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68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750篇
测绘学   1741篇
大气科学   1591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461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193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312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93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阿芳托娃戈拉(Afontova Gora)遗址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右岸的3级阶地,地理坐标北纬55.9°94′83″,东经92.5°08′31″。该遗址出土有晚期智人化石和丰富的打制石器、骨制品、动物化石等,是西伯利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址之一。遗址剖面第12层约17.0 ka B. P.。从该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中,鉴定出4个个体的西伯利亚旱獭(Marmota sibirica)化石材料。西伯利亚旱獭颅骨呈松鼠型,眶上突和矢状嵴发达;腭面宽大,左右颊齿间距在M1处最宽;下颌骨粗壮,水平支较高,冠状突较短而粗壮;颅骨全长113.5 mm,眶间距28.8 mm, P4~M3长27.8 mm。从颅骨、颊齿测量数据上比较发现,西伯利亚旱獭(M.sibirica)明显大于早更新世绝灭种小旱獭(Marmota parva)和现生种草原旱獭(Marmota bobak)。牙齿形态特征上,西伯利亚旱獭具有一定原始性,其下颊齿下中尖粗壮,与早更新世小旱獭有一定相似性;但与小旱獭相比也有明显进步性,如P4臼齿化、下颊齿下后脊高度退化等。遗址动物群生态和地层堆积综合分析显示,阿芳托娃戈...  相似文献   
982.
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混合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用于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开展了对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1319)的模拟,通过与台风最佳路径、强度及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资料对比,分析CAMS云微物理方案在模拟台风中的适用性及云微物理过程对模拟台风天兔的影响机制。设计了3组敏感性试验:修改雪粒子质量和落速系数(EXP1),采用海洋性云滴参数(EXP2),同时修改雪粒子质量和落速系数并采用海洋性云滴参数(EXP3)。结果表明:EXP1和EXP3由于霰碰并雪速率的增加及减小的雪下落通量,导致雪含量显著降低,同时也减少了整体冰相物的含量;EXP2和EXP3模拟的台风眼区对流有效位能快速减小,再现了前期台风的快速增强过程,路径偏差也最小;各试验模拟的小时降水率总体偏强,EXP3的降水空间分布与实况更接近,明显降低雪粒子含量,并一定程度上改善模拟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降水分布等。该结果不但可为改进适用于台风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提供思路,也可加深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983.
毫米波测云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气象探测装备,在云粒子的探测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毫米波测云雷达的探测数据和探空仪获取的温度数据,设计云粒子相态识别算法。采用该算法,对2017年1月19日、2月7日、3月20日的毫米波测云雷达探测数据进行了云粒子相态识别和过冷水等数据产品反演。分析结果表明,逆温层与过冷水层高度正相关,过冷水和冰晶交汇区附近会出现湿冰相和混合相,过冷水含量与融化层亮带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整体相态识别结果与实际相吻合,验证了粒子相态识别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84.
云服务可提供大量的存储空间,但是单一的云环境无法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和共享.而医疗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共享是保证医疗数据安全的重要内容.公开审计技术保护存储在云中的数据不被篡改,从而实现医疗数据的安全存储.区块链的可公开访问及其上数据不可篡改,实现了医疗数据的安全共享.本文使用公开审计技术,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数据云存储共享方案,为医疗数据提供安全有效的存储和共享服务.  相似文献   
985.
闪电定位和雷达观测资料在云分析中的应用及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婵  徐国强 《大气科学》2019,43(1):131-141
本文针对2016年6月山西、山东地区一次强对流活动,通过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Prediction Enhanced System)云分析系统融合了多普勒雷达反射率三维组网拼图资料和ADTD(Active DirectoryTopology Diagrammer)闪电定位资料,对模式初始场的云水、云冰等云微物理变量进行了调整和分析,并对这次强对流过程设计了3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1)云分析系统在加入雷达反射率资料以后,能在模式初始场中较准确的计算模式的初始水物质;(2)闪电定位资料转换成的替代雷达反射率对原有的雷达反射率有一定的补充作用,使模式的初始场与真实状况更接近;(3)从模式降水的角度看,在加入雷达资料以后,GRAPES云分析可以显著提高6小时以内降水的模拟效果,而闪电定位资料的加入,对中雨以上量级的降水模拟有进一步的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986.
东北冷涡背景下飑线发展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CM1模式动力框架基础上,推导出结合尺度分析得到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并选择典型东北冷涡背景下的飑线过程,以200 m的高精度水平网格距进行数值模拟和对比试验,验证理论结果的同时得到东北冷涡飑线形成的条件。通过模式数据做尺度分析,得到飑线系统中平流、对流以及沉降作用对水汽变量的影响最大,飑线的出现需要水汽分布和上升气流的配合,水汽相变影响次之,湍流作用相对较小。东北冷涡不同区域的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果,冷涡西南侧受冷涡引导南下的冷空气影响,配合低层暖平流出现不稳定层结,结合有横向梯度的湿度场,可以形成飑线。在上升气流强的区域受水汽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在中高层容易形成强的雷达回波,两侧和积分一段时间后的低层受沉降作用的影响也会出现强的雷达回波。  相似文献   
987.
李喆  马占山  刘奇俊  杨军丽 《气象》2019,45(6):756-765
应用全球-区域同化预报系统单柱模式(GRAPES_SCM),对热带暖池国际云试验(TWP-ICE)个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和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诊断并改进了Liuma云微物理方案对热带对流云微物理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显示在GRAPES_SCM框架下,Liuma原方案和WSM6(WRF single moment)方案均能呈现出TWP-ICE期间热带云系的发展特征,并能够明显区分试验期间的季风活跃期和季风抑制期。活跃期Liuma原始方案和WSM6方案模拟的冰云组成结构差异显著,在Liuma原始方案所模拟的冰相水凝物分布中,存在冰雪含量过少、霰过多的现象。改进后的Liuma方案对程序中各微物理过程计算顺序进行了优化,改进后霰质量混合比明显减少,冰雪质量混合比明显增加,冰相水凝物分布较合理。  相似文献   
988.
利用2007—2010年CloudSat卫星资料,对青岛地区(35.583°~37.150°N,119.050°~121.000°E)云特征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层云出现频率为39%左右,多层云主要以2层云为主,出现频率均为18%左右;月平均云量在64.1%~77.6%之间,从1月至12月呈递减趋势;卷云、高层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平均频率之和为86.5%,其他类型的云出现的频率均不高;云水路径在4、5月和8、9月较大,分别达到了200 g·m-2以上和350 g·m-2以上;云液态有效粒子半径在6~16 μm之间,春、夏、秋季高值区位于云体中部至上部;云冰晶有效粒子半径在20~120 μm之间,高值区位于云体中部至底部;青岛南部,即近海区域云有效粒子半径和云水含量大于北部。  相似文献   
989.
华东地区夏季云微物理结构的飞机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飞机搭载云粒子探头对2014年8月12-28日华东地区云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测,分析了云的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特征,结合同时探测的气溶胶数据,探讨了云与气溶胶的相互作用关系。探测结果表明,安徽地区层状云云滴平均数浓度在24~297 cm^-3,液态含水量在0.04~0.13 g·m^-3,云滴数浓度随云底高度升高而减小,云滴粒径则随云底升高而增大。层积云(Sc)和雨层云(Ns)的云滴数浓度在云底最高,随高度上升浓度下降,液态含水量在云中部最高,云顶和云底处较低,高层云(As)云滴数浓度和液态含水量峰值均出现在云中上部。云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云粒子双峰分布区域对应液态含水量高值区。Ns对气溶胶清除作用明显,清除方式以活化清除为主、碰并清除为辅。  相似文献   
990.
对雷暴云活动的主要物理量进行筛选,建立了一个物理模型。利用该物理模型,对拦截点避雷针与雷暴云时空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给出拦截点避雷针电场畸变最大值所需要的相对高度、电晕后离子层对下风向区域的屏蔽作用和数值研究的成果、地面电场强度随距离变化的计算方法。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当地保护区域的地理环境和雷暴云活动的主要参数,对模型赋值计算,确定区域防雷设计的拦截点避雷针位置、高度、保护半径和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