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区巴家滩火山穹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荣勇  任启江 《地质论评》1996,42(2):136-143
巴家滩杂岩体位于庐枞中生代火山构造洼地的中心。地质填图,重、磁异常和卫片影象均显示出其为火山穹窿的特征。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辉石粗安岩与辉石二长岩同源,分别为火山穹窿的上部和根部。辉石二长岩形成于高温、超浅成的环境下,贫水、粘度较高的岩浆有利于火山穹窿的形成。本文根据地质资料的分析,揭示了巴家滩火山穹窿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32.
藏南深反射测线附近地表地质观察研究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INDEPTH项目地质组1994年和1995年间沿INDEPTH—I路线进行的野外填图工作的初步研究成果。它们是:①在帕里西北确定了高喜马拉雅与特提斯喜马拉雅之间拆离带的存在;③在帕里北发现了一套特提斯沉积,从而提出帕里西北的拆离带有可能穿过南北方向的亚东-谷露裂谷,而没有大规模错开;③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确定了两条具一定规模的逆冲断裂;④发现康马穹窿存在两期构造变形,早期为上盘向北运动,晚期为横弯造穹作用。最后,结合深反射资料进一步讨论了康马穹窿与藏南拆离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3.
34.
本文主要讨论穹窿-火山型攀西裂谷的成因,岩浆深成作用与火山作用过程;穹窿构造的发生、发展的演化历史;岩浆分异趋势及双峰式岩浆演化系列及其成因。 攀西裂谷曾经历了岩石圈穹窿—陆壳穹窿一次火山穹窿三个发展演化阶段。碱性岩浆作用与地壳隆升、地幔去气、热流汇聚作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成穹作用最盛,岩浆碱度最高。随着陆壳破裂、开放、挥发分散逸,岩浆性质从强碱质—弱碱质—碱酸性转化。 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阶段有机地控制了岩浆源和二次岩浆房的深度和岩浆演化特点,随着穹窿构造的发展演化,岩浆活动由深成幔源→中浅成幔源加陆壳轻微混染→超浅成壳幔混合源逐渐演化,因而可以认为:穹窿-火山型裂谷发育的各个阶段,存在有低位→中位→高位的二次岩浆房。 攀西裂谷属不发育的夭折裂谷,以演化时间长为特点,有利于岩浆深源(二次岩浆房内)结晶分异、液体不混容性分离作用和陆壳的同化混染作用等得以彻底进行,最终形成“双峰式”岩浆组合。  相似文献   
35.
关于赣西武功山地区构造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赣西武功山地区发育的穹窿状变形变质体的组成结构和成因机制与经典的变质核杂岩有相似之处,它们由内核和外壳组成,并具三层式结构特征。但其内核主要为花岗岩,核内和核外的地层几乎同时代,并无“古老变质核”,它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岩浆底辟强力侵住引起地壳局部隆升和伸展滑覆。本文将赣西武功山地区的穹窿状变形变质体改称为“武功山岩浆核杂岩”。  相似文献   
36.
湖南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金锑矿找矿前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金(锑)矿床划分为微细粒浸染型金属床、破碎带蚀变岩型金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等三种类型,描述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总结了微细粒浸染型(高家坳式)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龙山式)金锑矿床和石英脉型(古台山式)金矿床的找矿标志。认为该构造带金锑矿找矿应依托穹窿构造来开展,并提出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37.
中国大陆显生宙俯冲型、碰撞型和复合型片麻岩穹窿(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许志琴  马绪宣 《岩石学报》2015,31(12):3509-3523
片麻岩穹窿(gneiss dome)是中下地壳热动力学过程产生的、与岩浆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穹窿状构造。片麻岩穹窿大部分是地壳深层次变动的产物,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出露在所有的折返造山带中,反映了所在地区地壳的大幅度抬升。片麻岩穹窿核部主要是无或弱岩浆组构的花岗岩体和高级变质岩(例如混合岩),边部是具有岩浆组构的花岗片麻岩,幔部由来自地壳深部的高级片岩和片麻岩组成。片麻岩穹窿的形成经历从垂直上升的地壳流导致的岩浆上涌的挤压收缩机制到岩浆体侵位的顶部伸展机制的转化过程。根据片麻岩穹窿的岩石组合、组构特征、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背景以及片麻岩穹窿与地壳流关系的分析,结合中国大陆典型片麻岩穹窿的研究,提出中国大陆显生宙的片麻岩穹窿和片麻岩穹窿群可以划分为与大洋岩石圈板片俯冲增生与随后的折返造山相关的"俯冲型"片麻岩穹窿(群),如秦岭片麻岩穹窿;与陆陆碰撞折返造山有关的"碰撞型"片麻岩穹窿(群),如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片麻岩穹窿(群)和松潘甘孜雅江片麻岩穹窿(群);与俯冲和碰撞的叠合作用有关的"复合式"片麻岩穹窿(群),如帕米尔空喀山片麻岩穹窿和东冈底斯林芝片麻岩穹窿(群)。  相似文献   
38.
39.
铜石金矿田主要由隐爆角砾岩型(归来庄式)、碳酸盐岩层状微细浸染型(磨坊沟式)、夕卡岩叠加型、斑岩型和蚀变岩型等多种类型的矿床(点)组成,矿种以金为主,伴有银、铜、铁矿化,构成一个较完整的成矿亚系列.成矿作用与铜石富钾碱性次火山杂岩关系密切,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液和热源.泰山岩群为主要矿源层;寒武纪朱砂洞组上灰岩段之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磨坊沟式金矿的有利含矿层位;寒武系上部-奥陶系下部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是归来庄式金矿的有利围岩.杂岩体构成的次火山穹窿及伴生的环形放射状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分布.  相似文献   
40.
为厘定江浪穹窿文家坪花岗岩的侵位时代并探讨岩石成因,开展了地球化学、锆石U 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文家坪花岗岩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由石英(约40%)、钾长石(约35%)、黑云母(约15%)及斜长石(<10%)等矿物组成。主微量元素分析表明,江浪穹窿文家坪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6770%~7009%)、Na2O+K2O含量(743%~784%)、Zr+Nb+Ce+Y含量(363×10-6~476×10-6)、Mg#指数(359~387)及10 000×Ga/Al比值(258~284),显示右倾的稀土配分型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锆石U Pb定年与Hf同位素示踪表明,花岗岩结晶年龄为(1646±09) Ma(n=21,MSWD=32),εHf(t)值介于-130~+14之间。综合研究提出,文家坪花岗岩属后造山A2型花岗岩,形成于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岩浆源区主要为江浪穹窿核部的中元古界里伍岩群及少量的幔源物质。结合其他地质成果,认为江浪穹窿成穹时代为早—中侏罗世,且区域Cu、W成矿作用很可能与约165 Ma花岗质岩浆活动具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