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14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315篇
海洋学   12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41.
新疆哈密黄山韧性挤压带变形砾石具超塑性拉伸的特征,变形砾石平均棉球体长短轴比(X/Z)大于10.变形砾石的微观构造、超微观构造、石英组构、及变形砾石拉伸量与砾内石英颗粒轴比(X/Z)和砾内面理间隔(D)关系等的综合研究表明,挤压及其所导致的砾内矿物的细粒化和拉伸及砾内面理间隔的减小是砾石超塑性拉伸的重要变形机制。变形砾石粒度大小和岩性对砾石拉伸变形具一定的敏感性。另外,随着拉伸应变量的增大,硅质岩砾石石英组构有从V型极密、小圆环带、交叉环带向Ⅷ型极富和Ⅰ型极密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2.
中国天山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天山花岗岩类具明显的时空分带特征,以古生代最为明显.它们可分为:1.中天山南缘中加里东期花岗岩带:2.中天山北缘晚加里东期花岗岩带;3.中天山南缘早华力西期花岗岩带;4.中天山北缘中华力西期花岗岩带;5.马宗山南缘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6.南天山南坡晚华力西期花岗岩带.在时空上,花岗岩类在中天山陆壳南、北缘呈交替分布的格局,显示出与天山陆壳南、北张合呼应、交替演化的和谐一致关系.中天山花岗岩类是几个地槽主旋回的产物.天山花岗岩带与蛇绿岩带成“对”分布,沿“中天山南缘深断裂”,及“中国天山主干断裂”两侧延伸,二者互相平行.天山花岗岩类是多成因的.分为洋壳重熔型、陆壳重熔型及洋壳陆壳混合重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43.
川西螺髻山冰川侵蚀地貌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定量分析发现影响该地区冰斗形态的因素有海洋性较强的气候,朝向北(极向),朝向东和较大的地形起伏四种。槽谷的横剖面可以公式化为Y=a·X~b,槽谷形态不对称由冰川差异侵蚀和冻融差异所致。发现两种冰川侵蚀裂痕,即挤压剪切裂痕和拉张剪切裂痕。  相似文献   
144.
本文以大量地质事实证明郯庐断裂在新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水平挤压,中生代则经历了侏罗纪时的水平挤压和白垩纪时的强裂拉张。从古构造和古地理分析,郯庐断裂也未造成过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的明显错移,它们都是受当时的古构造和古地理控制而原地沉积,并非由于郯庐断裂的“巨大平移”才具有现在的布局。郯庐断裂形成于太古代末-元古代初,其后经历了地槽阶段、地台阶段和地洼阶段的漫长演化。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特点,但基本上以差异升降和水平挤压及拉张形式为主,未见巨大平移的证据。  相似文献   
145.
冰与直立结构作用通常产生冰挤压破坏, 如何解释和描述冰在挤压破坏形成的交变荷载一直是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问题.通过现场原型动冰力测量实验与冰单轴压缩实验获得了大量的海冰破碎动冰力时程曲线以及结构振动响应时程曲线, 研究了冰与结构作用快速挤压脆性破坏形成动冰力机理.认为在快冰速挤压作用时, 结构近场冰首先形成劈裂破坏, 继而产生层间断裂.运用脆性材料的断裂特性解释了冰劈裂破坏的机理, 进一步描述了冰快速挤压时随机冰荷载的周期分布.  相似文献   
146.
青海乌兰盆地东缘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乌兰盆地东缘山前冲洪积扇上新发现了一条长约 2 2km的逆冲断裂带 ,该断裂带是NNW向的鄂拉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北段西侧的次级挤压构造。其新活动受主断裂带的制约和影响 ,地貌上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断层陡坎。晚更新世以来其垂直滑动速率为 0 11~ 0 17mm/a ,全新世晚期的垂直滑动速率为 0 35mm/a。综合探槽剖面及断层陡坎年代可以确定四次古地震事件 ,其年代分别为距今 2 4 6 5 0± 85 0a、 14 2 0 0± 70 0a、 5 2 0 0±5 2 0a和 2 2 5 0± 380a ,古地震活动具有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47.
严城民  邓仁宏 《云南地质》2003,22(2):152-160
霞若地区的构造形迹可划分为6个构造群落。吕梁期构造群落(D1)属中深构造相,变形机制不明。华力西期构造群落(D2)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伸展机制。印支期构造群落(D3)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挤压机制。喜马拉雅早期构造群落(D4)具浅表构造相特征,仍形成于挤压机制。喜马拉雅中期构造群落(D5)亦为浅表构造相,系水平剪切的产物。喜马拉雅晚期构造群落(D6)属表部构造相,由差异升降形成。  相似文献   
148.
注重深部地质研究是国际地质研究的最新动向.本文提出了在亚洲大陆东部存在广泛的深部流动挤压作用,其中6个深部流动挤压带是深部流动挤压的骨干,它们是:①京津唐地区由SE向NW深部流动挤压带;②赣榆-焦作由E向W深部流动挤压带;③台湾-洞庭湖平原-四川盆地由SE向NW深部流动挤压带;④西沙-海南-越南河内-云南大理由SE向NW深部流动挤压带;⑤东朝鲜湾-中国东北由E向W深部流动挤压带;⑥俄罗斯萨哈林-斯科沃罗丁诺-伊尔库茨克由E向W深部流动挤压带.指出它们由太平洋区地幔软流层向大陆内部流动挤压形成,力源主要为地球自转力产生的向西的动引力和重力均衡作用.它们对浅部构造、地貌、矿产资源和地震具有控制作用.深部流动挤压是具有全球性的,深部的构造运动比浅部构造运动强烈,有更广阔和深入的课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9.
有关闽粤赣交界地区应力场和地震动力学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地震地质学、GPS测量、地震活动性等多个角度对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区域应力场和地震动力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闽粤赣交界地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主张应力方向为北东-南西向;(2)菲律宾海板块在台湾东海岸向北西西方向的挤压碰撞作用是台湾地区和闽粤赣交界地区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50.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浅部挤压活动与深部过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 ,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 ,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 ,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挤压活动中切入上地幔 ,出现了地幔剪切、地幔交代、部分熔融等深部过程 ,最终形成了挤压背景下的陆内断裂带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