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0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8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通辽市旱涝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通辽市 195 1~ 2 0 0 0年粮食单产资料和气象资料 ,确定了旱涝灾害年标准和具体年份 ,分析了旱涝灾害年发生的自身演变规律 ,以及与太阳活动、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气候变暖等的关系 ,可为旱涝灾害预测和粮食产量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2.
利用1954-2001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商丘夏季旱涝的环流形势特点,并通过历史曲线演变趋势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夏季降水和湿度的变化时序特征。结果表明,降水和湿度变化具有不同周期性。  相似文献   
943.
么枕生 《地理研究》1990,9(1):59-77
我国于1912年在北京设立了中央观象台(包括天文与气象),但只限于气候观测,谈不到气候学的研究。我国气候学研究迄今可以说有两个转折点。一个转折点就是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开始了气候学的研究。第二个转折点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大学气象系于1952年设立了气候专业。国际上的气候学发展在70年代确已从描述性进入定量性的阶段,发展了动力气候学与统计气候学数值模拟,并且向气候预报方向逐渐发展,尤其是统计预报发展更快。  相似文献   
944.
赵东升  张家诚  邓思琪  郭彩贇 《地理科学》2021,41(12):2222-2231
基于 1960—2018 年的逐日降水观测数据,采用日尺度旱涝急转指数(DWAAI)计算方法,以生态地理区为框架,识别并分析了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旱涝急转事件的发生次数在 1960—2010年有增加趋势,在 2011—2018 年快速减少;旱转涝事件多发生在春夏季(4~8 月),涝转旱事件则跨越了春、夏、秋季(5~11 月);在云南高原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A5),西双版纳山地季雨林、雨林区(VIIA3),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夏季,而在湘黔高原山地常绿阔叶林区(VA3)和四川盆地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A4),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在春季;旱涝急转事件发生次数的空间分布呈现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2000 年以来旱涝急转事件在滇中南亚高山谷地常绿阔叶林、松林区(VIA3)和闽粤桂低山平原常绿阔叶林、人工植被区(VIA2)发生次数减少,但有加重趋势,呈现极端化特征。  相似文献   
945.
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常规观测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梅雨特征指数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2011年梅汛期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季风和对流系统等的演变特征,以揭示2011年梅雨期降水异常的成因。分析表明: 2011年入梅和出梅均偏早,旱涝急转迅速,降水集中,梅雨总量异常偏多;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500 hPa西风带环流的调整、西南季风北涌至长江流域的时间均早于常年是2011年入梅偏早的原因。ITCZ的北抬伴随强热带风暴“米雷”北上引起副热带高压的北抬东退是出梅偏早的主要原因;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迅速调整,同时中高纬度环流也快速调整,西南季风和水汽输送也由弱转强,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受冬季风控制迅速转为冷暖气流的汇合地,且此期间大气层结不稳定,降水强度大。以上原因导致该区域出现迅速的旱涝急转;梅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稳定偏强,强盛的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对流扰动东传的有利配置导致了2011年梅雨总量异常偏多。  相似文献   
946.
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量、降水过程和气象干旱、洪涝区域等统计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逐日纬向风(u)、经向风(v)和水汽(q)资料,对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干旱的5月和暴雨洪涝的6月在大气低频系统分布、低频气流交汇和低频水汽输送等方面有显著不同。5月(6月)我国东部以东洋面,850 hPa等压面先后维持西风带低频反气旋或低频气旋(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导致长江中下游为单一的低频偏南或偏北气流(低频偏南气流与低频偏北气流交汇)。而且5月(6月)从西南-东北和东南-西北的低频-qv(qv)交汇于120 °E,30 °N及其附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通量散度为辐散区(辐合区)。另外,5月无(6月有)自60 °E,沿30 °N向东传播的低频偏南风与自60 °N,沿120 °E向南传播的低频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交汇。低频环流的不同特征,有利于5月干旱(6月洪涝)的维持。并对此次旱涝转折在延伸期预报(10~30 d)时效内的预报取得较好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947.
河南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南省21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趋势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Z指数法、马尔科夫模型、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研究了河南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气温突变点是1997年;降水量呈现弱减少趋势。气温从南部向北部逐步降低,中部地区增温趋势明显;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中东部地区呈现增加趋势,北部、西部、南部呈现减少趋势。(2)河南省干旱化趋势不断加重。气温变化与旱涝发生次数具有同步性。气温突变点1997年前后对比发现,极端涝灾发生次数明显减少,极端旱灾发生次数明显增加。运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旱涝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河南省以正常状态概率最大,旱灾状态概率大于涝灾。(3)河南省主要的旱涝空间分布型态分别为整体一致型、南北反位相型、东西反位相型。年际旱涝趋势空间变化与降水量趋势空间变化基本一致;春季的变干趋势从北部向南部逐步加重;夏季的增湿趋势,从西华-南阳一线,分别向东南和西北逐步减轻;秋季整个区域有变干趋势;冬季的增湿趋势从西南向东北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948.
旱涝震浅见     
对旱、涝成因以及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气象因素上探讨了进一步识别地震前兆异常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9.
利用近4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指数资料、四川地区123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集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四川地区夏季旱涝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副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西部经常出现"西旱东涝"或者"西涝东旱"的异常特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脊线、北界位置与四川盆地东(西)部区的旱涝之间存在很高正(负)相关关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位置的异常变化对应着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从而影响四川盆地东部区及四川盆地西部区的旱涝变化。   相似文献   
950.
近10多年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涝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是气象学者研究的重点。南亚高压作为夏季南亚地区对流层上部平流层底部强大而又稳定的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它对我国夏季天气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初, 针对南亚高压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旱涝关系的研究, 就一直进行着。本文着重总结了近10多年中国内外关于南亚高压特征及其与我国旱涝的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南亚高压今后研究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