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7篇
  免费   986篇
  国内免费   975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526篇
地球物理   598篇
地质学   1806篇
海洋学   1285篇
天文学   84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531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07篇
  2019年   223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47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6篇
  1951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浮体间距对多浮体系统水动力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三维线性势流理论,采用格林函数法,对多浮体系统的水动力系数进行了数值分析。数值算例中给出了在固定波频下水动力系数与浮体间相对位置关系曲线。水动力系数的变化幅度随着浮体间距离增大而变小。随着浮体间距的变化,水动力系数极值的出现具有明显的规律,相邻的极大值(或极小值)的间距为半个波长或一个波长。  相似文献   
52.
北部湾三维风生流及密度流模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将Casulli差分格式引入三维物理海洋模型计算,模拟了北部湾风生流及密度流。模拟结果表明,夏季西南季风在北部湾导致一个顺时针环流,夏季海水密度梯度导致一个逆时针方向的环流,密度流明显强于风生流;冬季东北寒潮导致一个逆时针环流。模拟结果不支持北部湾夏季为一顺时针环流、冬季为逆时针环流的传统结论,而支持终年为逆时针环流的观点。  相似文献   
53.
冲绳海槽浮岩包裹体的测温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浮岩中斜长石斑晶中的包裹体及玻璃基质中的包裹体首先进行双面光薄片的镜下观察,然后进行了系统的均化法与爆裂法测温试验。观察与试验结果表明:(1)斜长石中的包裹体均为玻璃质+气泡的两相包裹体,未发现气—液包裹体。固化包裹体为玻璃质,非晶质的固化包裹体外即是大量的气泡,特别是基质当中气泡更为发育,说明熔浆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性组分,同时也说明包裹体形成于较浅的地质条件下。(2)长石中包裹体的均化温度不受包裹体特征不同的影响,均化温度分布范围从910—1250℃,峰值明显,计算的均化温度为Tz=(1081.4±177.9)℃,但还存在有高于1250℃的均化温度峰。包裹体均化法测试结果说明浮岩中斜长石的形成过程至少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岩浆温度在1200—1300℃左右,在此温度下形成的是An值较高的基性斜长石,同时结晶的还有辉石等矿物,斜长石结晶第二个阶段时的熔浆温度在1100℃以下,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长,跨越的温度范围大,应是岩浆在近地表和岩浆喷出过程中的岩浆快速冷却期,同时伴随有矿物大规模晶出。(3)包裹体中的气相部分均聚合成圆形或近圆形,说明温度下降速度较快。斑晶斜长石中部分包裹体与基质玻璃中包裹体的形成温度是连续变化的,这一事实应该与冲绳海槽特殊的地质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54.
桩式离岸堤保滩促淤工程消浪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上海奉贤南北港保滩促淤工程中,采用了一种新型结构型式-桩式离岸堤,并通过物理模式试验进行了桩式离岸堤消浪效果研究。针对离岸堤通常建于近岸水区破波带的特点,重点研究水深,堤高以及堤身结构对波浪衰减的影响,同时对桩式离岸堤堤后水域的波浪底流速 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桩式离岸堤不仅具有良好的消浪效果。而且可在较大范围内改变波态,即由引起水体剧烈紊动的破波转变为浅水推进波,从而有效地改善海滩上的动力条件,促进海滩免受侵蚀,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新型保滩促淤结构。  相似文献   
55.
借助MITgcm模式使用二维非静力近似在水平方向采用不等间距网格,模拟了陆坡非旋转重力羽状流的流动。模拟显示陆坡上的重力羽状流的运动比较复杂。通过数值实验,发现改变地形或调整冷源强度都会影响沿陆坡下沉的低温高密度水的羽状流形态,潮汐亦会对重力羽状流有一定的影响。经计算发现在陆坡处,Richardson数小于1/4,宜发生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并由卷挟导致环境流体与高密度流体混合,沿着斜坡加速下滑。  相似文献   
56.
东太平洋柱状沉积物的古气候和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太平洋深海盆地的远洋沉积物在物质组成和来源上远较大陆边缘简单.由于远离大陆,又有海沟与周边大陆分隔,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通常不包含由河流水系搬运而来的悬浮物,因此从深海沉积物中提取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可以避免诸多地质因素相互叠加和干扰[1].深海远洋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是风成陆源碎屑(包括火山碎屑)和来自上层海水的生源组分(降落到洋底的生物壳体)以及由海解作用形成的自生矿物[2],其中陆源碎屑的相对含量、粒度及矿物成分可以反映大气环流的强度及物源区的气候环境[1],生源组分的组成、相对含量和丰度以及种属含量变化则与表层海水的生产力和溶解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7.
减少航道外波浪集聚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港航道开挖引起波能重新分布 ,导致航道外近区域波能聚集 ,波高增大 ,从而影响防波堤稳定及港内泊稳条件。文章介绍了 Boussinesq方程的推导过程和发展过程 ,基于深水和缓变地形的色散关系 ,建立了波浪数学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深水和浅水地区波浪的浅水变形、折射、绕射和反射。并提出了减少波能聚集、降低堤前波高的多种措施。结合大窑湾港实际工程 ,经过多方面的数物模比选 ,利用数学模型优化出一种可行的喇叭口航道开挖方案并付诸实施 ,降低了防波堤的堤前波高 ,满足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8.
迄今为止,海洋学中水团的混合问题还仅限于分别孜虑垂直方向与侧向的混合,这在研究水团的温、盐度的趋匀化过程,以及绘制温盐(T—S)曲线时得到一定的成功。当垂直混合或侧向混合起主要作用时,这种处理的方法尚可适用。但不能不看到这种描述具有其局限性。实际上,水团在垂直方向与侧向的混合有时是同时发生的,  相似文献   
59.
前人在讨论水深对内潮能通量影响的时候得出结论:有限深海洋中海面对内潮的反射使得正压潮向内潮的能量转化相比较无限深海的情况显著降低,对于选定的地形,在无限深海假定下得到的能通量是该地形上内潮能通量的上限。鉴于前人所研究的基本上都是平滑的地形,而实际的海洋地形总是比较粗糙的,本文探讨了粗糙地形上内潮能通量随水深的变化。选取了弦函数地形、随机白噪声地形、弦函数地形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随机白噪声地形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和随机白噪声地形与弦函数地形同时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5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这5种情况,都存在海洋有限深时的能通量大于无限深假定时的能通量,这说明前人得出的"有限深海洋中海面对内潮的反射使得正压潮向内潮的能量转化相比较无限深海的情况显著降低"的结论对于粗糙地形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60.
将一个三维湍能封闭模型应用于开阔海区的风暴潮,通过数值计算探讨了Taylor底摩擦二次率的拖曳系数随空间的分布及拖曳系数与水深、海底粗糙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的关系。本文对底摩擦二次率的可靠性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