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51.
李垚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5):32-33,49
淮南煤田潘谢矿区新生界底部沉积了“下含”、“红层”、“碎石层”、“砂砾岩”等地质沉积物,在分析沉积物的岩性特征、分布规律、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沉积物的含、隔水性特征进行了危险性分区,明确其对矿井回采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针对煤田地层钻进中钻遇复杂地层特别是新生界地层时涉及的几点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试验提出了复杂地层钻进中小孔径的优点、地层压力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冲积层钻进需注意的几个要点,重点对第三纪造浆地层的造浆原因和泥浆性能的优化处理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钻进过程中应对不同性质和成分的地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3.
通过开展二维地震资料调查和重处理,结合钻井、重磁、海陆对比等新老资料开展联合解释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具有分布广、厚度大、沉积中心位于东部,新生界则呈现东西厚中间薄,新生代构造单元中的台北凸起、观音凸起和雁荡凸起上均有中生界分布;白垩系较侏罗系分布更为广泛,侏罗系西部边界为雁荡凸起东侧,白垩系西部边界以瓯江凹陷西侧为界;中生界三口钻井分析结果发现了确凿的海相标志,证实了中生界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多次海侵,结合围区沉积特征认为侏罗纪存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海侵,白垩纪主要体现为东西向的海侵;研究区中生界发育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两套烃源岩,新生界发育古新统、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四套烃源岩,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54.
在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清水营组石膏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包裹体,而油气包裹体的研究对认识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拓展盆地油气勘探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等手段对清水营组石膏中油气包裹体的发育特征和组成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油源对比,分析油气包裹体中油气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探讨了六盘山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和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清水营组结晶状石膏中油气包裹体中原油来源于清水营组烃源岩;纤维状石膏脉中油气包裹体原油来源于白垩系马东山组烃源岩.六盘山盆地清水营组泥岩具有生烃潜力,是盆地潜在的烃源岩;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以沿着断裂等输导体系向上覆地层运移,并在新生界聚集,沟通白垩系烃源岩断层附近的新生界圈闭是六盘山盆地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55.
刘春  陈世加  赵继龙  苏洲  陈戈  刘学彦  高乔 《地质学报》2020,94(11):3488-3502
库车南部斜坡中—新生界属于库车陆相油气系统,油气主要来源于库车坳陷的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本文利用色谱、色谱- 质谱及碳同位素分析手段, 对库车南部斜坡带已发现的白垩系和古近系油气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明确油气来源基础上,根据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运移输导路径,优选油气地球化学运移参数示踪油气运移充注路径。研究表明:库车南斜坡中—新生界原油呈现低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低含硫及高含蜡的陆相原油特征。原油总体以藻类和水生浮游生物母源为主,反映生烃母质弱还原- 弱氧化的沉积环境,体现混合型干酪根母源特征,其中白垩系原油母源以湖相水生生物为主,主要来自三叠系湖相烃源岩;古近系原油除了三叠系湖相烃源岩的贡献外,伴随有以陆生高等植物输入为主的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天然气具有中等甲烷含量、重烃含量高、氮气含量高和无硫化氢的特点,白垩系天然气主要是三叠系湖相原油伴生油型气;古近系天然气主体属于煤成气,主要来源于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部分混有早期三叠系湖相烃源岩的原油伴生油型气。区内中—新生界发育由砂体、不整合、断裂构成的复杂油气输导体系,三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大量原油主要是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或下伏连接砂体运移到白垩系下部的圈闭中,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天然气主要是沿古近系底部不整合面及下伏巨厚砂体运移到古近系底砂岩段圈闭中。综合油气藿烷参数Tm/(Ts+Tm)、重排藿烷参数C30DH/C30H、甲基二苯并噻吩(MDBT)参数4- /1- 甲基二苯并噻吩、C1/C2值、iC4/nC4值、天然气烷烃碳同位素组成,认为库车南部斜坡带存在却勒到玉东构造带由北向南和英买力、红旗构造带由北东向南西方向的2个主运移充注路径和却勒到羊塔克构造带由西向东的1个次级充注运移路径,下一步油气勘探应针对不同的油气运移路径方向,优先选择主运移通道上的岩性尖灭砂体实施部署。  相似文献   
56.
羌塘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一些关键地层的时代归属与划分对比尚存较大的争议,这制约了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与含油气系统分析。基于近年来在羌塘盆地获得的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沉积层序、盆地演化等方面的最新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重点对制约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关键地层时代归属问题开展了综合分析与客观评述。取得的主要认识包括:(1)新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证实,羌塘盆地存在前寒武系变质岩结晶基底,古生界基底埋深可达7~15 km,中生界沉积超覆在古生界褶皱系之上;(2)那底岗日组时代归属为晚三叠世,而不是早—中侏罗世;(3)南羌塘古油藏白云岩属于上三叠统,古油藏白云岩很可能“异地无根”,与布曲组为构造断裂接触;(4)南羌塘毕洛错油页岩时代归属为早侏罗世;(5)雀莫错组原定义为中侏罗统,研究证实其时代归属为早—中侏罗世;(6)胜利河—长蛇山油页岩Re-Os同位素定年及生物化石资料证明其为下白垩统海相地层;(7)同位素年代学及野外露头剖面资料证实,康托组与唢呐湖组为同期异相地层。羌塘盆地地层学研究新进展为完善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方案,乃至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7.
肖雄  李尧  杨珍  肖娟 《地下水》2022,(2):72-74+110
以兰考县区域地质构造及物探解译成果为基础,结合已有地热钻探资料,分析研究区地热地质特征及水化学特征,建立热储概念模型,评价地热资源量。通过分析可知:研究区地热流体的补给源是位于开封凹陷外西部山区的大气降水,自西向东或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径流,热储资源量为5.20×1019 J,储存水量为9.96×1010 m3,可采量为1.07×108 m3/a,兼具地热资源开发的经济性与适宜性,适合大规模开发利用。提出了今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研究方向,为今后地热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8.
宁夏中南部新生界沉积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通过对宁夏中南部十余条新生界剖面沉积相特征的分析与观察,我们认为该地区新生界的发育与青藏高原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能够反映一个山前挠曲盆地从诞生到解体的全过程,它们是印欧板块持续碰撞的结果。当印欧板块碰撞后一段时间(距今30~40Ma),碰撞效应在走廊南山就已体现,出现了一期比较强烈的逆冲推覆构造,形成最早一期山前挠曲盆地,在该盆地前隆位置上产生了正断层,正是这些断层控制了寺口子组的分布。清水营组的沉积处在走廊南山逆冲活动减弱的阶段,整个盆地逐渐由非补偿型盆地转变为过补偿型盆地,沉积体系也产生相应的转变。红柳沟沉积时构造运动开始加剧,这期运动使得盆地内香山等地区开始隆起,早期盆地解体,形成比较复杂的背驮盆地。而上新世末—更新世构造运动是本区受到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该运动在早先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盆地变形分解,盆地内发生规模较大的逆冲运动,并成为青藏高原东北缘逆冲构造楔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9.
《地层学杂志》2011,(3):304-304
讲话主要包括三个部分:1)十二年来来地层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概括起来成就主要有我国在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地层研究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获得了8颗金钉子;系统地开展了我国太古界到新生界102个阶中近2/3阶的建阶研究工作,其中古生代、中生代海相地层的阶研究程度较高,较为成熟;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取得突破性进...  相似文献   
60.
八角亭构造是平湖油气田的潜力区块,随着老区可动用储量的不断减少,澄清H4砂层组的沉积相展布和相模式是油藏挖潜的前提和迫切需要。结合岩芯、测井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将H4砂组划分为四个亚段并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通过地震反演资料追踪确定了砂体平面分布特征。H4沉积时期是三角洲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H4d-b沉积时期水体相对校深,砂体规模小、非均质性较强;H4a沉积时期水体变浅,物源充足稳定、砂体叠置交错、平面上连片分布,连通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