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1篇
  免费   1464篇
  国内免费   2285篇
测绘学   397篇
大气科学   936篇
地球物理   1103篇
地质学   4845篇
海洋学   513篇
天文学   134篇
综合类   426篇
自然地理   436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18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222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393篇
  2013年   329篇
  2012年   384篇
  2011年   465篇
  2010年   374篇
  2009年   392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321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194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93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210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4年   2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公路泥石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路泥石流是指发育于公路沿线并对公路桥涵、路基路面及相应防护结构具有冲击毁损和淤埋破坏的病害类型。丰富的物源、具有焚风效应的气象条件以及泥石流沟轴线与区域新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等是形成大型泥石流的宏观背景。将泥石流概化为固、液两相流体,运用两相流理论、泥沙运动力学、Bingham流变方程和Bagnold颗粒相互作用试验结果等,初步建立了泥石流固-液分相流速计算方法、基于泥石流在防治结构表面及泥石流沟岸产生的冲击形迹建立的反求泥石流冲击力计算方法以及泥石流磨蚀力计算方法。开发了速流结构、泥石流隧道及翼型墩汇流结构等10余种防治技术,集成了拦-汇-排等多种综合治理模式。据此撰写了《公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指南》。实施了60余个防治工程。效果显著。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公路泥石流理论及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2.
中国边缘海域及其邻区的岩石层结构与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边缘海域近年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根据速度异常和各向异性分析东海、黄海和南海北部的岩石层结构和构造,讨论中朝块体和扬子块体在黄海内部的拼合边界(黄海东部断裂带)、东海陆架盆地上地幔异常与岩石层形成演化、南海北部地壳底部高速层的成因及地幔活动等问题。分析表明,黄海东部与朝鲜半岛之间存在一个深部构造界限(大致对应于黄海东部断裂带),分界两侧Pn波速度各向异性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不同构造应力和断裂剪切运动作用下的岩石层地幔变形特征。东海陆架下方的低速异常揭示了张裂盆地形成时期的地幔活动痕迹,表明中、新生代期间发生过地幔上涌并造成岩石层减薄,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引发的地幔活动对东海陆架岩石层的形成、演化产生明显的影响。南海北部岩石层厚度较大并且温度相对偏低,地幔异常仅限于局部地区,估计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地壳底部高速层形成于张裂发生之前,或者是地壳形成时期壳幔分异时的产物。南海中央海盆的扩张不仅导致地壳拉张,软流层物质上涌,而且也造成岩石层地幔减薄甚至缺失。  相似文献   
63.
地壳的拆离作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约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伸展条件下的地壳拆离作用是岩石圈减薄的重要浅部构造响应。晚中生代时期的伸展构造(包括拆离断层、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陷盆地)在华北、华南、东北和东蒙古及贝加尔地区普遍发育,它们切过上部地壳(断陷盆地)、中、上地壳(拆离断层)或中部地壳(变质核杂岩)。地壳拆离作用具有运动学极性(NWW或SEE)、几何学宏观(区域)对称与微观(局部)不对称性、遍布全区但不均匀性,以及形成时间的跨越性(140~60Ma)等特点,并使得地壳和岩石圈发生显著的减薄。本文研究揭示出现今岩石圈厚度变化与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发育程度和分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除新生代裂陷发育区岩石圈厚度明显较小且厚度有迅速变化外,从华北向贝加尔地区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加厚,也即东亚地区岩石圈具有楔形形态。晚中生代时期的地壳(或地幔)拆离作用伴随着广泛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区域岩石圈同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减薄和破坏,华北克拉通在这一时期的破坏仅仅是区域岩石圈减薄在华北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4.
分析了GPS卫星预报星历,在比较分析EKF和UKF优缺点的基础上,将UKF引入GPS卫星轨道预报研究中.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表明,UKF方法预报更稳定,能有效地提高轨道预报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5.
基于颜色和标志边缘特征的交通标志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利用禁令标志明显的红色边界和白色区域分别并行地提取可能的交通标志颜色,然后对其两者融合,其目的是减少漏检率;融合后的影像通过Canny算子提取其边界,再根据边界的圆形度参数判断是否为圆形区域.实验结果显示,本算法能够很好地检测和定位禁令标志.  相似文献   
66.
基于整体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建模和解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基于自变量和因变量误差的回归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证明了两种方法的实质并未解决同时考虑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误差问题,其解算结果和不考虑自变量误差的解算结果完全相同.给出了能同时顾及自变量和因变量误差的新的回归模型,并推导了具体的解算方法.算例结果和基于矩阵分解的整体最小二乘法解算方法的结果相同,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7.
大别山南部宿松群的组成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对大别山南部的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对宿松群的组成和形成时代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宿松群可解体为以变质侵入岩为主的蒲河杂岩和变质沉积岩为主的宿松岩群两部分。前者主要分别在原宿松群虎踏石组和蒲河组的范围内,组成岩石变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主,其原岩主要为形成于新元古代的花岗岩类和基性侵入岩;后者主要分布在原宿松群大新屋组和柳萍组范围内,组成岩石主要为变质碎屑岩和化学沉积岩,可分为大新屋岩组和柳坪岩组,是不整合在古元古代二长花岗片麻岩之上,时代为中元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68.
基于正交小波变换的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量化的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分类指标,并利用正交小波变换所具有的良好的图像识别与分类特点建立了包含18种典型海底的特征海底分类库,同时给出了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分类算法.通过分类算法将计划测量海区海底与特征海底分类库中的海底进行分类匹配,确定了计划测量海区海底的海底地形复杂程度.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69.
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676~833 Ma)耀岭河群、陨西群、武当群火山岩和基性岩墙群产生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总体上属于低Ti/Y(<500)岩浆类型.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变化不是由一个共同的母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所产生,它们极有可能是源于地幔柱源(εNd(t)≈ 5,Mg#≈0.7,La/Nb≈0.7).大陆地壳或大陆岩石圈混染作用对于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裂谷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我们的研究揭示,南秦岭东段新元古代中-晚期火山岩和基性岩墙存在空间上的地球化学变化.它们总体上是产生于幔源石榴子石稳定区.而西北部镇安地区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则是形成于幔源尖晶石-石榴子石过渡带.碱性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低(<10%)的条件下,拉斑玄武质熔岩是产生于部分熔融程度较高(10%~30%)的条件下.武当山地区的武当山群和耀岭河群基性熔岩的母岩浆经受了浅层位辉长岩质(cpx plag ± ol)分离作用,而其他地区基性熔岩和基性岩墙的化学演化则是受控于单斜辉石(cpx)±橄榄石(ol)分离作用.  相似文献   
70.
《河南地质》2008,(6):20-20
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长江分水岭南北两麓,全县辖8镇11乡,353个行政村,37万人,总面积4004平方公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由中山、低山、丘陵、河谷盆地组成。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和秦岭地槽衔接地带,区域性深大断裂从我县腹地穿过,属地质灾害多发区。目前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99处,分布在全县19个乡镇,主要灾害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4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