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由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江西武大扬帆软件园软件大厦,2005年5月9日完成主体封顶,园区共建项目建设正按计划实施中。  相似文献   
132.
Through 50 years' untiring efforts and innovation,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discipline of Wuhan University has undergone an extraordinary course. In October 2006, she will celebrate her 50th birthday. On this occasion, we would like to pay our great tribute and express our sincere gratitude to officials at different levels, alumni at home and abroad, people and friends of all walks of life, who have been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ver the years.  相似文献   
133.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宝才同志代表局党组,全面总结了去年的工作,系统部署了今年的工作。大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讲得都很好。刚才,举行了10个单位的揭牌仪式,标志着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又迈出了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134.
迎火童、祭火神、在火堆中舞蹈、身绘五彩图案的裸身男子、长街宴,龙山旁、龙树下,是自然的歌者,是欢乐的海洋…阿细祭火,一场古老而神秘的火神庆典,一个关于生殖崇拜的盛大仪式,一次荒蛮的狂  相似文献   
135.
罗秋菊  林潼 《地理科学》2014,(5):587-593
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既是体育事件的仪式部分,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事件。基于事件与仪式理论视角,阐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呈现及文化象征符号意义,透过举办地本地居民对具有本地文化表征事件的态度,分析亚运会开幕式事件与举办地文化的关系,探讨在事件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呈现及可能的变化趋势。透过对作为阈限的事件、事件的文化表演、事件的文化时代连结、事件对地方意识的激发等关系的阐释,呈现亚运会开幕式的文化认同。研究发现:①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唤起的情绪是文化本体认同的体现,事件亦提供认识文化体系中文化符号及其意义的一个途径,同时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推进了文化的整合;②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事件影响文化认同的过程需要相关群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将暂时的情绪转化成人们对于文化的主动性思考、认知与认同,事件的刺激作用才能得以延续并最终作用于文化认同。此外,事件对文化认同的影响需要在时间延伸上进行讨论和完善,事件后文化的发展状态也需要被关注。  相似文献   
136.
正2014年5月18日,山西省地质博物馆举行盛大开馆仪式,为庆贺山西省地质博物馆开馆,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李建功特题词——《地质赋》。"混沌元初,天地一体。洪荒亘古,寂无生灵。见证太古新生诸代,凡历动物灵长进化,萃取岩英,上下求索,卒有地质编年探究之学也。我三晋者,山河表里,人文锦绣,含哺中华,典范百代,固亦所来有自矣。太古五台成铁纪,元古吕梁滹沱系,地壳趋稳成一统,地层厚积愈万米。纪移寒武,生命爆发;奥陶脊索现,沉积石膏层。石炭植物兴,煤炭次递生;  相似文献   
137.
周俊 《热带地理》2022,42(7):1107-1117
以海南渔民海神信仰为研究对象,结合南海诸岛考古发现和海南岛方志等文献,及笔者2012―2020年在海南持续做的田野调研资料,从谱系理论出发,运用文献分析及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海南渔民海神信仰谱系及仪式活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渔民海神信仰谱系包括海洋水体本位神、航海保护神、渔商专业(行业)神、镇海神与引航神等海神家族谱系,岸上―岛屿―船上―东南亚移民社会等空间谱系,出海前―归航时―捕鱼前―海难―日常等时间谱系;海神信仰仪式活动主要有做海仪式、南海诸岛仪式以及日常实践中的仪式。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海南渔民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展演与活动等互动,触发自身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秩序:1)树立了船长的绝对权威;2)形成先登岛拜庙者享有优先捕捞权的传统;3)众神合祀突出,其中拜“108兄弟公”出海仪式是最隆重和最受渔民重视的;4)海南渔民的地方性海神信仰是海南籍华侨的身份象征和地域认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8.
生活美学时代,旅游与生活交织在一起,旅游者的需求和行为正在从匆忙的景观凝视向多元的生活方式转变。生活风格是一种整体偏好,塑造个体的生活模式和行为习惯。旅游活动呈现强烈的情感消费特征。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SEM),以情绪评价理论为基础,选择西安大唐芙蓉园为案例地,探讨生活风格通过情感中介变量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生活风格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具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旅游仪式感和自我认同感的中介作用下,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产生重要间接影响。2)生活风格对游客的旅游仪式感、真实性感知和自我认同感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旅游仪式感、自我认同感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生活风格和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真实性感知对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具有不显著正向影响,未在生活风格和游客旅游照片分享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9.
郑春晖  王祎  钱莉莉 《热带地理》2023,(8):1563-1574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探讨了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的建构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1)网络媒体将南京大屠杀记忆扩展至更宽广的时空语境之中,叙述重点呈现由宏观历史向微观生命意义演变的趋势。2)国家及媒体通过命名规范、法律尊崇、象征物建构、仪式互动等方式,自上而下地将纪念馆建构为一个神圣的和平纪念地与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传播地。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神圣性建构的过程中,纪念仪式扮演着联结主体、记忆与空间的重要角色。公众通过参与纪念仪式将自身与记忆场域和集体身份相连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