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8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43篇
地质学   1175篇
海洋学   93篇
综合类   101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东营凹陷现河庄油田河31断块区沙二段、沙一段为研究对象,划分出17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随着湖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三角洲由东北向西南不断推进或收缩。在纵向上可明显划分两个旋回,即沙二段从下到上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平原,沙一段从下到上由浅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通过相控模型的研究,定量地讨论了沉积  相似文献   
122.
非均质储层流动单元的识别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揭示研究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各和异性,找出砂体展布、连通程度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对于研究流体在储层中的运动规律、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注采系统,预测产能与生产动态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为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二、三次采油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在传统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通常利用沉积序列或沉积旋回研究来进行储层分析,但这样的分层在储层模拟和开发当中表  相似文献   
123.
关于渤海7.4级地震震源断层面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是一个典型的主余震序列。发生在郯城-营口大断裂的西侧,震中区位于冀-渤断块、鲁西断块和胶辽断块的交界部位,是一系列北西向构造与郯-营大断裂的交汇部位。利用主震的纵波初至符号,求得两组节面解。Ⅰ组:走向20°,倾向南东,倾角80°;Ⅱ组:走向292°,倾向南西,倾角75°。究竟那个是主震震源的断层面,是个被关注的问题。在构造复杂的渤海地区,基本上依地球物理资料推断断裂的展布情况,可靠性较差;且据所获零星散布于海岸的震前地球物理、地壳形变等资料,分析震源断层面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对于震源断层面的走向存在有北北东向或北西向两种不同的意见。此两种看法基本上属推测性质,未提出令人信服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4.
震源孕育的追赶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种一维震源孕育模型。用数学物理方法分析了该模型在地震前的孕育过程和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震源孕育的追赶模式。追赶模式对纵波速度、地壳运动的前兆异常可作出解释,说明该模式是研究地震前兆的一种可能的力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5.
准噶尔盆地为我国重要的陆上含油气盆地,对其进行地层剥蚀厚度恢复能够有效地研究盆地演化历史以及油气资源评价.通过分析声波时差法的方法原理及其适用条件,认为此方法适用于恢复准噶尔盆地断拗转换期剥蚀地层的厚度.实际计算结果表明:断拗转换期上、中二叠统之间为主不整合,剥蚀厚度大;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形成次级不整合,盆地剥蚀厚度相对较大,区域位于西部盆缘地带,自北西向南东剥蚀量逐步降低,至盆地中心剥蚀量最低.各构造单元中,凸起相比于凹陷所遭受的剥蚀程度较大,反映古地貌呈现盆地西北缘高、腹部低的地形特征,同时反映准噶尔盆地断拗转换期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改造具西强东弱、边缘强内部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6.
作为管道工程勘测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纵断面测量内业数据处理具有工作量大、自动化水平低的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了油气管道纵断数据提取程序,实现油气管道中线高程点加密、基于机载LiDAR点云数据的纵断数据提取、里程和角度计算等功能,并应用在实际工作当中.该系统具有易操作、高精度、高效率等优势,大幅度提高了油气管道纵断面测量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7.
配电导线的状态对用电需要和用电安全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当配电导线处于断股状态时,将可能导致严重用电事故.传统断股检视方法常依赖于人工,费时费力.为此,本文设计与研发了一套基于无人机影像的配电导线断股缺陷实时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无人机获取配电导线影像,通过WiFi和WinSock机制完成影像数据传输;采用FCN网络而对获取的影像进行图像分割,仅保留导线信息.针对断股导线特有的图像特征,采用滑动窗口思想,沿导线轴向方向提取窗口内的图像特征参数,查找异常特征参数窗口,从而实现断股导向的自动检测.最后基于实测数据对系统的实验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数据传输保持稳定、配电导线断股智能识别准确性高,所设计和研制的系统对配电导线安全检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8.
裂缝性油藏控水堵水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油田逐渐进入后期开采,调堵井的数量不断增加,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高温、高盐以及裂缝性等恶劣油藏条件下提高采收率技术。目前凝胶类和颗粒类堵剂依然是裂缝性油藏化学调堵体系的主流;另外基于对水体分布、能量预测等油藏地质条件全面认识下的各种物理堵水技术也得到了较好应用。从裂缝性油藏控水堵水难点出发,介绍了国内外的配套技术,重点综述了恶劣油藏条件下的各种凝胶体系,并分析了提高凝胶体系热稳定性的研究思路,认为聚合物高温碳化作用对凝胶的使用有着变革性意义。用某种高吸水材料配成的软颗粒状凝胶完井液130℃高温下与低渗岩心动态污染时,在岩心端面形成强度高、韧性好的黄-黑色胶质暂堵层,极大地避免了漏失,降低了水相圈闭的损害,在中国东海天外天高温低渗气田A1s、A7完井中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另外,丙烯酰胺与丙烯酸叔丁酯的共聚物(PAtBA)用聚乙烯亚胺作交联剂的凝胶体系在国外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聚乙烯亚胺有着低毒、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研制出性能更优越的聚合物与之交联对未来的凝胶体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最后从控水-堵水-治水整体思路出发,提出了对今后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29.
中国南方存在印支期的油气藏——Re-Os同位素体系的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e-Os同位素方法开展富含有机质的沥青、原油等的研究,是确定油气成藏时间和破坏时间有效的但极富挑战性的新途径,在国内尚无研究实例报道。以我国南方最大的古油藏之一的麻江古油藏中的沥青为主要对象,采用Re-Os同位素方法试图限定油气的成藏时间和破坏时间。研究表明,麻江古油藏的固体沥青Re、Os同位素质量分数分别在41.5×10-6~642×10-6和0.21×10-6~12.15×10-6之间,N(187Re)/N(188Os)比值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在270.90~4074.99之间,Os同位素组成指示中等放射成因,其N(187Os)/N(188Os)比值在0.3400~3.6557之间变化。所有沥青样品的模式年龄在28~144Ma之间变化,集中在85Ma左右。通过沥青Re-Os同位素研究,结合详细地质资料,认为麻江古油藏的成藏时间为印支期—早燕山期(144Ma之前),而油藏破坏时间为燕山晚期即85Ma左右。  相似文献   
130.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油层组岩性油藏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典型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为指导,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和小层砂体的划分,在此基础上编绘出长8油层组顶面构造图及等时条件下小层砂体的平面展布图。编图发现,研究区长8顶面为具多个鼻状隆起的西倾单斜,油层的发育多与鼻状构造有关,长8油层组主要发育岩性油藏。自身具备良好生烃能力并紧邻长7油层组优质烃源岩、稳定的三角洲砂体、西倾单斜及鼻状隆起的构造背景是长8油层组形成岩性油藏的必要条件,长8油层组下部地层较上部地层、研究区西部较东部更容易形成岩性油藏,同时西部储层明显优于东部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