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31.
吴顺川  金爱兵  高永涛 《岩土力学》2007,28(7):1353-1358
注浆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岩土工程施工方法,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应用。在简要分析袖阀管注浆原理及注浆机制类型的基础上,采用岩土颗粒流程序,从微观上模拟了单孔条件下不同注浆压力对土体改性效果的影响,认为随注浆压力的提高,土体出现显著的压密效应,拉应力增加且范围扩大,并产生劈裂注浆效应,尤其是注浆孔周围土体,空间置换率较大;同时模拟了多孔状态下浆液扩散、土体压密及劈裂效应产生的过程,认为对于土体改性存在一合理的注浆压力,浆液挤压土体并在土体中产生劈裂缝,在多孔之间贯通、交叉,形成网状浆脉,土体得到整体改性。模拟结果与现场注浆试验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土体改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32.
锂改性蒙脱石矿物中锂的化学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RD、IR、XPS等测试方法,对锂改性蒙脱石矿物中锂 的化学状态进行分析,发现锂改性过程中,Li+离子不仅与蒙脱石层间吸附阳离子进行交 换,还能置换蒙脱石晶格八面体中的阳离子和进入间隙位置。Li+离子是以三种化学状态 存在于蒙脱石晶格结构中。  相似文献   
333.
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硅藻土进行改性, 并以优选的改性方案为基础, 研究了该有机硅藻土对水中有机氯农药DDTs(p, p'-DDT、p, p'-DDE和p, p'-DDD)的吸附过程及增强机理.结果表明,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能有效改变硅藻土的Zeta电位、比表面积和表面疏水性质, 从而提高硅藻土吸附有机氯农药的能力.改性硅藻土对水中3种有机氯农药的吸附能力依次为: p, p'-DDT>p, p'-DDE>p, p'-DDD.基于模型的准确性(R2值)考虑, Redlich-Peterson方程能更好地用于拟合DDTs在改性硅藻土上的等温吸附曲线.   相似文献   
334.
北方典型内陆盆地高砷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凯  郭华明  高存荣 《现代地质》2015,29(2):351-360
我国高砷地下水分布广泛,是受砷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危害居民身体健康,开发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高砷地下水修复治理技术极具必要性。以大同盆地、呼包平原、河套平原和银川平原为代表性研究区域,归纳总结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典型高砷地下水区水化学特征。通常情况下,高砷地下水的pH值较高,共存阴离子(HCO-3、SO2-4和Cl-)浓度较大,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较高,并且As(Ⅲ)为主要砷形态。开展了针对北方典型高砷地下水特定水化学环境特点(如pH值、共存阴阳离子以及溶解性有机物等)的改性天然菱铁矿除砷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天然菱铁矿对溶液pH值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其除砷性能基本不受pH值、共存阴离子、Ca/Mg阳离子及以腐殖酸为代表的溶解性有机物等典型高砷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因素的影响,表明吸附剂对砷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另外,改性天然菱铁矿对As(Ⅲ)的去除效果优于对As(V)的去除效果,因此,利用改性天然菱铁矿作为反应介质材料,将其应用于处理主要以As(Ⅲ)形式存在的高砷地下水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35.
制备了掺杂不同含量钒和铁的FSM(Folded-sheet mesoporous materials)-16分子筛,采用X粉末衍射仪(Powder X-ray Diffractometer,XRD)、红外光谱仪(Infrared Spectrometer,IR)研究了V-FSM-16和Fe-FSM-16分子筛的结构特征和表面性质,并考查了掺杂不同量金属的FSM-16分子筛对苯氧化成苯酚催化性能的影响,探求掺杂合适金属及合适量的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掺杂金属钒与载体物质的量比为0.077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336.
A new method for wave propagation modeling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constraint optimization (Lagrange multiplier) method, the sum of weighted squared Fourier amplitudes is minimized when subjected to a constraint. The sum of the maximum amplitudes obtained from all output models is normalized to unity and is taken as a constraint. In this method, all the actual time histories are considered as outputs and dealt with equally. Independently of the combinations of time histories (or the first ...  相似文献   
337.
改性有机膨润土对苯酚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梅兰  李立 《岩矿测试》2005,24(4):259-261267
利用无机试剂H2SO4、H2O2,对钠基膨润土进行预处理,再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进行改性,并利用改性有机膨润土对苯酚进行吸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改性土是利用φ=2%的H2O2预处理、经30 g/L CTMAB改性的有机膨润土。  相似文献   
338.
改性坡缕石粘土的全孔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改善坡缕石粘土的表面性能和提高其实用价值,采用酸浸、酸浸 加热、酸浸 加热 甲醛浸渍3种方法处理天然坡缕石粘土,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_IR)、X荧光光谱(XRF)、BET_比表面积分析(BET_SSA)及全孔分布等分析手段来评估坡缕石粘土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原土相比,经过3种方法处理,坡缕石粘土内部细长而致密有序的晶束被打断、破碎和分散,微晶表面粗糙度增大;杂质特别是碳酸盐的去除效果显著,比表面积是原土的2倍多,总孔容积几乎增加1倍,中孔容积从0.092cm3/g增加到0.15cm3/g左右,平均孔径减小2~3nm;处理后坡缕石粘土的假孔分布峰值在17nm,比原土假孔分布峰值22nm减小约5nm,而且4个样品中的孔几乎都在介孔2~50nm范围内,大孔和微孔很少。但3种处理方法对于坡缕石粘土的处理结果没有太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39.
有机污染物在改性黄土中的吸附和迁移滞后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r)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黄土进行改性处理,并制备了一系列土壤样品。比较了甲苯在天然黄土和改性土中的不同吸附特性,并探讨了它们不同的吸附机理。通过比较甲苯在两类土壤中的吸附特性可以发现,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弗德里希方程式.但改性黄土的吸附能力为天然黄土的3—6倍。当同时用阴一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黄土改性,吸附能力比单独使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的黄土增强15%-20%。土柱实验证明改性黄土对有机污染物对硝基苯胺的迁移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使污染带前锋到达土柱出水口的时间延迟了50倍,也使土柱被穿透的时间延长了3.5倍。可见用表面活性剂对黄土改性能有效地在包气带滞留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防止地面石油泄漏对含水层的污染。  相似文献   
340.
The surface of ZrO2 nanoparticles was modified by styrene coupling graft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dispers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nanoparticles with the epoxy coating in which the modified ZrO2 nanoparticles were used as an additive. The grafting performance and microstructure of the nano- ZrO2/epoxy coating were analyzed by Fourier transform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the nano-ZrO2/epoxy coating on mild steel was evaluated in neutral 3.5 wt% NaC1 solution us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Both the coating capacitance and coating resistance fitted by the equivalent circuit from EI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coating towards the mild steel. The results show a superior stability and efficient corrosion protection by the modified ZrO2 nanoparticles. The epoxy coating containing 2 wt% modified ZrO2 nanoparticles exhibited the best corrosion performance among all the coating specimens. This research may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protection of mild steel using modified epoxy coa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