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301篇
  国内免费   37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23篇
地质学   1175篇
海洋学   212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扬子地台北缘裂谷系金与多金属成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涂怀奎 《黄金地质》1997,3(4):36-42
扬子地台北缘大多数金矿床集中集中在裂谷系古陆隆起内外接触处,经历了复杂的地壳结构演化,形成新的金矿类型和矿化组合,具多源性,以深源为主,浅源次之,再次是陆源,控矿构造含同生构造与封闭聚矿盆地等多种成矿作用的叠加。  相似文献   
42.
大别山沙村中生代A型花岗岩和基性岩的源区演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A型花岗岩的成因虽存在不同的认识模式,但对大别山沙村A型花岗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物质源自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含有古老地壳信息。结合被侵入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资料,推测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石圈地幔的地球化学性质与下扬子地幔相似。花岗岩中锆石SHRIMP法U-Pb年龄为119.0±3.2Ma,说明其岩浆侵位于早白垩世,与邻近的基性岩侵位时间相近但稍晚。在三叠纪因大陆俯冲碰撞增厚的岩石圈在早白垩世被拉张减薄,含有古老地壳成分的扬子陆下岩石圈地幔及其上覆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不同成分的碰撞后岩浆岩。其中部分基性岩浆分异结晶成为辉长岩,而A型花岗岩可能是同一地幔源区物质小比例部分熔融后分异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43.
传统型铂族矿产,系指与镁铁质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铂族矿产资源。华力西运动时期,扬子地台西南缘沿超壳深断裂带发生的大陆裂谷作用,为来自上地幔的镁铁质(拉斑玄武岩质)岩浆的上涌和侵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含铂基性超基性岩的时空分布,受到大陆裂谷作用的主要发生发展时期和裂谷活动带的控制。通过对典型矿床特征及其成矿作用的探讨,论述了扬子地台西南缘主要的铂族矿床类型;并从四维成矿的角度,阐述了对区域成矿规律的一些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44.
在中下扬子地区地壳区域性滑动层位岩石物性力学参数研究的基础上,对上扬子地区地壳的相应岩层进行了系统的定量测试。其滑动层位各种参量在塑性、韧性和粘性上所表现出特征的规律,在我国南方型数字地层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比性。同时,也揭示了地壳的构造分层性,并可作为上扬子板块浅层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的重要依据和建库信息。  相似文献   
45.
46.
红外反射光谱技术在烃源岩评价、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等油气资源勘探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暗色页岩具有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成熟度高等特点,是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要潜力层位之一,也是检验红外光谱技术在油气资源勘探领域应用潜力的良好场地。本次研究以扬子地区JY1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上二叠统龙潭组和大隆组暗色页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QEMSCAN矿物定量分析技术对红外反射光谱的分析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红外反射光谱技术对石英、碳酸盐、高岭石3种矿物的识别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关系数R2均达到0.88以上,其中碳酸盐和高岭石的检出限分别可以达到3%和4%。大隆组页岩伊利石的结晶度主要位于0.3~0.5之间,而龙潭组页岩伊利石的结晶度主要位于0.6~2.6之间,反映龙潭组页岩具有更高的热成熟度演化,这与随着地温梯度增加,蒙脱石经过伊蒙混层矿物逐渐向伊利石发生转变的程度趋于增加规律一致。大隆组页岩光谱反射率平均值为0.13,而龙潭组页岩光谱反射率平均值为0.12,反映大隆组和龙潭组页岩整体具有相似的有机质丰度,龙潭组的有机质丰度略微高于大隆组。光谱平...  相似文献   
47.
华南壳幔结构与动力学的宽频地震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解华南各岩石圈块体壳幔结构和各向异性方面的差异是揭示华南深部构造演化的基础。本文利用布设于华南的两条宽频地震测线观测数据,采用多种地震学方法对华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和各向异性进行了研究。接收函数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地壳厚度和岩石圈厚度都较薄,地壳厚度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增厚,扬子克拉通的泊松比(波速比)低于华夏块体,表明扬子克拉通地壳较华夏块体更偏长英质。约北纬29°以北的扬子克拉通地幔转换带厚度明显增厚,可能是由地幔转换带底部停滞的冷的古太平洋板片或中生代克拉通碰撞残留造成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华南上地幔具有很强的横向差异性,上地幔中的强烈低速异常体可能对应了晚中生代发生广泛岩浆作用时的岩浆房和岩浆通道。台湾下方的上地幔存在南北横向差异明显的高速异常,分别对应台湾南部向东俯冲的欧亚板块及台湾北部向北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的欧亚板块在台湾南部是连续的,而在台湾中北部,由于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相互作用,俯冲的欧亚板块被折断。剪切波分裂结果显示,以江绍断裂为界,华夏块体与扬子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表明两者的构造演化过程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8.
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是构成华南大陆的最基本单元, 但它们的拼合带位置(尤其是西延位置)是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探测得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以及华南大陆的地质资料为约束, 对重、 磁异常作地壳构造融合解译, 追踪扬子—华夏陆块拼合带。由于华南大陆广泛发育具有剩磁多期、 多类的火山—侵入岩, 本文将磁异常换算为受剩磁影响小的解析信号作构造解译, 减小剩磁造成的地质解释偏差。研究认为, 扬子与华夏两陆块的拼合带东界为鹰潭—萍乡—衡阳—贺州—北海一线, 而西界为宜昌—张家界—铜仁—都匀—百色一线, 鹰潭以东和以北的拼合带位置因为受大规模岩浆岩的干扰而不清。  相似文献   
49.
下扬子南黄海沉积盆地构造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黄海盆地作为下扬子块体之上的大型叠合盆地,海相构造层保存完整,陆相断拗构造层也较为发育,盆地地质结构复杂,构造变形强烈,利用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解释成果,对低勘探程度的南黄海盆地进行了研究,认为盆地演化大致经历了克拉通被动陆缘初始发育阶段—南缘前陆北缘被动陆缘过渡阶段—南北对冲前陆定型阶段—滨太平洋弧后陆内调整四个阶段。南黄海盆地属于台地—断拗复合地质结构,中、新生代为具有盆内隆起带的断陷箕状结构,且中、新生代多期构造运动在盆地原型改造和后期沉积发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印支—燕山早期运动、燕山中期黄桥运动和喜马拉雅期盐城运动与盆地地层变形、沉积发育、断裂发育及构造样式等盆地要素演化密切相关,进而导致盆地垂向地质结构和构造变形的层次性极为显著,而中生代燕山期和新生代喜马拉雅期两期构造岩浆活动则与滨太平洋域的动力学背景相关。  相似文献   
50.
上扬子会泽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主要为河流相的紫红色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于西部和西北部。碎屑重矿物组合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岩浆岩,且重矿物中发现大量碎屑铬尖晶石和锆石。本文运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和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对上扬子早三叠世飞仙关组砂岩中铬尖晶石和碎屑锆石进行分析。铬尖晶石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具有高铬、低Fe~(3+)和高TiO_2含量的特征,源岩分析指示这些铬尖晶石来源于与洋岛/板内、岛弧以及大火成岩省相关的火成岩。同时,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表明,飞仙关组的物源主要来自于248~272Ma和715~997Ma的岩浆岩。铬尖晶石和碎屑锆石综合分析表明,248~272Ma的物源岩石具有大火成岩省玄武岩特征,主要为峨眉山玄武岩及同期基性侵入岩;715~997M的物源为洋岛/板内玄武岩类,主要为研究区周缘与新元古代苏雄组及其同期的岩浆岩;铬尖晶石指示的岛弧性质物源则可能源自1000~1100Ma的岩浆岩。同时,碎屑锆石还指示古元古代和早寒武世发育岩浆作用,且存在古老的新太古代结晶基底。这些资料为上扬子地区构造演化提供了沉积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