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44篇
  免费   1426篇
  国内免费   2795篇
测绘学   202篇
大气科学   273篇
地球物理   656篇
地质学   7626篇
海洋学   283篇
天文学   444篇
综合类   478篇
自然地理   503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326篇
  2022年   343篇
  2021年   394篇
  2020年   314篇
  2019年   298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364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420篇
  2012年   556篇
  2011年   542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366篇
  2006年   356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219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223篇
  1995年   193篇
  1994年   179篇
  1993年   170篇
  1992年   168篇
  1991年   177篇
  1990年   171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54年   4篇
  1951年   4篇
  1950年   5篇
  1948年   4篇
  1947年   4篇
  1946年   6篇
  1945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3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41.
秦岭岩群被认为是出露于北秦岭地体内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记录了北秦岭造山带的地壳形成和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丹凤-西峡地区五件秦岭岩群片麻岩锆石U-Pb年龄结果,限定其形成和变质时代,探讨北秦岭地体的构造归属。定年结果表明,岩浆成因锆石颗粒的年龄集中在1400~1600Ma左右和850~950Ma左右,记录两期主要岩浆活动。6粒锆石具有变质成因特征,低Th/U比值(0.03),206Pb/238U年龄变化在510~465Ma之间,加权平均值477±18Ma。这一古生代变质叠加时代与北秦岭地体南北缘高压变质作用时代基本一致,说明秦岭岩群遭受到北秦岭造山带俯冲-碰撞造山过程的变质作用。秦岭岩群主要形成于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基底岩石缺乏早元古代和太古代岩浆活动的记录。在岩浆作用时代上,北秦岭地体与广泛发育新元古代中-晚期岩浆作用的扬子陆块北缘有差别,也不同于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华北陆块南缘,可能是中-新元古代形成的独立微陆块。  相似文献   
942.
孙荣双  季建清  高克勤  张越  周晶  马芳  徐芹芹 《岩石学报》2010,26(11):3397-3410
富含热河生物群鸟类和恐龙化石的辽西白垩纪地层属于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其不同区域之间的地层对比和时代归属一直存有较大争议。本文采用激光40Ar/39Ar年代学方法,对葫芦岛新台门地区一个实测剖面中蝾螈化石点下伏的两层火山岩夹层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地层中火山岩夹层及火山岩颈的年代学测定,获得6组激光40Ar/39Ar年代结果。其中,下部层位中的流纹岩和安山质玄武岩样品XTM-3、XTM-5年龄结果分别为94.2±1.3Ma、93.7±1.3Ma;作为这一期喷发晚期就位的火山岩颈样品XTM-7的年龄结果为92.8±0.4Ma;而上部层位的安山岩和安山玄武岩火山岩夹层样品XTM-6、XTM-8、XTM-9年龄分别为110.1±1.0Ma、110.9±0.5Ma、93.7±1.2Ma。随后我们又从XTM-9位置的化石点下部采集样品XTM-9-2,进行实验验证。得到的结果表明,新台门地区早白垩世地层记录了至少两期火山喷发事件,喷发时间分别为110Ma和93Ma。根据测年结果,新台门白垩系的蝾螈化石层应代表中国北方中生代地层中迄今所发现的有尾两栖类化石纪录的最高层位,可能与辽西地区的九佛堂组或甚至与阜新组相当。  相似文献   
943.
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蹬槽剖面的晚古生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8个三级层序界面,把本研究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S1大致相当于本溪组;S2大致相当于太原组;S3大致相当于山西组;S4和S5分别对应下石盒子组的上下部分;S6对应上石盒子组;S7对应石千峰组。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或残积相风化壳、或滨湖相中细砂岩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障壁岛-潟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三角洲前缘相砂泥层以及浅湖相细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前三角洲相泥岩及富泥质的浅湖相沉积序列。层序S1~层序S2物源不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侵初期或海退时期;层序S3~层序S6物源相对丰富,聚煤作用主要出现在最大海泛附近。  相似文献   
944.
张允平  李景春 《中国地质》2010,37(4):916-930
从全球尺度对原大西洋与古亚洲洋构造域大地构造旋回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巨型构造域内的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性。建立古大陆构造单元属性"动态行为"的理念,将复合造山区与毗邻大地构造单元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出华北前陆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毗邻复合造山区的构造演化进程密切相关。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的主体特点是:1)蒙古—兴安复合造山区发育石炭纪—二叠纪陆表海盆地、裂陷槽和上叠盆地,及三叠纪的山间盆地;2)华北前陆盆地与复合造山区构造演化进程同步,在古陆上形成石炭纪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纪—中三叠世的陆相沉积,以发育红层和局部形成膏盐为特点;3)原华北古陆北缘"构造岩浆活化带"属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蒙古—兴安复合造山区最南端的构造单元,具有构造前锋带属性。  相似文献   
945.
鄣公山地区位处皖赣交界地带,区内广泛分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形成于820~840Ma新元古代。经系统野外调查,在该地层中首次解析出5期褶皱变形,其中F1以原始层理(S0)为形变面形成的紧闭同斜、平卧等形态的露头尺度级片内无根褶皱;F2以早期构造面理(S1∥S0)为形变面的轴向近东西向开阔斜歪及同斜褶皱;F3属与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相关的紧闭同斜或斜歪褶皱;F4为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热隆升有关的轴面北倾的透入性不对称紧闭下滑褶皱群;F5为分布于区域脆性平移走滑断裂带附近的倾竖褶皱,上述褶皱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变形旋回。本文重点阐述褶皱变形的几何学、叠加样式、变形序次、运动学特征,并对变形机制及大陆动力学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46.
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处处生机盎然的河南省漯河市。  相似文献   
947.
鲁西地区石门山岩体主要岩性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原划为新太古代早期侵入岩。根据新测锆石SHRIMPU-Pb年龄为(2530±8)Ma,其形成时代确定为新太古代晚期。凤仙山岩体为中粒二长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513±12)Ma,并侵入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石门山岩体属峄山岩套,为TTG质花岗岩,是地幔岩浆侵入混入地壳物质形成的。凤仙山岩体属傲徕山岩套二长花岗岩,为上地壳物质重熔(深熔)作用形成的。峄山岩套TTG类岩石是2560~2530 Ma壳幔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普遍具有片麻状构造,表明经历变质变形作用。未受区域变质作用的傲徕山岩套大规模壳源花岗岩是2530~2500 Ma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与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末超大陆拼合有关,2530 Ma是鲁西地区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发生时期。  相似文献   
948.
华南地区早古生代沉积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构造角度上,现今的华南地区可以分为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从成冰纪(南华纪)开始,由于受基底性质和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华南地区的沉积演化出现了分异,在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充填序列。总体上讲,扬子地块主体属于克拉通盆地,其多数时期为陆表海和局限浅海环境,构建了稳定的碳酸盐台地沉积和广泛分布的黑页岩沉积;而华夏地块处于构造活动环境,早期火山活动强烈,属于裂陷盆地,未形成统一的碳酸盐台地沉积,以陆源碎屑沉积充填为主体。两者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序列决定了两个地区油气基本地质条件的差异:扬子地块具有丰富的烃源岩、良好的储集层以及封盖层的先天条件,而华夏地块没有较好的生油层和储集层。因此,在针对以早古生代地层为目的层的油气勘探工作部署时,应优先集中在扬子地块区。  相似文献   
949.
华北陆块南缘、西南缘广泛分布的罗圈组及其相应地层多被认为是新元古代末期冰川沉积。山西南部芮城水峪剖面位于华北南缘罗圈组出露范围的最北端,罗圈组受下伏蓟县系龙家园组白云岩风化面形态控制,横向岩性变化剧烈,分别由准原地堆积的风化角砾岩、紫红色含砾泥岩及一套特殊的"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组成,均为温暖气候下海侵或海侵改造产物,与冰川作用无关。"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在华北南缘罗圈组中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明显的指相意义。该地区罗圈组海侵沉积物的存在,可能表明华北南缘罗圈组在各地区存在沉积环境乃至地层时代的巨大差异,不能简单以某一冰期的"冰碛岩"笼统看待。  相似文献   
950.
对香山群时代的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布于宁夏中部的香山群划分为1~4个未命名的亚群,第一亚群中的薄层灰岩所含的三叶虫Holocephalites punctatus Zhou,Olenoides ningxiacus Zhou,Peronopsis ovalis Zhou组合时代为中寒武世,牙形石Furnishina asymmetrica Müller,F.furnishi Müller为晚寒武世,指示第一亚群的时代为中—晚寒武世。牙形石Cordylodus proavus Müller和Oistodiform分子在第二亚群的发现表明这个亚群的时代最可能属于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然而,整个香山群的精确时代仍不能完全确定,因为它的第三亚群和第四亚群不是化石稀缺就是不含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