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583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斑石鲷早期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早期发育阶段的生长规律及重要器官的异速生长模式,作者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斑石鲷仔稚幼鱼(0~70日龄)全长和体质量随日龄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全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均符合Cubic函数,随日龄的生长曲线表现为S型。斑石鲷全长和体质量的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斑石鲷的头长、眼径、吻长、口裂、体高、尾鳍长等重要外部形态学指标均存在异速生长规律,其生长拐点依次为35日龄(全长20.32 mm)、22日龄(全长13.17 mm)、29日龄(全长16.63 mm)、30日龄(全长15.50 mm)、32日龄(全长19.79 mm)、32日龄(全长19.79 mm)。相对于全长,头长、吻长、口裂在拐点前后由正异速生长变为等速生长;眼径、尾鳍由正异速生长转为负异速生长;而体高在0~70日龄为正异速生长,但拐点之后已明显变缓。研究表明斑石鲷通过异速生长,确保与其基本生存能力相关的功能器官优先发育,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并相应地提高了仔稚鱼的存活率,对鱼苗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2.
季强  王旭日  季燕南  等 《江苏地质》2016,40(4):535-544
简要介绍了羽毛的结构、类型、发育过程、起源及早期演化,讨论了"单根管状羽毛"的性质,指出这种管状结构不是羽毛,而是高度变形的特化鳞片。尽管羽毛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同源,而且羽毛是由恐龙身上的鳞片演变而来,但关键在于小囊领的分异和羽枝脊的出现与否。也就是说,在形态结构上,如果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出现了羽根和羽小枝,就应该将其称为羽毛,未发生这种分异的结构应当归于高度变形的特化鳞片。同时还讨论了德国法兰克福圣肯堡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带纤维状结构的鹦鹉嘴龙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现的植食性恐龙(Kulindadromeus zabaikalicus),认为二者发育的纤维状结构或羽毛状结构不是羽毛,而是高度变形的特化鳞片,并不存在鳞片与羽毛共生的现象。就目前的材料而言,羽毛仅限发育于兽脚类恐龙中,并不是所有的恐龙均发育羽毛。  相似文献   
193.
全新世早期是太阳辐射加强、全球温度上升,并伴随着冰盖消融的重要时期,而其间发生的冷事件以及亚洲季风区的弱夏季风事件的成因一直是全新世早期研究的重点。对亚洲季风-海洋-极地联系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湖南莲花洞LHD5石笋28个U/Th年龄和535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了全新世亚洲季风演化特征,其中全新世早期分辨率达8年。LHD5石笋记录到YD结束时间为11748±30 a B.P.,全新世开始于11684±39 a B.P.,转换时间约为64年,与格陵兰gicc05记录在误差范围内一致。LHD5石笋记录到全新世早期6次弱夏季风事件,事件年龄中心点分别为11461±34 a B.P.、10354±36 a B.P.、9957±25 a B.P.、9062±36 a B.P.、8744±23 a B.P.、8144±24 a B.P.,其δ18O值的波动幅度分别为1.08‰、0.94‰、0.66‰、0.90‰、0.55‰、1.02‰,这些弱季风事件在亚洲季风区具有普遍的区域意义。除8.2 ka事件之外,10 ka B.P.之前的弱季风事件除了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还受到北大西洋IRD事件的影响,而之后更多地受到太阳活动和ITCZ南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4.
谭先锋  王佳  雷丽丹  况昊  高红灿  王伟庆 《地球科学》2016,41(11):1893-1908
古近纪早期,地球上发生了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气候(PETM)事件,严重影响全球碳循环过程和海陆生态环境系统.依据普通薄片、元素分析、碳同位素、TOC等实验结果.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济阳断陷湖盆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湖泊环境时空波动变化及其对PETM事件的响应,发现济阳断陷湖盆早期经历了多旋回的演化过程,湖盆中碎屑物质和化学物质的分异作用同时发生,陆地风化作用和化学沉积物质分异指示了极热气候的变化过程;该时期湖水为逐渐咸化的盐湖环境,具有空间的分带性和时间的阶段演化性,湖水咸化是热气候事件发生的直接响应;湖泊的时空波动演化经历了古新世-始新世时期的极热气候(PETM)事件,该事件早期湖泊尚未完全咸化,浮游生物比较繁盛,早期浮游植物对12CO2的吸收,会导致短暂的湖泊古生产力较高,但是随着湖盆逐渐咸化,生物的活动存活较难,主要以旱生植物为主,古生产力降到最低.由于过量的12C吸收沉淀,造成湖泊沉积记录中的δ13C明显负偏,最大可达5×10-3.由此证实全球PETM事件影响了古新世-始新世之交济阳断陷湖盆的时空演化和物质分异过程.   相似文献   
195.
河口是咸淡水交汇的水域,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力和浮游生物最丰富的水域,为鱼类及其幼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基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河口鱼类早期资源(鱼类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若干最新研究进展,内容包括: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种类组成和时空分布,温度、盐度、混浊度、食物、其他动物捕食等环境要素,厄尔尼诺和拉妮娜现象等气候现象,和大型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和污染等人为因素对河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6.
青藏高原海拔4000 m区域人类活动的新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对于研究人类对极端环境响应与适应至关重要,4000 m海拔区域是人类向高原腹地迁移与扩散的关键。下大武1号遗址(XDW1)发现了11290±69 cal. a BP人类活动遗留的灰烬层,及其年代主要集中在11.2 cal. ka BP的细石叶、石片等石制品,是目前青藏高原4000 m海拔区域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之一,说明在全新世伊始,人类就已经登上了海拔4000 m的青藏高原主体。据此推测人类在高原东北部扩张的时空演变过程,末次冰消期人类在海拔3000~4000 m高原东北缘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等区域活动,全新世初期扩张至4000 m海拔高原主体,全新世大暖期向高原腹地深入;上述3个人类活动阶段与末次冰消期环境的改善、全新世伊始的气候迅速转暖和全新世暖期盛期的到来等重大气候变化阶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7.
尹赞勋 《地质论评》1946,11(Z3):417-420
著者魏敦瑞于1941年春携带中国猿人及有关材料前往美国。在纽约国立博物馆内工作,迄今五年,发表关于化石人之重要论文数篇,本文为其中之—。著者并未取得原来标本,仅携有模型、照片、以及表示形态构造之国兴量得之尺寸数字表。  相似文献   
198.
The discovery and short accounts of a few leading fossils of the Lufengvertebrate fauna have already been briefly reported in several previous articles.The most up-to-date geological report with a very instructive tabular re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199.
分析滇东曲靖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地层的岩石、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提出对曲靖地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早期沉积环境的新认识,指出该阶段以海相环境及过渡相环境为特征,受河流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00.
真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节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真鲷Pagrosomus major Temminck et Schlegel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摄食主要在白天进行,以06:00-10:00和14:00-18:00摄食活动最为活跃,表现出近晨氏摄食的特点。在晚上黑暗状态下,只有幼鱼表现出明显摄食,仔,稚鱼基本不摄食。这一结果为真鲷人工养殖提供给饵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