,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类矿床的发育程度;(3)各类矿床的空间关系;(3)各类矿床的时间关系;(4)各类矿床的成因联系;(5)各类矿床被改造的情况。这些都是矿床学和找矿预测研究的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57.
华北克拉通北部内、外缘中生代形成的有色金属矿种繁多 ,以外缘富 Sn、内缘富 Mo,Cu、Pb、 Zn遍布内、外缘为主要特色。通过内、外缘典型矿床的研究和综合对比 ,认为外缘的富 Sn是与富 Sn的基底有关 ,内缘的富 Mo是与结晶基底地层和岩浆热液关系密切。而内、外缘 Cu、 Pb、 Zn的成矿与中生代构造转折 ,造成大规模陆相火山活动和成矿流体的卸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8.
MVT型铅锌矿是西昆仑地区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之一.为了探明西昆仑地区该类型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物质来源,本文以塔木矿床为例,在野外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光片鉴定、铅硫同位素、稀士元素和成矿元素研究,得到矿石中方铅矿的δ34SCDT为-5.04‰~+3.67‰,反映出油田卤水与深层卤水的混合特征;由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计算出表面年龄为461~481 Ma(早于泥盆纪438~410 Ma);由稀土元素分析数据得出岩(矿)石/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图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因而判定主要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前泥盆系地层.喜马拉雅期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所引发的大规模热卤水运移、循环过程,导致矿质的进一步富集、沉淀.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拉拉矿床物共生组合、矿物生成顺序、矿石特征的研究,发现其矿石物以磁铁矿为主,铁和铜的硫化物次之,并含有大量稀土矿物和自然金。拉拉矿床至少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早期为区域变质成矿作用,晚期为热液成矿作用。早期形成Fe-REE-P矿化,晚期为Cu-Mo-Au-Co-(U)矿化。根据这些特征,首次指出该矿床属于铁氧化物-铜-金-铀-稀土型矿床,而不是以往所称的块状硫化物型铜矿。  相似文献   
60.
湘中锡矿山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放射成因同位素(Pb、Sr)和轻稳定同位素(C、O)对锡矿山超大型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示踪,从物源角度揭示了其在规模成矿、元素发生超常富集的原因。研究表明,锡矿山锑矿床的成矿物质不可能是来自赋矿围岩;深部地幔和基底都卷入了该矿的成矿作用;富Sb的交代型地幔和富Sb的元古界基底为其大规模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矿源,两者是形成锡成山超大型锑矿床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