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7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镜里镜外     
一个天气晴朗的周六傍晚,我去了中央电视塔。在那里的一个楼层,用单筒望远镜观察了北京城。我想观察自己居住的地方,可惜被一些塔楼遮挡住了。熟悉的标志性建筑,在镜头中依次出现;最清晰的湖泊是玉渊潭,翠绿的湖水在阳光下,柔光浮动。鸟瞰京城,这不是第一次,可是视野这么开阔、这么从容地观察,还是第一次。用望远镜扫描那些高层建筑时,感觉比较特别。和在平地上仰  相似文献   
92.
针对傍山浅埋偏压、局部出露地表隧道工程合理施工方案的选取问题,结合现场工程地质及施工环境条件,提出"先在出露地表侧预设钢格栅混凝土护拱,随后反压回填土石,采用暗挖法进洞"的护拱暗挖技术方案,并与放坡明挖、支挡明挖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挖施工方案虽技术成熟,但用于此类隧道面临着靠山侧高陡边坡开挖及防护工程量大...  相似文献   
93.
洞庭盆地两护村孔孢粉组合及其气候与地层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护村ZKC1孔位于洞庭盆地安乡凹陷的东南部,孔内第四系(底部跨上新世)厚达294 m,为河流和湖泊沉积,自下而上依次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华田组、早更新世汨罗组、中更新世洞庭湖组、晚更新世坡头组以及全新统等。对ZKC1孔第四系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分析,自下而上划分出16个孢粉组合带。ESR年龄和孢粉组合及其反映的气候特征指示华田组下段形成于上新世末。根据孢粉组合特征,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和区域气候背景,重塑洞庭盆地上新世末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上新世末期由孢粉带Ⅰ和Ⅱ指示具暖干气候。早更新世经历了凉干(孢粉带Ⅲ、Ⅳ)→暖湿间凉干(孢粉带Ⅴ~Ⅶ)→冷干间温湿(孢粉带Ⅷ~Ⅹ)→暖较湿(孢粉带Ⅺ,Ⅻ)的气候演变过程。中更新世早期无孢粉样品(洞庭湖组下部砾石层),其沉积环境暗示冷干气候条件;中期由孢粉带ⅩⅢ反映出暖稍湿的气候特征;晚期因构造抬升缺失沉积,同期湿热化事件指示暖湿气候。晚更新世早期缺乏沉积,据区域对比应为寒冷气候;中期由孢粉带ⅩⅣ指示温较湿的气候特征;晚期缺失沉积,系寒冷气候下区域海平面下降所致。全新世经历了暖稍湿(孢粉带ⅩⅤ)→暖稍干(孢粉带ⅩⅥ)的演变。上述气候演变过程与ZKC1孔化学蚀变指数曲线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以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以孔深140 m为界,上部孢粉数量显著高于下部,种属也更为丰富。这一变化很可能对应于一次重要的地质事件,其成因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4.
住筒虫是浮游被囊动物的一类,隶属于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有尾纲、住筒虫科、住筒虫属,在海洋生物食物链中占重要位置。根据南海西北部陆架区2006年夏季、冬季和2007年春季3个航次各82个站的浮游动物拖网(网目孔径169 μm)调查资料,共鉴定到8种住筒虫:Fritillaria aberrens,F.abjornseni, F.formica, F.haplostoma, F.megachile, F.pacifica, F.pellucida, F.tenella,其中F.aberrensF.abjornseniF.pacifica为南海新纪录。对它们进行了形态描述,并结合环境因子探讨其丰度分布特征。夏季出现住筒虫8种,平均丰度为(2.62±4.68 )个/m3;冬季3种,春季4种,平均丰度分别为(0.23±0.52)和(1.72±5.43)个/m3F.formica是丰度最高的一种,在夏季、冬季和春季分别占总丰度的43.88%,80.18%和84.29%;其次是F.pellucidaF.haplostoma;以上三种分布广,丰度较高。与环境因子分析表明,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和雷州半岛东部海域冷涡现象对种类向沿岸推移及其丰度增加有一定的助长作用。  相似文献   
95.
Based on a simulative experiment and a comparison analysis, the effect of bivalve Corbiculafluminea activity on sediment-water exchange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is studied. The areas included three intertidal flat sites of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China. The interface exchange flux of ammonium, nitrate and nitrite in the short experiment (6 h) was -46.4-40, -74.8-929.1 and 2.5-14.6 μmol/(m^2·h),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burrowing activities of C. fluminea increased NH4 and NOi release from sediments to overlying water in the short-term experiment. During long-term incubation, NH4 and NOi released in turn from the sedim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incubation, bioturbation by C. fluminea could accelerate NH2 release from sediments 2-17 times in different sites, resulting in stronger nitrification and increased NOi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Sediment profile analysis post-incubation shows that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and sediment-water NH4 exchange had been stimulated by C. fluminea bioturbation and bioirrigat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 Therefore, C. fluminea activities such as excretion, burrowing, irrigation and turbation can effectively alter nitrogen dynamics and accelerate and stimulate nitrogen exchange and cycling at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相似文献   
96.
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跃进 《福建地质》2001,20(1):53-56
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应根据水底地质地貌情况,解决好护筒的选型、止漏、埋设、吊拔以及水中桩身的保护。  相似文献   
97.
冲击钻进工艺对地层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对采用回转钻进或其它钻进方法成孔的复杂地层更能显示它的侉性,就冲击钻进在复杂地层钻孔桩施工中的几个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内容包括:冲击钻头的设计,孔口护筒埋设与开孔钻进以及确保该法取得优良效果的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98.
99.
100.
针对我院1993年完成的汉正街某夯扩桩工程中利用P,仅1.1MPa的粉土与淤泥质粉质粘土互层作为桩端持力层的成功实例。突破了桩基规范上对桩端持力层的要求,扩大了桩基的应用领域。本文目的在于引起同行在处理软弱地基中采用桩基础时,对桩端持力层及桩型的选择一定要慎重和供以后建筑桩基规范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