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2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581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71.
《地球》2009,(3):48-51
周口店遗址1918年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并进行试掘。1927年开始大规模发掘。1929年12月2日,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被誉为我国科学家在近代学术活动中夺得的一枚世界级金牌。  相似文献   
872.
汶川大地震中的应急地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毁灭性大地震.地震发生于一段曾被认为存在中度地震危害性的断层上,在震前几乎没有观测到前兆现象.考虑到四川省现有地震台的覆盖面,应急地震学本来可以有效地避免地震带来的一些破坏,并对震后应急反应方面给予帮助.从回顾的角度上看,文章证明仅仅用两个三分量地震台站就足够在10s内对地震的震中位置给出误差范围在20km的定位.从P波初至的前4s信号,可以估计地震的震级为7级;更准确的震级估计则可以利用耗时2min的Pn1波形模拟来完成,此时在500km外的地震台站刚刚接收到S波.利用震后2h内发生的5级以上余震,破裂区域能被很好的显示出来.在几个小时内,更详细的破裂过程和有限断层模型能通过分析远震体波记录来得到,并可随时用来计算地面强震动,从而在没有实时强震记录可用的情况下为救援工作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73.
用低剂量CT对早期无症状肺癌筛查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低剂量CT,降低X线照射量,减少对人体辐射的方法开展对早期无症状肺癌的筛查,提高检出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生存率。改善肺癌长期以来发病隐蔽诊断难的状况。方法:对500例无胸部症状人群分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应用低剂量扫描参数,对病灶局部加用HR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等,进一步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结果:500例受检人群中筛查出大小结节35例,其中确诊肺癌6例、良性病变7例(错构瘤2例,结核球2例,炎性肿块3例),余22例为阴性结节。有87例为其他肺部疾病(肺气肿、肺大泡、炎症、陈旧性结核、胸腔积液、胸膜肥厚等)。378例为正常。6例肺癌分别做了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结论:低剂量CT是检测早期无症状肺癌有效的方法,可提高检出率,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74.
伊春小兴安岭国家地质公园内花岗岩地貌遗迹主要为印支晚期、燕山早期花岗岩,是由不同期次侵人并伴有不同岩石结构的复合型花岗岩体所组成。  相似文献   
875.
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的锆石U-Pb年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颜咯拉—松潘甘孜地体与东昆仑南地体晚三叠纪斜向碰撞形成大规模的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新生代时期韧性剪切转为脆性左旋走滑并构成青藏高原向东逃逸的北部边界。为了确定早期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对剪切带上2个同构造花岗斑岩脉进行了激光探针(LA-MC-ICP MS)测年研究,获得了196.4 ± 2.3 Ma和195.1 ± 1.6 Ma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表明东昆仑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形成于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876.
以采自重庆南川地区金佛山羊口洞中一支石笋YK719为研究对象,利用精确的230Th测年数据、δ18O数据和灰度数据重建了重庆地区早全新世古气候变化序列。将石笋YK719灰度序列和δ18O记录进行对比后发现,在弱季风时段,石笋δ18O值偏重,石笋灰度值较高,灰度序列表现出“谷”构造;反之亦然。分析显示羊口洞石笋灰度序列与树轮Δ14C数据、太阳黑子数据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太阳活动是驱动石笋灰度序列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太阳活动可能通过温度和季风降水两方面来影响石笋灰度的变化:温度升高促使土壤微生物活动量增加,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CO2含量增加,从而形成较为纯净的方解石沉积物,石笋颜色暗而透明,反之,石笋表现为不透明乳白色;北大西洋浮冰变化在早全新世可能通过季风-欧亚大陆雪盖耦合来间接地影响亚洲季风降水变化,从而影响石笋灰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77.
延庆千家店盆地土城子组底部不整合接触蓟县系雾迷山组,不见顶,主要分为3个岩性段,一段以复成分砾岩、砂砾岩为主;二段以紫红色、黑色薄层泥页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三段以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为主。前人在该盆地二段地层中发现大量动植物化石,有双壳类、叶肢介、昆虫、木化石、恐龙足迹等,但一直没有介形类、孢粉及恐龙化石的相关报道。在化石层位发现疑似"恐龙骨骼"化石,丰富了该区化石种类。通过LA-ICP-MS测年,得出一段底部年龄为157.62±0.69Ma;二段中上部年龄为157.13±0.96Ma。分析认为,千家店盆地土城子组主体沉积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古生物化石来探讨该盆地古气候背景及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78.
历史记录与堆积区证据显示,四川泸定磨西河泥石流历史上堵断大渡河事件易发、频发,为泥石流堵河的典型案例。为了深入剖析磨西河泥石流相关物理参数对其入汇主河运动过程的影响,本文采用1∶500几何相似模型进行了物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泥石流密度、流量比对泥石流堵河影响程度大,其均与泥石流堵河程度显著正相关,密度、流量比越大,堵河程度越严重,且存在发生堵河事件的临界点;2)流速比对堵塞影响程度小;3)磨西河堵断大渡河的早期识别指标为,当磨西河泥石流流量大于2 000 m3/s,泥石流物质组成为漂卵石混中粗砂、少含水时,磨西河泥石流易发生堵断大渡河的危害。磨西河泥石流堵断大渡河事件具有很强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本文仅选取磨西河与大渡河交汇区开展物理模拟试验,通过试验获取影响堵河发生的单因子临界值进行堵河早期识别,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但不失为堵河判别方法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也为相关泥石流入汇主河早期识别理论与试验研究提供了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79.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详细观察了披针形蜈蚣藻(Grateloupia lanceolata)早期发育过程及生活史,研究了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其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披针形蜈蚣藻孢子发育类型为"间接盘状体"类型;(2)披针形蜈蚣藻生活史由单倍体的雌、雄配子体,二倍体的果孢子体和四分孢子体组成,配子体与四分孢子体形态一致,为典型的同型世代交替;(3)温度与光周期、温度与光照强度的交互作用对披针形蜈蚣藻盘状体发育及幼苗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由温度与光周期交互实验得出:适宜披针形蜈蚣藻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25°C,在温度15°C、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盘状体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9.902%±0.51%)/d],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9.569%±0.48%)/d]。温度与光照强度交互实验得出:在温度15°C、光照强度80μmol/(m~2·s)条件下,盘状体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10.113%±0.51%)/d],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最大[RGR=(8.839%±0.44%)/d]。本研究为披针形蜈蚣藻的种质保存、人工育苗、规模化栽培以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80.
东昆仑冰沟南铜镍矿锆石SHRIMP U Pb年龄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冰沟南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祁漫塔格岩浆岩带内,邻近昆北断裂,主要由橄榄辉石岩、辉长岩、闪长岩及辉长辉绿岩脉构成,铜镍矿体仅赋存于橄榄辉石岩中。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表明,成矿岩体为铁质系列的基性-超基性岩,岩性为含长橄榄辉石岩。锆石SHRIMP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含长橄榄辉石岩年龄为377.8±3.4Ma,为晚古生代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也是东昆仑造山带目前发现时代较新的岩浆铜镍矿床。岩石Sr-Nd同位素特征表明,(~(87)Sr/~(86)Sr)_i值在0.7057~0.7105之间,变化范围相对较宽,ε_(Nd)(t)值变化在2.35~3.81之间,均为正值。推测矿床形成过程为幔源岩浆上涌过程中,由于地壳物质的加入,伴随着同化混染作用的发生,岩浆中S达到饱和,进而硫化物发生不混溶作用,富含硫化物的岩浆运移至东昆仑造山带邻近昆北断裂构造薄弱的部位成岩成矿。冰沟南铜镍矿床可能是形成于造山后伸展背景,与夏日哈木超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时的构造背景不同,本次研究对东昆仑造山带同类矿床的勘查评价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